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被殺時候,手下十萬心腹軍隊在外袖手旁觀,為何無一人造反?


其實這個問題在我以前的時候也想過,皇帝之所以想殺岳飛,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條就是他的威信實在是太高了,手握重兵,並且功高蓋主,這種人在歷史上幾乎下場都一樣,如果不交兵權的話就是死路一條。

那麼既然這樣,岳飛被殺的時候,他手底下十萬岳家軍怎麼不直接反了呢?或者說在感覺不對勁的時候,直接造反,然後黃袍加身。在岳飛在外出徵的時候,宋高宗連著發了十二道金牌要岳飛趕緊回來,按道理來說岳飛這個時候已經感到不對勁了,可是他依然是選擇帶了幾個人就去見皇帝了。

有人說是岳飛沒有反的心思,所以他掌管的軍隊才不會造反,這個觀點的確是沒有錯的,除此之外就是,岳飛被殺的時候,岳家軍已經被皇帝給解決了,壓根沒有人有能力站出來造反。試想一下,岳飛這種人,即使是皇帝想殺他都要掂量幾下,不可能直接殺的,在殺之前肯定要做好各種的準備。

宋高宗不是傻子,他在殺岳飛之前就已經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段分化岳家軍,將許多的老將領直接給罷免了,岳飛要被殺的時候,在宋高宗的手段之下,岳家軍裡的很多將領都是各懷鬼胎,沒有人想著去救,當然也是有人想反的,只不過沒有條件去做。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即使這些士兵要反,他們也沒辦法去反,如果他們造反,反攻自己的朝廷,那麼金人肯定會趁機南下,到時候宋亡的更快,忠義的岳飛也不想看到這種局面,因此無論如何岳家軍都不會反,如果岳家軍反了,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岳飛下定決心要造反。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據一些軍事觀察家的分析判斷,岳飛的岳家軍,應該是中國古代戰鬥力最強悍的軍隊之一。它能夠戰勝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黑水靺鞨(金國騎兵),收復襄漢六郡,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岳家軍)

但是這樣一支軍隊,並不是朝廷的正規軍,而是來自於地方武裝、義軍遊勇及楊么的農民起義軍等,總數在十萬以上。就是這樣一支雜牌軍,岳飛能夠把它訓練得軍紀嚴明,戰鬥力強悍,可見岳飛在軍中的威信確實是非常大,能力確實是非常強。

岳飛在受到莫大的冤屈遇害的時候,這支軍隊確實並沒有造反的異動。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也從側面說明,岳飛一生真是盡忠報國的。他在軍中所做的思想教育非常成功。這個思想教育就是:忠於趙宋皇室,收復中華國土(還我河山,應還二聖)。這兩點貫穿到岳家軍的上上下下。而岳家軍始終沒有叛亂,正說明岳飛的被殺,是千古奇冤。

(秦檜)

實際上,趙構和秦檜殺岳飛,是一項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工程。主要有這幾個步驟:

第一步,把岳飛調到臨安,擔任樞密副使。明升暗降,切斷岳飛和岳家軍的直接聯繫。

第二步,指示黨羽万俟卨、羅汝楫等人彈劾岳飛,說岳飛以前在軍中有“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等問題,從而罷免了岳飛的樞密副使之職。讓岳飛徹底沒了兵權。

第三步,分化岳家軍陣營。岳家軍中前軍的副統制王俊,因為沒有戰功,無法升遷,被秦檜發展成反嶽第一人。接著,郝晸、傅選等人也參與了進來。岳家軍中軍統制王貴,因被秦檜抓到把柄,受到要挾,不得不背叛參與反嶽。

第四步,大面積撤換岳家軍中的高級將領。據史料記載。在這段時間,除了以上說到的王貴、王俊、郝晸、傅選沒有調換外,其餘人員都進行了調換。

第五步,砍掉岳飛的左膀右臂。這便是王貴等人誣告岳飛的兒子岳雲給岳飛最得力的干將張憲寫信,讓張憲上書朝廷,恢復岳飛職務的事。從而把張憲和岳雲抓起來。當這兩人抓起來定罪的時候,也就砍掉了岳飛的左膀右臂,同時也剔除了岳家軍的種兩杆旗幟。當這兩杆旗幟不在了的時候,岳家軍想要造反,也是群龍無首,不可能實現了。

(張憲)

第六步,也是最後一步,把岳飛抓起來審判。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趙構和秦檜在抓岳飛,判他罪行之前,已經對岳家軍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岳家軍就算有十萬,也不可能有所作為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大將造反之事已成絕響,文官掌握財權和轉運權,大將手中有兵無錢,還玩什麼啊!


帝國曆史觀察者

岳飛並不是大家想象那般愚忠,他深知亂世更忌諱軍隊不聽朝廷指揮,更忌諱軍人依仗兵力藐視中央!要收復河山,必須團結在宋王室周圍,這也是他關注立儲的原因,因為封建王朝有一個好皇帝,才能統領群雄,北伐雪恥!

岳飛一向以忠義精神治軍,為了維護宋王朝,他不惜殘酷鎮壓同樣有反金情緒的人民起義軍,因為他篤信只有保證一個核心,才能保全大宋,伺機中興,收復失地!他不忍讓殘餘的半壁江山再行分裂!

正因如此,本能乘勝追擊,皇帝金牌下了,他撤了!雖然他是當時數支部隊中最後撤退的部隊,但也是要為部下作出榜樣,即便是我岳飛,也不能違抗皇帝,更何況是你們!

在這種以身作則的教育下,岳家軍有屈死的忠魂,卻沒有一個叛兵,看似不如《說岳全傳》中重上山寨更有血性,卻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軍魂!

即便是存在著歷史侷限性,但忠誠,是對一支合格軍隊最根本的要求!也正是這份忠誠感染了世人,感染了後代子孫,才會有那麼多岳家軍的傳奇故事,流傳在歷朝歷代老百姓之間!嶽爺,才會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忠誠的代表!


網絡文學作者東旭鷹

公元1142年1月27日 ,趙構讓秦檜誣陷岳飛謀反,因無確切證據,故以著名的“莫須有”的罪名將一代名將岳飛及其兒子岳雲、部將張憲在風波亭內殺害。岳飛被殺時候,手下十萬心腹軍隊在外袖手旁觀,為何無一人造反?其實原因很簡單,岳家軍分裂了。

任何一個勢力內部都會有派系存在,戰無不勝的岳家軍也不例外。隨著岳家軍的發展壯大吸收了各色人物,岳家軍的主要將領有岳雲、張憲、王俊、龐榮、王貴、郝晸、牛皋等人,這些人有的是岳飛的親屬、好友;有的是受岳飛感召的叛將降臣;有的乾脆是南宋朝廷安排進來摻沙子的。在岳飛統軍的時候因為岳飛的崇高威望,各派力量不敢內鬥,但當岳飛被困在臨安後岳家軍分裂成了必然。

公元1141年岳飛被解除全部兵權困在臨安,秦檜、張俊趁機利用岳家軍內部矛盾,威逼利誘岳家軍前軍副統制王俊、中軍統制王貴等人告發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岳飛。

岳家軍威望最重的三個人岳飛、岳雲、張憲先後入獄,岳家軍群龍無首在難有作為被南宋朝廷拆分,各軍將領僅王俊、郝晸、傅選等誣陷岳飛的“有功之臣”被留任,其他人全被解職。


當狗容易做人難

其實宋朝主戰的文臣武將都犯一個毛病,那就是一根筋。文天祥在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裡就寫到“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那“憾山易,憾岳家軍難”的岳飛呢,更是如此,一根筋的非要碰那對外懦弱對內強橫的皇帝心頭大忌。

你雪靖康恥就行了,踏破賀蘭山缺也行,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也行。可是岳飛非要迎徽欽二帝還朝,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是什麼意思?他倆回來,把那個趙構放哪?

再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來看,宋朝武將的兵權是很弱的,指揮權也不是武將說了算,還有監軍呢。加上岳家軍說到底還是趙家皇帝的部隊,你想想所謂十二道軍牌啊催岳飛啊,這樣的監控你還想造反?

我看過一個宋朝文臣監軍的故事,軍事將領都撂挑子了,他上了,然後還勝了。也可見宋朝文強武弱的特點,從這點上說,也能看出所謂岳家軍沒反的原因。再說所謂岳家軍就是個稱呼,只是民間認可的。

而且按岳飛對軍隊的教育看,忠君愛民可以說是執行最好的,你想想都風波亭了,部隊都沒亂。但是主要因素還是“杯酒釋兵權”把權給卸沒了,再有宋朝對軍隊嚴密的監控都有關係。

所以說宋朝軍隊的穩和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有很大關係,再加上後來完善的監軍體制,兩者合成的因素。


掛在明堂射古今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岳飛是“真忠臣”,他從來都沒有想過要“造反”,所以絕不會利用自己在舊部中的影響力去“反抗”宋高宗和秦檜的對他的迫害。當然,更重要的是,宋高宗和秦檜解決岳飛是很有技巧的,並不是蠻幹,事前做足了準備功夫。宋高宗是很聰明的人,只是聰明用錯了地方,專幹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首先,是調虎離山。1141年正月,金軍9萬餘人攻入南宋的淮西地區,在廬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鳳陽)一線展開攻勢,此時淮西戰場南宋方面有張俊、楊沂中、劉錡三支主力軍團,共計13萬人,對付入侵的金軍是完全夠了的。但宋高宗卻下令岳飛率岳家軍主力增援淮西,2月,岳飛率主力向淮西進發,進抵舒州(今安徽潛山),差不多同一時期,淮西宋軍主力楊沂中、劉琦所部已在柘皋鎮(今安徽巢縣附近)擊敗入侵的金軍。3月,宋高宗以大規模戰事基本結束為由,下令讓岳家軍主力返回岳家軍的總部鄂州(湖北武漢,岳家軍的官方番號是“京湖宣撫司”,岳飛是京湖宣撫使),但讓岳飛帶少量親兵繼續暫駐舒州以觀察淮西戰場形勢,岳飛本人先不跟大軍一起回鄂州,這樣順理成章地把岳飛和岳家軍主力以及岳家軍的後方總部鄂州隔離開來。

4月,宋高宗以淮西戰事正式結束,召岳飛、張俊、韓世忠三大將到臨安議事,大戰之後前方大將進京彙報戰事,是慣例,岳飛自然不會在意,等到岳飛從舒州到臨安後,宋高宗突然宣佈任命岳飛為樞密副使,樞密院是宋代中央主持軍事工作的最高機構,岳飛出任樞密副使,是升官,同時宣佈撤消“京湖宣撫司”,並將臨時代替岳飛負責岳家軍總部事務的參謀官朱芾、李若虛提拔到鎮江和宣州去當知州,這樣一翻明升暗降的操作,岳家軍的中樞指揮系統就不復存在了。

接著宋高宗將駐守鄂州的岳家軍的各個部隊進行改編,編組為“鄂州駐紮御前諸軍”,委任岳飛的副將王貴和張憲為鄂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和副都統制。為防止這二人可能“不聽話”,秦檜派自己的心腹林大聲到鄂州,出任湖廣總領,負責鄂州駐軍的軍需後勤、裝備等事務,在宣撫司被撤消後,實際上取代的宣撫司部分職權。

到8月,宋高宗正式罷免了岳飛的樞密副使之職。為徹底解決岳飛,宋高宗和秦檜又安排了在鎮江主持全國軍事工作的張俊去離間和收買岳家軍的兩大主將王貴和張憲,最終王貴在威逼利誘之下,成了張俊的人,然後用跟張俊彙報工作的理由,安排張憲離開鄂州前去鎮江,9月,張憲到鎮江後,被張俊扣壓,王貴被迫配合張俊,羅織張憲的“謀反”罪,罪名是企圖帶領鄂州諸軍鬧事,要挾朝廷重新起用岳飛,10月,岳飛因此被逮捕下獄,12月,被宋高宗下令賜死。

顯然,整個過程中,宋高宗一夥是牢牢的控制住了局面的,既便真出現個別士兵不滿,也不可能鬧出大事來。


只愛潘多拉

這個問題很簡單,岳家軍是國家軍隊,聽從中央號令,岳飛帶領的是國家軍隊對金作戰,不是私人武裝!同時也足以說明岳家軍是忠於朝廷的,更加證明了岳飛的冤死。

岳家軍的將領只能含恨落淚以證岳飛的忠勇!一旦有人造反,岳飛的罪名就成功了,岳飛永世不得翻身了。岳家軍的做法足見岳家軍的可怕之處,更能說明岳家軍軍紀嚴明。同時岳家軍用隱忍成就了中華名族的脊樑--岳飛!

岳家軍用戰績體現了岳飛的精神!

岳家軍用隱忍體現了岳飛的忠勇!

岳家軍用行動證明了岳飛的嚴明!


八字命運

從岳飛背上被母親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字的那一刻,他的軍隊不會謀反的最終結局就已經註定。


這四個字刻在岳飛的背上,也刻在每個岳家軍的心裡。

作為岳飛一手調教出的精銳,岳家軍的每個成員無不以他為精神領袖,以他的意志為意志,以他的作為為作為,可以說,“精忠報國”已經融化在岳家軍的血液裡,銘刻在岳家軍的骨髓上,已經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即使被冤枉,但岳飛會舉起反叛的大旗嗎?一定不會!岳家軍也是如此。

有人說,反皇帝不一定就是反國家,岳家軍可以以清君側的名義起軍,也可以另外擁護別的趙家人當皇帝,這就不算是謀反。但在那樣一個年代,國即是君,君就是國,讓岳飛以及岳家軍有這種覺悟那是不現實的。

精忠岳飛,寧死也不會叛國叛君。

精忠岳家軍,寧死也不會給岳飛頭上戴上一頂叛國的帽子!

我們都會吟誦《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那是何等的壯懷激烈!可是,再看岳飛的另一首詩《從駕遊內苑應制》:

“敕報遊西內,春光靄上林。花圍千朵錦,柳捻萬株金。燕繞龍旗舞,鶯隨鳳輦吟。君王多雨露,化育一人心。”

“燕繞龍旗舞,鶯隨鳳輦吟”。在宋代忠君愛國的思想滲透下,岳飛再強,也是繞著“龍旗”舞的。

以上這是從精神層面講,或者說是內因。再從技術層面講,宋代的監軍制度,趙構和秦檜事前的準備和對岳家軍的分化瓦解,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這就是外因,這個別的回答已經說的很好了,我就不再講了。


歷史磨坊

人格與大略雖美,雄才與政治難當。視民族復興國家崛起人民福祉為宗旨,取昏君而代之,行歷史之擔當,乃民心所往國運所在。只要能定邦治國理政福民,摒棄愚忠乃順天應民而並非史之詬病,李世民亦不過如此,不見後人貶之。於史於國於民有功,何顧慮小節乎?歷代開國雄主明主亦不過如此,不見後人恨之。況武穆乎?!縱觀史河,惟宋一朝,理學甚濃,飛深受其束。唉,軍事之巨人,政治之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