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春联(一)起源

艺鸣华夏

春联的起源,先给大家讲讲关于春联的传说——

配图版

山海经有云,海外有仙桃,一株覆盖三千里。

上有金鸡,一唱东方白,百鬼须回城。

有天将二神镇守鬼门,凡恶鬼皆缚之喂虎,无一遗漏。

故人间每逢新年,百姓以桃木刻画二神像,挂门户两侧,称为“桃符”,驱邪避灾。

后人祈福,添写吉祥词于桃木之上,言之“春联”。

春联者,以简洁精巧、对仗工整取胜!

古往今来,世人一字一斟酌,一词一对仗,铸就不少“佳联佳绝句,妙语妙诗章”!

拽文版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1)、“郁垒”(2)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白话版

“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桃符起源于上古时期,在古代家门口挂上刻有神荼、郁垒的桃木符是为了辟邪,家鬼不入,外鬼不侵。北宋最为盛行,常见神像或瑞兽刻于桃板。后蜀开始不仅有辟邪的咒语还开始出现迎春纳福的吉祥文字。明清时期纸质春联才开始出现。至今中国还有一个少数民族还保持这个传统,用桃木刻符挂于门上,用于辟邪纳福。有词为证:“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

这是一句应用了“互文”修辞方法的诗句。“桃符”其实是一个词,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或者贴在门上,祈福灭祸。

艺小可:接下来是艺不才拽文的时间~~

艺不才: 这叫科普... ...相传远古时候, 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性,神荼与郁垒两便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而流传至今。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中国古代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按照民间传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到了唐代以后,“神荼”、“郁垒”哥俩光荣下岗,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位将军被“bia”到了门上。

(艺小可有话说:怎么样,熟悉吧,我特意把这张镇宅之图找出来让艺不才加上哒)

关于春联,还有哪些能让我们脑洞大开呢?

春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有人说,中国最早的对联是唐代开元年间的刘丘子写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也有人说,应该是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总而言之,春联作为一种祈求福泽的文学形式,到今天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对联起源于春联,但春联逐渐发展成了对联的一个分支。因此,春联在文本上,通常要遵循对联的创作规则。还有很多关于春联的趣闻和关于春联99%大家会搞错的事,我们下期再叙。

注释:

(1)神荼[shēn tú]:

神荼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能制伏恶鬼的神人,最开始出现在上古神话中。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故中国民间称他为门神。表达了古代人民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2)郁垒[yù lǜ]:

郁垒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古代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中国民间称他们为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