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杀人犯与辩护律师的法庭之战

电影《第三度嫌疑人》是意料之外的不错,是枝裕和创作了一个集合横山秀夫的司法探讨与吉田修一的人性挖掘的社会派风格电影,不能单纯地从是枝裕和映画或者悬疑片的单一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导演的影像一直都强调着一种微妙的错位感,甚至通过镜头去掉了探监室的那面镜子,模糊了真相和每个参与者的立场,役所广司真是日本之光。


役所广司和福山雅治对戏实在好看,前半段一定要挺过,拨开云雾之时真相令人喟叹。有一些日剧痕迹,但是枝裕和不是急于追究真相,依旧用平缓的节奏把人性推向高潮,过瘾。桥爪功自带喜感穿梭繁琐叙事,怕人看不懂结尾多余,但是情感容器人物重合神来之笔。自创了一种心理悬疑的叙事节奏,随着剧情深入,真相越发模糊。几十年前的黑道高利贷、食品造假、家庭性侵等等社会问题逐渐暴露,最后落脚在司法问题和社会不公上。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多棱镜。最后身处十字路口也是十字架中,与开头站在十字架外观察形成对照,同时赋予法律和道德审判的双重含义。

是枝裕和绵密的风格对于这样的题材,不占优势,但电影就是“容器”啊,背后的态度才是最有价值的。以及罪恶本身也是容器,我们审判它的结果不及审判它的方式,有时候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决定了它呈现的样子。是枝裕和这次显然走出了自己的安全领域,不是温情脉脉的家庭哲理故事,而是拍罪案和法庭博弈。节奏委实过慢,考验观影耐心,但难得在人物塑造都卡的很好,更何况还有谜一样的役所广司护驾。

突破之心昭昭,然捉襟见肘、困窘冗长,语焉不详的案情本身反而退其次,每个人在客观真相和主观记忆之间的选择才是重点,案子成为所有参与者的人性测试多棱镜,所谓“容器”大约也包含这层意思;擦拭脸上血的三人蒙太奇,结尾律师与罪犯的脸影重叠,都在意图泯灭绝对对立的界限。在前几部电影风格如此统一固定的情况下,是枝裕和敢于挑战自我,拍摄一部立意如此复杂,讨论如此深刻的作品,本身就值得肯定。本片如同是一部日版《伸冤记》,将西方法制社会的冤假错案和程序正义,套入了日式的自我牺牲精神,有一种极其特别的观感。

披着杀人案的悬疑外衣,里子依旧延续人伦探讨,是枝裕和版的《踏血寻梅》。人必须正视自己做过的错事,没有任何人不应该被生下来。喜欢失败父亲福山雅治自我觉醒这条暗线:无论是对疏离的上一代父子情、下一代父女情,还是对失落已久的正义法官梦。如果我们连了解亲人都做不到,又怎能去了解别人?三次叙述,三次转折,三次杀人,三对“父女”。外壳是悬疑推理,实际仍是是枝裕和一直探讨的亲人间无法磨灭的牵绊和社会关系。对话运镜很喜欢,重盛和三隅从隔着玻璃面对面,到似乎没有玻璃越来越近到最后两人在玻璃的倒影渐重叠,重盛最后如咲江和三隅抹去脸上的血,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都解脱了。

一个杀人案件逐渐揭开背后的人性深渊,产业造价、家庭扭曲、金钱至上、亲情淡薄,与复杂的人性相比,法律的公正、道德的力量却在逐步瓦解,没有“真相”的罗生门暗示着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我们又只选择展示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在那一场场监狱探视戏中,两位主人公影像渐渐重合直至最后融为一体。叙事缓慢,逻辑模糊,开放性的结局,你不会看到真相大白,反而是反复猜测,这是一部披着犯罪外壳的人性片!

道德是金丝雀,要么豢养要么放逐;正义是十字架,要么佩戴要么焚毁。律师犹如“盲人摸象”,每次摸到鼻子或耳朵,就以为真相确凿无疑;凶手是一件容器,容不下贫穷和愤怒,杀了两次人。道德的律师联手正义的法律,判决死刑,此乃第三次杀人。害怕麻烦的欲言又止,陷入迷雾的仰天长视,死亡是审判还是救赎?谁说贴上了悬疑犯罪标签的故事,就必须有开头有结尾?很多文艺片导演,从来不关心故事本身,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不好好讲故事,他们只是借一个故事当容器,去讲他作为创作者想要表达并关心的东西。

后面思辨的部分基于前面很长的铺垫,叙事方式、场次和镜头语言有点无聊,虽然该有的都有了。是枝裕和的作品对于社会是愤怒的,但他的东西总会在愤怒变成暴戾肤浅的情绪宣泄之前,转变成更深入地观察了解和共情,说不清楚,但是枝裕和愤怒与平和共存的哲学很吸引人。导演涉足了算是日本导演必修课的推理悬疑作为转型方向,悬念设置和节奏把控勉强及格,不少冗长无目的的镜头难以分辨是故意混杂观者还是无心。演技怎么也是建立在合理剧情之上的。

看惯了是枝裕和的家庭片,如今看他的犯罪悬疑片别有一番风味,别的犯罪悬疑片越接近结尾真相越清晰,然而是枝裕和反其道而行之,越接近结尾真相越模糊,注重的不是真相,是对真相的思考,人与人的关系,虽然叙事节奏拖沓,但是形式特别创新, 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两大实力派的对手戏也很出彩!

不需要用悬疑片的标签来看这部作品,因为在本质上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反而非常“哲学”。电影本身也是一个“容器”,首先它讨论了日本司法的“罪与罚”,这就只能借用“司法案件”这样的悬疑外壳。凶手是谁?谁又说了谎?在片子里其实一点也不重要。谁审判谁,谁又制裁谁?用“人”去解释法律就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主观性。

情与法,历来是常常被拿来对立的东西,就像“辱母杀人案”那样。不过人与人之间更多还是要用“情”去维系一种关系,嫌疑人和辩护律师、父亲和女儿,这样一种情感代入也让本片另有可以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