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39中度过的高四生涯,我的高考时光

今生有过两次高考的经历。

和许许多多80年代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一样,有过不止一次的高考经历。那时候,认识的人中最多的曾经考过七八次,所以有过两次高考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两次高考或许在人生中留下了很多不同的地方,窃以为高考其实是一种成长。尤其在第二年参加高考的时候,突然发现许多的问题是顿悟的,而在经历了一次落榜之后,面对曾经熟悉的课本,忽然有了一种俯视的感觉,也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

89年的第一次高考,刚刚达到专科线,被青岛师范学院录取是一定的了,舅舅那时候恰好在师院工作,于是和别人找人进大学不同,找舅舅给十元的招生同事打招呼,不要录取我,以便还有二次再考的机会。心里是不甘心的,因为高考前几个月放弃了华东师大的保送机会,最后去青岛师专,当然不能接受。

高四生活是不一样的。

高四进了青岛39中做插班生。89年落榜其实不是什么意外,因为很多该考上的人都落了帮。但是经过一个暑假的调整,不仅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更重要的突然发现悟出的道理不仅是人生的,也是学业的。大概是到了那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了吧,高四变得很轻松。39中的氛围和一中迥然不同,最后这一年的备考没有在一中时那种压抑和紧张。因为人

特殊,所以也经常做些特殊的事情,比如下午的自习课经常跑到青岛山上去背书。

那一年恰好是世界杯年,和今年一样。和现在不同的是,现在的孩子是考完大学恰好可以安心看世界杯,那时候却不行,90年世界杯的落幕是和高考同步的。好在意大利是有时差的,有个同学恰好自己住,下了晚自习恰好是第一场比赛的上半场,骑车路过便停下进去看个半场,然后在匆匆往家赶。

上学的路变美了。

整个中学都是在一中上的,住在团岛,走到一中大概就是十七八分钟,骑车也就是十分钟吧。但是去了39中变得不一样了。所以,高四这一年有机会天天欣赏海边最好的清晨,心情也就不是那么压抑。可是好事多磨,大学路那年修路,记不清是个什么大工程,整个春天25路车都要改走延安一路了。骑车是后期的事情,所以那年的春天基本都是要从黄海饭店那里下公交车,然后步行穿过栖霞路、福山路,或者是海大校园才能到达39中。或许是因为这半年时间天天穿越这片30年代文人最密集的聚居区,粘到了不少文人气息吧,那年的高考语文我考出了全省最高分。大学路似乎修了几个月,因为放学的时候是下坡,所以有时候就和同学一起,坐在同学的自行车后座上,歪歪扭扭的穿过狼藉的工地,然后再步行到青岛路坐车。印象中,班里最帅的那个男生那段时间穿过修路工地的时候摔了一跤,脸上结结实实的蹭掉了一块皮肉,好在现在看依旧还很帅。

一夜无眠的高考前夜。

高考是在24中。这对我无疑是好消息。从家里走路过去也就是七八分钟,那时候不像现在,家里大人往往早早的就在考场附近定好宾馆让考生中午休息。但是阿甘的家就承担了这样的作用。班里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提前打好招呼,考试三天中午就去我家睡午觉。考前那天去看考场,看完觉得时间还早,于是便和几个同学去了二七剧院上面的台球厅打球。想不到的是突然之间暴雨如注,一下子把我们困在那里。那会没有手机,即便有也没有什么办法,出租车基本是超高的消费,自己家里更不可能有车。于是就一口气打了四个小时的台球,直到雨停。不知道是因为打了一下午的球太过兴奋,还是憋了一年的气,觉得次日终于可以雪耻了而太过兴奋,高考前夜居然片刻未眠。年轻还是一种力量,这种状况下,第二天的两门课不但没有考砸,平时不太好的数学却考出了不错的成绩。

第三天的考试恰好是青岛那一年最热的一天。监考老师是24中的一位中年老师。至今一直对这位只相处过三天的老师充满了敬意。天气太热,那会的教室里连风扇没有,更不要说空调。让我一生都难忘的是这位应该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师,就用一个小小的毛巾,一趟趟的去卫生间打湿,在考场的地上洒水,为整个教室降温。那天的下午是考两门的,这两门课的考试过程中,他几乎没有休息。直到第二场考试的时候,才找了一个旧凳子,把凳子翻过来接水,洒在教室里,才稍微轻松一点。虽然一生经历过不知道多少位老师,但是这位从不知道姓名的老师,却是我今生最崇敬的老师。

好了,高考故事就写这些吧,再过一个小时儿子也要走出高考的考场了,其实高考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不过是我们一生无数经历中的一项,走过来再回头看的时候,我们发现那座山其实不过是个土丘,但是恰恰是因为我们曾经攀过这土丘,我们才知道再大的山都能被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