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域旅游怎么做?附干货建议哦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

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

基本原则

融合发展,从区域全局考虑,不能只从单一景点、项目谋划,将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凝聚新合力。大力推进“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因地制宜。特色小镇不能千村一面,不能为了项目建设而申请项目,注重本地实际情况,差异化推进全域旅游新方式。

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合理有序开发,防止破坏环境,摒弃盲目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国内玻璃廊桥、栈道屡屡成为热点,大部分景区都会向着热点靠近,然而,玻璃廊桥适合每个景区吗?景区想引流消费者是正确的,但方式方法应注意特色,不能一哄而上的做玻璃栈道、做滑道。

主要目标

全域化。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合理布局项目,对服务、营销、环境等统一规划,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

品质化。旅游产品包括物质产品与服务产品,物质产品以纪念品、特色食材等为主,然而要增加产品的创意,不能景区的产品好像在其他地方也见过,千篇一律的木工制品已经难以吸引消费。增加体验性、定制,以定制凸显特色,以体验彰显内涵。

融合发展、创新供给

商贸、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传统村落可依托特色村镇发展慢行系统、主题功能区等,借助农业、工业企业发展行业游览业务,探访加工遗迹、体验传统制作。在精准扶贫指导下,乡村往往有企业帮扶,以农业种养型企业为例,企业与村落共同打出“传统生态”的招牌,村落发展传统民俗,农业企业开发区域特色的手工技艺,并将生产流程拆分,让消费者便于体验和感受。太行山区的花馍工艺流传悠久,同时酒文化底蕴深厚,山村的居民更是利用葡萄、桑葚、柿子、山楂等酿制果酒,企业搭建互动体验中心,请村里的守艺人来指导游客制作,游客换上除尘的衣服,带上帽子、手套,制作太行山特色的桑葚酒,还可以发挥定制的长处,消费者可在园区洞藏果酒。以种植为基础的农业科向旅游业成功转型,使游客获得较好的旅游体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时尚性、实用性、便携性旅游商品,增加旅游购物收入。鼓励园区、村落发展品牌化,以品牌树立新形象。

农、林、水等融合发展。创意农业是乡村发展全域旅游的突破口之一,具有特色鲜明、体验性强等优点,利用各部门优势,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依托区域的林果种养,发展生态、节水的科技农园,符合政策导向,同时为新业态发展提供基础。

科技、文化、教育等融合发展。上面说到,乡村建立创意农业园区,可将现代农业技术与创客教育、steam教育相融合,发展研学实践,依托良好的自然优势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可将医药、食养、生态等元素相贯通。

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乡村地区的因食而吃的现象极为明显,以四季主题深挖餐饮、手工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农业园区的新方向。区域的全域旅游吃的健康、玩的天然、喝的文化、买的放心,才是新的乡村旅游。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无害化处理等生态技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旅游开发生态含量,鼓励农业园区发展沼气池等发酵技术,对村落、旅游产生的粪污有效处理,同时沼液等肥料用回绿化,突出“两山”。

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统一规划的产物,也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以乡村特色发展全域旅游,将农业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纳入全盘考虑,把区域内林果种养、民宿客房、主题餐饮、景区文化等多元合一,形成合力协同发展,对于全域旅游的实现、农业综合体的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