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曾号称东方哈佛的这所大学是北大的前身,现在几近被人忘却

在民国时期,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以外,我国还有一所著名的大学,被誉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人称东方哈佛,以至于有人说这所大学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的前身,这所大学对中国的政治介入很深,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史都无法绕开这所大学。这所大学现在已经几近被人忘却,年轻人多半没听说过,但老一辈人可能还记得,它就是燕京大学,那句名言“别了,司徒雷登”,说的就是燕京大学的校长。

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1916年由几所英美私立教会大学合并而成,初期名为“北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当时名为北京大学校,多一个校字)。 生于中国杭州,深孚众望的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于1919年接任校长,并改名为燕京大学,在司徒雷登努力下,燕京大学迅速崛起,并成为当时中国最为耀眼的顶尖名校之一,被誉为东方哈佛,堪称一代传奇。

司徒雷登(1876-1962)

司徒雷登接手的燕京大学,规模很小,学生只有94人,经费也不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司徒雷登曾骑着毛驴为新学校选址四处奔波,为筹集办学经费四处化缘,这个过程艰辛无比,在司徒雷登本人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中称为乞讨之旅。从1922年起,司徒雷登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并争取到150万美元与哈佛大学合作(这也就是燕京大学被誉为东方哈佛的由来,150万美元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大概相当于现在3亿元人民币上下),同时还成功争取到陕西军阀陈树藩所拥有的原是前清醇亲王府下的一处废园(今北京大学校址),陈树藩在历史上名声并不佳,但是对建校倒是很感兴趣,他以6万银元将该土地卖给燕京大学,并捐出2万银元作奖学金。之后司徒雷登请来美国建筑师按中国古典风格设计新校园,经过数年建设,1929年新校园正式投入使用,因是燕京大学所在地,故称“燕园”。

燕园全景,背景为颐和园和西山

燕京大学虽然是教学大学,但在司徒雷登的影响下,贯彻著名的“使燕大彻底中国化”的办学方针,不强调基督教教育,实行自由教学。传教士出身的司徒雷登深知“大学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所以燕京大学当时不仅聘请了大量的外籍教师,而且更是云集了当时中国众多的一流大师,很多人的名字到现在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费孝通、顾颉刚、张友渔、斯诺、冯友兰、俞平伯、周作人、郑振铎、陈垣、张东荪等均任教于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所有教师都不必信教;按教授等级,中外教师同等同酬;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教授月薪360大洋(银元,大概相当于现在2万人民币),校长月薪500大洋,司徒雷登只拿教授月薪;当时的国立大学常有欠薪情况,燕京大学从不拖欠。

左二为司徒雷登

超前的治校方式和管理措施,使得燕京大学在短短的33年办学时间里,虽然总共招收的学生不足万人,却培育出了无数英才,其中仅两院院士就高达53人,其在新闻学、社会学等领域也是英才辈出,包括冰心、费孝通、侯仁之、杨绛等均毕业于燕京大学,二战时,中国驻世界各大城市的新闻特派员,9/10是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

燕京大学校徽

燕京大学被拆分的惨烈命运

上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调整,民国时代的高等综合院校被彻底改造成了苏联模式的专业院校体,在当时的调整中,燕京大学的文理科多被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则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等并入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经济系则并入现在的中央财经大学,历史系并入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其各个科系成为现今诸多名校的骨干力量。

1952年,燕京大学校园燕园为北京大学所接收,当年燕京大学的西门,挂上了北京大学的牌匾。

从此燕园成为北京大学所在地,也成为北京大学的代名词。

现在北大西门,狮子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