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练习生》后,偶像团体的未来是否可期?

越努力,越幸运。

2018年1月19日20点开始。整整78天,1872个小时,112320分钟。

作为全民制作人的我们,从100位来自不同公司的练习生中挑选出了9位表现优异的“偶像”。

2018年4月6日晚23点17分,总决赛直播结束。我们陪伴并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重生。全民制作人代表张艺兴宣布“Nine Percent”偶像团体正式出道。

第一名:蔡徐坤 4764万0887票

第二名:陈立农 2044万1802票

第三名:范丞丞 1551万7014票

第四名:Justin 1457万4594票

第五名:林彦俊 1213万1367票

第六名:朱正廷 1193万8796票

第七名:王子异 856万1329票

第八名:小鬼 785万6601票

第九名:尤长靖 770万6054票

蔡徐坤,陈立农,范丞丞,Justin黄明昊,林彦俊,朱正廷,王子异,小鬼,尤长靖这九位练习生从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组成了我们的偶像男团“Nine Percent”。

一时间,无论是朋友圈、贴吧、乃至微博热搜上几乎全是决赛的内容。官微粉丝102万,#偶像练习生#话题阅读量120亿。爱奇艺播放量突破25亿。

直播当晚,偶像练习生相关热搜据不完全统计就有56个,更有甚者微博热搜榜前十中,偶像练习生占据了其中之七,获得第一名加C位出道的蔡徐坤还拿到了微博改版后的第二个“爆款”热搜。

各家爱豆的粉丝应援的方式也十分的简单粗暴,地铁站标牌、飞机票的票身、时代广场前的大屏幕这些都成了基本配置,粉丝们的应援更是从海陆空蔓延到外太空的行星上面。

虽然《偶像练习生》完美收官,但是他们的梦想和未来才刚刚开始。

《偶像练习生》这个节目的成功和最后推出组合Nine Percent的人气流量,是真的开创了中国偶像团体的新纪元,还是一如中国偶像团体大趋势的昙花一现?这些少年的未来,是否真的可期?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和自己的爱豆相约以后?一切还未曾知晓。

纵观近些年来,我国偶像男团一批又一批出世:TFBoys、MIC、X-TIMEboys、至上励合、UNIQ、ZERO-G、X玖少年团,还有通过蔡徐坤而混个耳熟的swin。除了TFBoys经久不衰以外,大部分男团总是抵不住市场的残酷,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出道后一时风光无限,随后便慢慢陨落销声匿迹。

团体偶像的身份定义和文化认同的欠缺

其实,从源头看,在中国的流行文化历程中,一直都缺乏着团体偶像的存在及对其文化的认同。TFBoys走红似乎复兴了我国的偶像团体产业。然而,几年过去了,除了TFBoys,我国仍然没有出现下一个成功的偶像男团的身影。就连TFBoys三人也逐渐淡化了团体感,相继成立了个人工作室。目前,王俊凯、王源和易烊千玺三人更多的是以个人身份出唱片、上综艺、接代言、拍电影。

包括曾经最接近标准的小虎队,最后也是结束了团体偶像生涯。分道扬镳后,三人陆续进入演员、导演、投资人的领域继续发展。

国内偶像主要资源集中在影视、综艺方面,而不论是影视剧、电影还是综艺节目都更容易推出个人而非团体。而中国即使推出团体也倾向于拆分,成员分别参与影视剧、综艺等活动,缺少凝聚团体粉丝的契机。

所以,即使中国推出偶像团体,逐利的观念使团队的发展更倾向于拆解,而经过个人活动的不断增加,从而产生相应的流量和粉丝经济。这些注定要加剧团体的分崩离析。

还有,即使中国的资金和粉丝相较于日韩有着更大的体量,但是放眼整个中国,都很难找出专业的偶像培养体系,以及后期的宣传展示的舞台。

日本有专门的杰尼斯和AKS,韩国的三大娱乐公司,都是职业偶像的艺人经济公司。更别说韩国的三大电视台都有给偶像团体打歌(宣传新歌)的音乐节目,KBS有《音乐银行》、MBC有《音乐中心》、SBS有《人气歌谣》。

因此,在这种氛围平台之下,打造出一支偶像团体并非难事,但是想要打造一支经久不衰的偶像团体似乎难如登天。

新型粉丝经济 广受青睐的养成系

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占据我国偶像团体重要席位的,无论是三位青少年组成的“TFBOYS“,还是大型女子团体”SNH48”,二者打造的均是养成系偶像团体。从这点上来看,《偶像练习生》的爆红也是情理之中的。

除了开启选秀模式,《偶像练习生》当中还包含有一定的时下大热的养成元素,给粉丝带来了参与感和成就感。“养成系”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粉丝培养偶像的时间长,参与度高。最大的创新之处便在于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对于观众而言,相较于已包装成型,手握千万流量的当红明星来说,练习生这一介于明星和素人之间的身份更加亲民,看起来触手可及。众所周知,人们通常对自己付出过的东西更加感兴趣、更加去珍惜,从而粉丝对自己偶像的忠诚度和应援力上有着其他偶像无法比拟的效果。

其次,《偶像练习生》更加重视对练习生日常生活的展现,而这些大大减少了荧幕外观众与练习生的距离感,表演舞台和日常训练两条线穿插。随着节目形式、考核内容的不断升级,全民制作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自家爱豆的进步和变化,给观众带来一种吾家有儿初长成”的欣慰。而在荧幕之外,官方又十分重视互动环节的设计,个人福利时间、读信环节等等以便让全民制作人与练习生之间建立联系。另外投票权最终掌握在全民制作人手中,这样更是将养成系的魅力发挥至顶峰,潜移默化中形成我的偶像由我养成的情景。

由此可以看出,养成系始终是最受粉丝青睐的偶像类型,养成+生存战的《偶像练习生》给我国的偶像团体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实,无论是曾经的狂欢式消费还是参与式养成,粉丝经济的产生都是出自于其自身的满足感和娱乐需求。

正如威廉.斯蒂芬森提出的“传播游戏论”。他强调传播中自我满足的一面,如同游戏,传播可能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人们只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娱乐。

《偶像练习生》带动了偶像产业大环境的转型升级

同《produce 101》一样,《偶像练习生》的产生本身就是偶像产业遭遇瓶颈后的转型升级。

无论是国外“练习生模式”还是国内“选秀模式”,他们的鼎盛时期已然成为过去。用分散化的打歌推新人、频繁露脸前辈助推、精细划分所属类型,这些方法已经没有办法培养出生命力顽强、人气爆棚的偶像团体了。

而《偶像练习生》不以公司为核心,将练习生资源整合再打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优化成本,最快时间的选找到优质且均衡的排列组合,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偶像练习生》这一节目的出现为中国有着明星梦的练习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为各个偶像经济公司提供了产出出口。虽然现阶段依旧依靠着互联网视频平台做输出核心,同样,发展脉络仍需要借助视频平台背后的资本支持,用平台的流量推动该节目的流量,从而带动新人的人气。

其实对于早前失败的偶像团体,或者说失败的经纪公司、出品商来说,其最根本的致命伤就在于内容以及对该团体的运营上面。纵观当下中国亚文化产业,一直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因而无法形成一个可以良性发展的闭合循环。

如今,各大平台大有群起而争夺之势。以腾讯视频为例,《明日之子》第二季招募现已开启,节目将在2018年盛夏燃情回归。马延琨曾表示“希望打造互联网平台更有影响力的全民IP”,力求为偶像产业注入年轻的活力。同时,2018年腾讯视频也重磅推出《创造101》创新型偶像养成节目,力求打造全新的女子偶像天团。再加上《舞者24》《朝阳里N3》等偶像养成节目,腾讯视频将分别从舞蹈偶像,团体偶像中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新型偶像产业链。

《偶像练习生》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让人们开始正视偶像团体这个职业,也为偶像产业未来的融资吸引了更多注意力,因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改变整个文化生态并非朝夕之功。中国会不会打造出完备的偶像产业体系,甚至推出一直可以成为国家文化名片的偶像男团,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