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的问题,正一步一步迈向我们

独居老人,滑倒在冰冷的瓷砖上,流着血,渐渐动弹不得,就这么死去……法医说,被发现时,人已死了五天。这是一次悄无声息的死亡,没有悲伤,没有死者家属的哭泣。

大过节的,不想谈这些,却又不得不谈这些,因为这样子的新闻,越来越多。总有一天我们要面对这些真相,而真相,往往是残酷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独居老人也逐渐增多,目前,我国超过60岁老年人已经占全国总人口的14.9%,独居、孤寡的“空巢老人”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实行以来,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多的也就是两个孩子。这些孩子成年后离开家乡另组新的家庭,"421"家庭越来越多,处于经济压力,房价等多重原因,很容易造成“空巢老人”的产生。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在外奋斗。“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

过去,家庭以子孙满堂为福气,三世、四世同堂的家庭很多,为“老有所养”提供了家庭保障,但是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以及民众家庭观念逐渐转变,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传统生活习俗在中国越来越鲜见,家庭养老的功能也愈发有限。很多“空巢老人”生活几乎不能自理。

如何找到应对之道,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如何解决好“空巢老人”的问题?

首先,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建立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它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其次,要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社区养老是21世纪的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或托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早在2003年,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或敬老院和不与子女居住的70岁以上老人各220名进行比较,发现两组身体状况差不多,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

在过去的一年里,北京易飞华通科技有限公司曾参与多次社区活动,通过在某社区用脑状态客观定量测量仪给老人们体检大脑,我们发现仅有29.95%的老人大脑思维清晰度尚可,高达69.59%的老人存在大脑思维不清晰的状态,说明老人大脑老化现象比较普遍,44.47%的人记忆加工能力较差。

由于大脑具有自学习能力,因此大脑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恢复脑能力。脑控感知椅,脑控机器人等脑控电子产品,借助于信号采集终端将大脑皮层中的脑电活动生理数据采集出来,经过数学处理算法的实时计算,提取出反应脑兴奋、抑制、专注、放松、耗能等多种定量化状态数值,然后将这种定量化状态数值转化成动作,通过这些变化的物理信号刺激人的感觉器官,根据感觉的变化,使用者可以加强大脑状态的主动意识,减少非理性的混乱思维,进而学会如何抑制大脑、如何专注的思维技巧,经过长期的训练,帮助老人们缓解大脑衰老,调整睡眠与情绪。

(某社区老人在控制脑控机器人)

因此我们通过脑控机器人举办多种竞技活动,包括机器人定位,机器人拔河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老人们在游戏的愉悦中获得健康。

(某老人训练期间数据的持续变化)

其实无论是从心理还是身体方面,老年人照顾自己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尤其,“空巢老人”--这个似乎被我们经常忽视的新群体,更应该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因此在最后,无论何时,无论何种养老模式,终究不如你的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如果可以,请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