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看新区报」6月6日贵安新区报

扶贫+扶智 新区持续推进教育扶贫

据悉,为确保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贵安新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春风行动”的安排部署,《贵安新区直管区全面小康助推扶贫行动方案“1+10”配套文件》精神及《贵安新区教育系统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着力推进直管区教育精准扶贫,助推教育精准扶贫领域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出台政策 精准扶贫

2015年以来,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行动要求,有效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新区先后出台了《贵安新区直管区实施教育扶持推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方案》《贵安新区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教育精准扶贫行动方案》《贵安新区教育系统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实施方案》等。

据了解,根据《贵安新区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教育精准扶贫行动方案》,新区对辖区内高中学校和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就读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直接按照政策规定,免交相关费用,先行落实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学“两助三免(补)”精准资助政策。目前,新区已有631名高职学生(其中新生565名)、68名高中学生(其中新生30名)免交了相关费用。

新区还开展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当年考入全日制高校的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学生),优先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现“应贷尽贷”,2017年助学贷款共计办理565名学生,发放贷款379.27万元,已全部发放到位。

此外,新区还实施了一生一策帮扶,由新区社管局根据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一个学生特点制订帮扶培养方案,明确帮扶责任人,力争在生活上、学习上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家庭脱贫问题。

精准识别 资助扶贫

“通过对四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摸排走访,新区认证了辖区内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学生人数,促使新区教育扶贫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2015年以来,我们认证了辖区内教育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学生人数485人,各项资助资金共计59.093万元,已全部完成拨付,发放到位。”新区社管局教育处处长唐华说。

据了解,2016年秋季学期,新区共退补33名学生学费,退补资金1.254万元;2017年春季,免除38名学生学费,免除资金1.444万元;退补18名学生住宿费、教科书费,退补资金1.62万元。

新区还对直管区内农村户籍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升入全日制本科和大专院校的学生分别给予5000元和2000元奖励,鼓励辖区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积极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就读,从智力上助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引向深入。

截至目前,新区各乡镇已完成就读本科及大专院校全部学生上报统计工作,累计发放入学奖励资金516.6万元。

不仅如此,新区还按照“政府主导、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原则,在新区公办学前机构整体推进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为学前教育儿童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唐华说:“我们在学前儿童家庭原有承担供餐费用不减少的基础上,做了‘加法’,全年按照学前教育儿童在园时间200天计算,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每生每年补助600元。目前,该项工作已在辖区公办幼儿园中全面实施,切实提高了供餐质量,改善了学前儿童营养健康水平,保障学前教育儿童供餐营养的需要。”

不仅如此,新区还积极对接爱心企业和人士,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教育脱贫攻坚计划。截至目前,社会爱心团体和爱心人士已向高峰镇狗场小学捐赠了价值3.674万元的校服、文具用品、体育用品、冰箱、消毒柜等物资,完成了贵安实验小学“爱心微机室”建设等一批总投资达75万元以上的爱心资助项目,为新区教育脱贫攻坚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成立工作组 全面统筹教育扶贫

在教育扶贫方面,新区社管局将扶贫与扶智进行了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唐华说:“下一步,我们将成立教育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充实到工作组中,并请财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支持,抽调相应工作人员加入工作组,全面统筹协调新区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认真对照目前存在的问题短板,列出问题清单,逐一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整改内容、整改时限,一项一项整改落实。”

新区社管局还会对新区出台的方案,进行持续发力;在基金兑现上,及时发放,准确发放;制定相关责任追究制度,对履职不力、执行不力、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责任,确保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新区幼升小小升初预登记工作下周一启动

据了解,小学预登记对象为2018年秋季就读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登记所需基本材料:法定监护人与适龄儿童同住户口簿,所有材料需提供原件及复印件。登记要求:本地户籍适龄儿童监护人应按照入学登记时间到划片学校登记,凡不按时登记的,视为无就读需求或服从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不接受复读生登记。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实际居住地片区学校(北师大贵安附校除外)登记,除提供法定监护人与适龄儿童同住户口簿外,还需提供监护人身份证、居住证明(公安机关或现居住地村委会出具的居住证明)或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营业执照及纳税证明等材料。

贵安新区管委会各部门单位、开投公司、华芯公司、综保区(电子园)管委会、驻新区部队、监狱、中央企业等单位正式、挂职、借用干部职工除提供法定监护人与适龄儿童同住户口簿外,管委会各部门单位职工还需提供新区党工委政治部人事证明;其他单位职工提供主管部门人事证明到贵安新区临时行政中心3号楼社管局3109办公室登记;湖潮乡政府部门在职职工、在编教师持法定监护人与适龄儿童同住户口簿到新区临时行政中心3号楼社管局3109办公室登记,其他乡镇政府部门在职职工、在编教师持法定监护人与适龄儿童同住户口簿到本乡镇就近小学登记;碧桂园、山语城已入住并办理落户手续的业主到新区临时行政中心3号楼社管局3109办公室登记。贵师大贵安附属小学完成划片范围内适龄儿童的入学预登记。

初中预登记对象为2018年秋季就读初中一年级适龄少年。登记方式为由各小学统一报送原片区中学。其中党武镇户籍居民子女、花溪大学城各高校职工子女等到党武中学登记;湖潮乡新民村、下坝村、兰安村居民子女到北师大贵安附校登记;贵安新区管委会各部门单位、开投公司、华芯公司、综保区(电子园)管委会、驻新区部队、监狱、中央企业等单位正式、挂职、借用干部子女到新区临时行政中心3号楼社管局3109办公室登记;碧桂园、山语城已入住并办理落户手续的业主到新区临时行政中心3号楼社管局3109办公室登记。

据介绍,预登记完成后,各招生学校的正式报名录取工作将按新区社管局统一安排的时间进行,并接受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今年7月20日至21日,新区各学校将完成小一、初一新生报名工作。

此外,根据日前发布的《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关于做好2018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新区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年龄为2018年8月31日(含8月31日)前年满六周岁,优先安排“人户一致”(即户籍与法定监护人户籍和实际居住地一致)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再根据各学校招生计划、报名人数,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统筹安排“人户分离”的儿童、少年入学。

今年起,新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实施计划管理,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及合作办学协议等实际,新区各学校秋季招生须在限定额度内设置班级规模,并根据生源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严禁学校超计划、超班额招生。

马场镇松林村:“水缸”边上谋发展 两条底线都守住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魏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一幅静谧、舒适、自然恬淡的田园生活,而在贵安新区马场镇,有这样一个山村,这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与诗中的场景遥相呼应……

环保意识 一脉相承

松林村坐落在红枫湖畔,这里村容整洁,村民安居乐业。

“松林村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松林村村主任魏德新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对松林村的历史早已烂熟于心。

清朝乾隆年间,贵州西域陈氏苗族迁徙至此,所居处有一茂密松树林,故取名松林村。后来吴氏一族和冉氏一族相继迁徙而来,形成了现在的松林村。

历史的沧桑总在时间的沉淀下变得平易近人,松林村出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村民。民国初,松林村有一位村民叫陈大鹏,他在松林村打铁洞铸造武器,组织附近村民练习武术,防止盗贼来残害百姓、抢夺百姓粮食。每打退一次盗贼,村民们就会载歌载舞,在这里举行庆祝大会。

除了组织村民练习武术保家护村之外,那时的松林村还会组织村民学习文化知识,并将一些传统民俗固定下来,要求村民遵守。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护环境。

随着时间的变迁,松林村的有些传统民俗已被渐渐淡忘。松林村的村民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粗放发展养殖,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导致湖水被污染。

“现在目光所及郁郁葱葱的山坡,原来是荒山,看不见几棵大树;干净清澈的红枫湖,以前经常能看到家禽牲畜被放养在湖边,排泄物将湖水弄得很脏,湖面上还漂浮着许多垃圾。”魏德新回忆道。

如今的松林村,已从当初的3个小氏族发展成为拥有一百多户人家,四百多人口的村寨。伴随着贵安新区的设立以及村民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松林村的村民觉得应该把以前的传统民俗重新利用起来,保护这片土地不受污染。

2015年,松林村提出要做“红枫湖守望者”,将原来的传统民俗加以整理补充,制订村规民约,与清华大学团委携手,共建生态“清华林”,旨在进一步保护红枫湖水源。自此以后,松林村“全民皆兵”共同保护红枫湖及周边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松林村设有固定的环保宣传栏,时常更新内容,帮助村民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村民环保意识提升很明显,从支持到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魏德新高兴地说。

多管齐下 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近年来,松林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走在村里主干道上,可看见一个个垃圾箱顺着干道蜿蜒接连铺开。

据了解,松林村在道路交叉口等人多的地方配备了垃圾箱,方便村民随手将垃圾丢入箱中,保护环境;同时,松林村专门配备一辆垃圾运输车,按时清理垃圾箱中的垃圾,保持每天垃圾箱的洁净。松林村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入户率达100%,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合格率100%;还修建了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污水零排放。

为了控制规模化养殖牲畜,松林村对村域内饲养家禽牲畜的农户进行引导和督促,让农户圈养,禁止散养,以免粪便乱排乱倒,污染水源。同时,为了更好保护环境,松林村组织党员干部组建了环境管理督查队以及保洁队,并将保洁管理制度上墙、入户,强化环保意识。

“保洁队每天定时清扫、收集、转运各村民组的垃圾,保证道路干净整洁。还制作了管理责任公示牌,明确管理责任人,将管理工作纳入常态化日常管理。”何林渔说。

除此之外,松林村组建了护气员、护林员、护水员、护田员和保洁员“五员护家园”队伍,还定期开展“废品换用品”等,提高村民环保意识,让松林村天更蓝、山更绿、地更净、水更清。

“通过实施一系列环保措施,现已在村民中形成了‘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氛围。”何林渔说,下一步,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更好保护生态环境。

“现在松林村和我小时候的差别太大了。村子变得干净卫生又漂亮,生态保护得好,空气更是清新,非常适合养老。”冉大姐幼年时跟父母离开了松林村,此次回来是因为父母退休后,执意回到村里把老屋翻新在此养老。

如今,早已实现蜕变的松林村,如坐落在红枫湖畔的“哨卡”,村子里“全民皆兵”,共同守护着红枫湖的生态环境。

特色种养 助农增收

“以前的松林村,道路全是泥巴路,村民出门一趟弄得全身都是泥,种植的蔬菜也很难运输出去。”何林渔有些感慨地回忆,直到近几年,松林村在道路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建成了全长约1公里的通村路以及总计超过10公里的通组路,将通村路与贵安大道相接,形成内畅外联的便捷交通路网。

路网的连接,让松林村种植蔬菜的村民再也不用为蔬菜运输发愁。现在,从马场镇驱车前往松林村,沿着平坦的乡村水泥路,以往要走几个小时的路程,现在二十多分钟就可到达。

路修好了,接下来就要规划产业发展了。为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不搞规模化养殖,松林村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菊花种植等新兴产业。

目前,松林村种植有猕猴桃340亩、蔬菜260亩、桃树60亩,还发展蜜蜂养殖产业。其中,蜜蜂养殖于2015年引进、2016年开始大规模发展。村里的养蜂能人韩建波成立了贵安新区马场镇松林蜜语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松林蜜语”商标。该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通过让村民养蜂、加入合作社、入股等方式,带动村里2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箱蜜蜂一年最少能挣1500元,这里180余箱,一年能获益20多万呢!”韩建波一边打理蜂箱,一边兴奋地介绍。

养殖增收致富,种植也没“掉链子”。2016年,松林村引进了菊花种植。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林村由刚开始试种的100亩扩大到如今的200亩。除开聘请村民看护菊花解决当地30户60余名村民就业外,每户收入年平均增长2万元以上。对于菊花种植,松林村还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育苗和管理技术,实行“保底收购+质量上浮”的收购办法,保障农户收入。

除此之外,松林村还积极建设无公害农业产品基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去年,松林村引进了大数据农业项目,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采用“村集体+基地+孵化机构+公司+农户+电商”的模式,打造区域农业知名品牌,完善“订单农业”多渠道推广销售,将农产品推向大中城市,促农增收。

平寨社区:生态农家乐引来八方客

“之前就听说‘平坝灰鹅宴’味道一流,趁着今天有空,我就约上朋友一起过来吃一下。一试,果然名不虚传!”6月3日,在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社区一家农家乐里,来自贵阳市的李女士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赞不绝口。

每逢周末,来平寨社区游玩的客人都特别多。美食被称赞对于“北斗石寨”农家乐厨师梁佳才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我们的食材新鲜得很。蔬菜是在田园里采摘的,鱼是在社区门口的鱼塘捕捞的,鸡鹅都是散养的。食物采摘宰杀的过程,顾客都可以现场看得到。如果愿意,这些事情顾客甚至可以自己动手来做。”

平寨社区作为贵安新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目标,实施“道路交通好、卫生环境好、居住房屋好、自然绿化好、精神风貌好、文化教育好、产业经济好、公共服务好、基础设施好、社会治安好”十好村寨建设,并按照“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六项行动规划,进行了道路、环境、房屋的改造,成效明显。

据介绍,平寨社区自2014年第一批23家农家乐正式营业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80余家农家乐、乡村客栈、酒吧、刺绣坊、茶室等休闲娱乐设施的乡村旅游社区。

据悉,平寨社区把环保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村民种植农田不可以使用农药,这样种出来的蔬菜,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此外,平寨社区还禁止在河里放养动物,这让河水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河水质量变好了,鱼虾自然而然就多起来了。这种“环保鱼虾”也让游客吃得更加放心。

“环境好了,所产食品自然不会差。这也是我们这里农家乐生意普遍比较好的原因之一。”平寨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卫敏说。

如今,生态农家乐已成为平寨社区的一张名片,来此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现在只要有空,我都会开车带着家人来贵安新区游玩,品尝这里的美食。车田村、王家院村、平寨社区……这些地方的农家乐我都吃过,味道相当美味。”来自清镇市的刘先生,对贵安新区的农家美食赞不绝口。

据介绍,近年来,贵安新区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方式。以特色种植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正不断发展。按照“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合作化、质量标准化、产品特色化”的目标,重点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助推新区贫困户精准脱贫,努力实现“人均一亩果”“人均一亩菜”“人均掌握一门技术”的目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