史記的價值有多大?

平凡如水生活如歌

由司馬遷獨立完成的《史記》自古以來便被視為優秀史學著作的典型,而近代以後,隨著考古學的興盛,尤其是安陽小屯殷墟出土了商代的文字甲骨文之後,司馬遷良史的美譽和《史記》在內容上的真實性更是得到了空前的肯定。

晚清以來,由於歷史虛無主義的流行,中國外國都出現了不少質疑甚至否定傳統歷史的潮流,這種潮流的追隨者不少人堅持中國文化起源西來說,認為西方的地板高於東方的天花板,所以也就拒不承認夏商的存在。從而否定了包括《史記》在內所有中國史書的真實性。但是河南安陽殷墟及甲骨文的發掘,徹底的推倒了以白鳥庫吉一流人為代表的“東亞史”學者的種種怪論。比如白鳥庫吉認為日本民族是純粹的單一民族,而中國是一個專制和革命循環的多民族國家,所以很難稱為一個文明的發祥地,所以中國的文明只是不斷受到外來文明徵服的亞文化。 (尤其作死的是在日本滅亡大韓帝國之後的明治末、整個大正朝和昭和朝前期,日本民族複合起源說得到了有力的佐證,作為日本民族單一起源說的代表,白鳥、津田師徒乾脆和顧頡剛一個套路,一口咬定日本人幾萬年前就來到列島,至於《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就不是歷史,是物語、御伽話。這在當時是冒著“不敬”風險的。戰後,兩人的觀點大行其道,為大多數人所接受。於此同時,“疑古派”也正式被“新中國”立為官學。中日兩國真是“政同魯衛”), 也證實了《史記》中關於商王朝的記載是確確實實的信史。

太史公祠,司馬遷可以說有大恩於中華民族。

考古學家如梁思永(梁啟超子)、李濟、尹達以及後來寫出《殷墟文字》這本鉅著的董作賓,先後將《史記》中所記殷商王朝帝王世系與發掘的卜辭對勘,發現在從太乙(湯)到帝辛(紂)差不多三十位帝王的世系與司馬遷的《史記》基本一致,差別只在卜辭中有兩個帝王《史記》沒有記載即位,另外有三個人《史記》記載為商朝帝王,但甲骨中卻沒有出現,另外有兩三處帝王世系在順序有些紊亂,基本上與《史記•殷本紀》中的記載一致。而在甲骨文卜辭關於伊尹的崇拜也證實了《史記•殷本紀》》中關於伊尹歸政於太甲的真實不虛和《竹書紀年》中“太甲誅伊尹”的荒謬。

端午橋(上)、劉鐵雲(下),這二位其實才是真正的甲骨文之父。


至於《史記》一些記載和考古無法對號入座也是情理之中。仍以殷商為例,從殷王朝成立(董作賓考證為1751B.C)至漢武帝時,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上古史本來就最為悠邈難尋,在加之諸夏文明在週末又遭焚書坑儒的空前浩劫,除秦國史書之外的歷史典籍大多遭到焚燬。以至於司馬遷只能在很多根據田野調查和民間傳說來填補空白。而司馬遷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而也可推論《史記》其他內容的真實性。


散騎舍人

史記的價值非常的大,讓我一條一條的列出來。



在太史公自序裡面,有著名的一段話叫論六家要旨。這段話把先秦諸子的主要思想都概括了出來,做了一很好的總結。而整部史記將先秦典籍的精華都挑選了出來,有的人精力有限不能夠通讀先秦典籍,那麼就去讀史記,司馬遷已經幫你整理好,省去了很多煩惱。比如看到李廣列傳的太史公曰,可以看到論語子路篇中的名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單純地去背誦論語,不能夠理解這句話,而通過李廣列傳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的意思,而且很容易記住這句話。



史記開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無論後代的史書怎麼變化都沒有能夠突破史記的基本框架。本紀、書、表、世家、列傳這五種體例幾乎囊括了當時所能記錄的所有東西。帝王或者權力中心的記載就是本紀;當時的制度文化等領域用書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很多人物生平不太完善,但是又起到了橋樑的作用,就用表的形式記錄了下來;世家是諸侯或者功臣的記載;憑藉的自己的能力留名千古的人物傳記就是列傳。



而且史記不僅僅是中國史,而是司馬遷所處時代所能知曉的世界史。裡面有朝鮮列傳,還有記載了當時的中亞地區的風俗和歷史,這些都是寶貴的資料。

史記除了史學上的價值,文學上的價值也是不可估量。史記是散文之大宗。後來學習寫散文的人無不是學習史記。唐宋八大家的新古文運動就是像史記的寫法靠攏。後世的散文皆推韓愈和歐陽修,殊不知韓愈和歐陽修取法司馬子長。史記之中瀰漫著一股浪漫主義情懷,它所記錄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這些人可以是達官顯貴,也可是三教九流。“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司馬遷卻寫了儒林列傳和遊俠列傳。可想而知,如果沒有史記,二十四史以漢書開頭,雖然筆法嚴謹,但是得缺少多少人文關懷。

史記是中國最偉大的成功學書籍和勵志書籍。我這麼說當然不是亂說,而是有根據的。

一個年輕人漫步在汜水橋上,那個時候的他看不到前途有一點希望,國早已破,家早已亡,而他孤身一人還要逃避朝廷的追殺。還有比他慘的人嗎?

一個年輕人父母雙亡,自己又沒有什麼能力養活自己,而且還聲名狼藉,只能靠著別人的救濟活下去。當地的流氓也欺負她,甚至讓他從胯下鑽過去,他都忍了。還有比他慘的人嗎?

一個讀書人,整天不事生產,經常受到親戚的嘲笑,等到他真正功成名就的時候,他不計前嫌,但是看透了世俗的一切。

一個人,漂泊了半生才成家立業,自己口碑還不好,半截子入土的人了,卻做起的造反的事情,之後十幾年都是從馬背上度過,而且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布衣天子。

。。。。。。

史記裡面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第一個人是張良,第二個人韓信,第三個人是蘇秦,第四個人是劉邦。有什麼勵志書籍比他們幾個人還勵志,沒有吧。

史記樹立起了好壞的標準。好人有沒有好報?如果有好報,那為什麼顏淵會早死,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而盜蹠濫殺無辜卻可以善終。這些讓我們看起來會憤怒,卻又無可奈何。那我們該怎麼做呢?史記給了我們答案。史記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們看待事情應該把天和人分開來看,天就是生命之中的偶然,人就是自己做人的底線。不要因為天而失去人的底線,這就是司馬遷所要彰顯的宗旨,這種宗旨雖然對顏淵或者伯夷叔齊不公平,但是卻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每一次中華文明遭到侵蝕,都會有一批人站起來,讓中華之火不斷的傳承下來。那麼才有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才有了以身殉國的文天祥,有了用鮮血喚醒國人的譚嗣同,有了無私奉獻的科學家們。

歷史做大的用處就是讓我們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一件事,讓我們學會去尊重那些為了尋找自己理想而奮不顧身孤單上路的人,他們前進的一小步,才有了我們今天前進的一大步。


詩書君

謝謝大家!“《史記》的價值有多大”?這個問題提得真好。

今天,已經有四位答主做出了認真的回答。

我就說一點不一樣的吧。

我是千千千里馬,我喜愛中國的歷史文化,權威解讀,深度體驗,我們一起進入。

中國的歷史史籍,從我們中國人使用文字開始,到司馬遷時代,大約不到一千年的歷史。

中國的第一部史書是《左傳》,產生在春秋時代。

假如《左傳》以前還有史記性質的書籍,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還都是不夠成熟的歷史,起碼不是完全可信的歷史,其中不乏一定的傳說。


因為,中國使用文字寫作的歷史,我們認為,不會早於殷商晚期。所以,從殷商晚期到春秋,也就五百年時間,但是,這五百年對於漢字的使用發展,卻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時期,這就是,漢字在這一階段的發展中有了很大的範圍擴大。以前,主要是一些“專業”的人使用一下文字。例如甲骨文裡反覆出現的“貞人”,就是主要的使用文字的“專業”群體。但是,周朝有了許多君子士人也習慣使用文字了。

因此,有《詩經》的文字本,有《左傳》這樣的史書,也有孔子的教科書體系。這在商朝是不可想象的。

由於漢字的推廣發展,春秋到戰國時代,是中國各種著作產生的第一個鼎盛時代。特別是進入戰國時代,七國都有自己的國史。

戰國晚期,士人寫作蔚然成風,例如屈原、莊子、荀子、韓非子、李斯。這是中國文化歷史學的第一個高潮。

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對中國文化史籍是有一定破壞的。

司馬遷寫作《史記》由於是父子兩代人的漢景帝到漢武帝的七十年時間裡。所以,對中國歷史是在非常蕭條的情況下,一次全面系統整理和集中,保存了相對完整的中國古代歷史。

如果,沒有司馬遷父子,特別是司馬遷對國家檔案館的歷史文獻的整理、考證,校對、調查、研究,那麼,中國完整的歷史就會支離破碎,中國的五千年文明史的歷史記載就會支離破碎。

《史記》不但是中國古代完整歷史的書籍,也是整個古代亞洲的歷史,《史記》是眾多歷史典籍裡面最有思想,最有科學精神,最有哲學抱負,最有文學價值的歷史,所以,《史記》的價值也遠遠超出了歷史價值之外,是中國文化歷史長河裡的不絕源泉。對中國人民的精神和國家的自信心影響深遠。我們後代人怎麼高度評論都不過分。


千千千里馬

一句話,《史記》的成就絕對配得上今天的地位和待遇。

《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看,《史記》開創紀傳體之先河,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儘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

從文學的角度看,《史記》可是看做是寫實的人情小說。倘若就對後世的影響看,《東周列國志》有自司馬遷《史記》中引用的材料;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也很像給後來的戀愛小說作了先驅;朱家、郭解的故事也算是《水滸傳》一類小說的前身;《聊齋志異》中的“異史氏曰”顯然是仿照《史記》中的“太史公曰”。《史記》中富有傳奇性的材料,也成為後來文學家的寶庫,如趙氏孤兒、荊軻刺秦、霸王別姬、文君當壚、負荊請罪、孫龐鬥智等等。

司馬遷作《史記》,是行過萬里路的。《五帝本紀》中寫道“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他二十歲開始了壯遊,先到江淮,又南上廬山、會稽山,後到長沙,一路遊覽考察。同時司馬遷也是讀過萬卷書的。如《孔子世家》寫道“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孟子荀卿列傳》中“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商君列傳》中“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管晏列傳》中“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屈原賈生列傳》中“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

《五帝本紀》中“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由此也可看到,司馬遷的過人之處,並非僅在博學,更在鑑定、判斷與大處著眼的能力。正是憑藉這種能力,他統馭上下古今,開創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事業,使後人俯首帖耳在他的氣魄和胸襟之下。學問到了這個地步,近乎一種藝術,因為它已經操縱在幾,沒法傳給別人,也就無法為人所仿效了。

《史記》有自己的結構,整體看有整體的結構,就每一篇看有每一篇的結構。這像一個宮殿,整個是堂皇的設計,而每一個殿堂也都是匠心的經營。因此,我們讀《史記》,除看單篇外,尤需整體把握。例如管仲、晏嬰的貢獻和歷史地位,如果我們只看《管晏列傳》會覺得所記太略,然而在《齊世家》中仍有詳細的記載。又如信陵君的真相,單看《信陵列傳》也不夠,而在《範睢蔡澤列傳》中才能看出來。再如子產,本見於《循吏列傳》,但在《循吏列傳》中的子產太平凡了,不夠一個大政治家,可是在《鄭世家》中卻又見出他的真能力來。再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時帶著秦舞陽,只是提到“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乃令秦舞陽為副。”難道秦舞陽只是一個敢年少殺人的莽夫嗎?等到《匈奴列傳》中又有“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每一篇傳記一定有一箇中心,為求藝術上的完整,次要的論點就放在別處了。

總之,《史記》絕對值得讀,值得反覆讀。


我思無邪

史記在不同人眼裡,有不同的價值。但是很多人讀史記,並不是因為它的文學性,而是他的實用價值。可以說,對於權謀家。而言,史記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有全面的人物樣本。這些不是小說人物,它幾乎涵蓋了三教九流,上至天子下到遊俠。描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學會這些人物樣本之後,很容易在現實社會中對號入座。對於我們認識社會,認識身邊的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有極大的幫助。

其次是有深刻的權力規律。從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上千年的歷史,對整個權力規律的研究,深刻而到位,能夠讓我們理解中國為什麼是一個官《本位的國家,能夠讓我們熟悉權力操盤的規律。從而去謀取權力和使用權力。

最後是蘊含著各種權術手段。可以說,中國後世上千年的歷史,所使用的全部手段,幾乎沒有超出史記的範圍的。在宋朝之前,史記一直被當成皇家秘本,不允許普通老百姓學習。各種陰謀手段太多,張良陳平的技術,成了後代權謀家的範本。

所以我想在現代社會中活得很好,想擁有權謀能力。想洞悉社會的人情世故,那麼好好讀史記,從這三個角度來讀,能夠讓我們獲得自由的人生,這也就是史記對我們的價值。


權謀網

誇讚話有很多了,就不在多說了。著名歷史文化學者李開元先生曾有歷史學知識構成“3+N的世界”之分,很有說服力。3是歷史學的三個基礎世界:往事是第一世界,最真實,但不可追;史料為第二世界,如官方文檔、實物等,可以從此的蛛絲馬跡推測第一世界;史書為第三世界,據於史料記載,經過整理加工,甚至合理的推測而成;N則為以史書衍生的 歷史故事、野史、文學影視作品等等。

由此可見,史書在三個基礎世界裡僅處於第三位,原因即在於撰寫史書的人也不能經歷全部歷史,也是隻能以史料為基礎。所以只能說史書是人類系統瞭解歷史最為便捷的望遠鏡,但有模糊的地方。《史記》正是第一部這樣的望遠鏡,而且做得很考究。但是作為史書,他的價值時時要受不斷出的文物(即史料)的考驗。也許多少年以後,大量的出土文物證明了史記記載的謬誤,它價值無疑會降低;也許不斷證明他的記載的正確,是信史,它還會升值。從這個意義上講,實際的價值是動態,現在下結論太早了。


白猿武道

這個問題非常地大,史記這本書價值有多大,要回答這個問題,基本可以寫好幾本書了。

史學家認為它對於研究歷史有很大價值,文學家認為它文學成就也很高,我就不從這些大的方面講,就講講對普通曆史愛好者的作用。

首先,它為普通曆史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的窗口。

其次,它豐富了普通曆史愛好者對西漢以及之前那段歷史的想象。

第三,作為豐碑型的史學鉅著,它吸引了一大批喜歡歷史,願意學習歷史的人。


大明觀史

現在還不好說,現在通行本史記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不知道被後人改過了多少,而竹書紀年和史記哪個才是信史還搞不清楚,另外海昏侯墓中好象也有出土史記,等專家解讀完了再和現本比對下吧。


老山參4709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