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里克不拍片的话,也许真可以去搞搞邪教

1968年的美国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文化”运动,摇滚乐、迷幻药、反战组织跟淋过雨的青苔一样,布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4月的第一个星期,一部时长139分钟的电影在纽约上映了,它如使徒降临般暴走于北美大陆,以致于后世的无数电影、音乐及其他艺术作品中都能看到这部电影的烙印,它不仅成了文化事件,更成为了一种信仰。

那个年代的科幻片很low,外星人全是一水儿的暴眼怪兽,它们总如痴汉般不知疲倦地追赶着体态优美的地球少女,还好老库是个反骨:

“咱要干件非常拉风的事儿!是件绝对的艺术品!它要使人震惊、敬畏甚至是恐惧!”

听到这番话克拉克硬是高兴的合不拢嘴,就这样两个疯子走到了一起。

Stanley Kubrick & Arthur C. Clarke

克拉克负责剧本创作,库①负责剧本修改以及其他所有事务(对,就是所有)前期准备时,他先是看遍了当时地球上所有的科幻电影,甚至是《金星上的宇航员》这种糙到极端的Z级片②也没放过,因为他不想错过好的点子。

△ 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外太空计划9》

为了保证片中的太空场景真实、靠谱,他收集了美国和欧洲范围内所有航空、航天机构名称,并按字母顺序从A到Z做了排序,让剧组挨个打电话找对应单位索要相关资料,大到火箭怎么上天,小到失重时的正确滋尿姿势,事无巨细,其中一帮人直接跑到了纽约的格鲁曼公司,照着在建的登月舱做了个1:1的道具模型,拿来拍片儿用。

本来的阿波罗登月舱

就这样库还是觉得不够,他发动关系,勾兑了不少公司、机构的领导,忽悠他们参与这部电影的制作,作为回报这些公司的logo将出现在电影中,于是你们看到了,由贝尔电话提供的“Skype式”服务,以及在空间站为您提供空乘服务的泛美空姐。

泛美航空 竭诚为您服务

1965年2月米高梅正式对外宣布:我们要与库大导演合作一部关于冒险与探索的史诗大片,它包含了地球、太阳系以及整个银河,它就是《超星之旅》牛逼吧!

库对这个土名字一直耿耿于怀:我要拍的是宇航员如英雄奥德赛般踏上了一场伟大的征程,这片名也太尼玛B片儿了,跟火星人玩转地球似的。

两个月后电影更名为《2001太空漫游》并在英国正式开拍。

库用人很准,当年一个叫道格拉斯·特朗布尔的小伙给世博会画的图很有意思,这引起了库的注意,他被安排在了背景部画太空背景,小伙干的很不错,就连从不夸人的库都表示有点欣赏他了,于是决定给他再加点“担子”。

小特倒也很争气,后世大名鼎鼎的迷幻段落——“星际之门”③便出自他手,此后的小特成为了“新好莱坞”时期的特效先驱《第三类接触》、《星际迷航NO.1》、《银翼杀手》也出自他手。

春风得意的小特

选角也是,说来特玄乎,这天没有拍片任务的小演员凯尔正在集市瞎逛,迎面撞见个看相的,觉得好玩便上前问自己的运势,对方看了看他的手,便问他是不是工程师,搞宇宙飞船的,凯尔一听:啥呀,就你这还出来摆摊儿呐,但仅仅过了一天经纪人便给他打来电话:

“你猜怎么着!斯坦利·库布里克要让你当他下部戏的男一号!”

电话的这头小凯当场吓瘫。

大靓仔 凯尔·杜拉

这个年轻人散发着勇敢、力量、理性的气质,还有一种美国宇航员身上特有的帅气,这和偶像明星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儿,想想黄子韬演宇航员的样子,呃,差点意思吧。

此外他在《大卫与丽莎》中将一个欠抽又矫情且情绪紊乱的青年演绎的入木三分,看的库导一本满足:没错神经病肝儿颤起来就是这屌样,咱电影里宇航员“起飞”时也该是这副表情。

肝儿颤的小凯

与普通故事片不同,该片有大量的特效镜头得处理,这让库感到既繁重又兴奋,因为他恰恰是个不折不扣的“控制狂”,有这么多的事要管他的心里早就爽到滴水啦。

当心!库导正看着你

为此他特意买来一套组织管理系统,用以日程表、设备及人员的调配,库曾说过这部电影有205个特效镜头得拍,每一个都得花10个步骤去完成,这意味着我们得完成2000多个步骤,而且,大多数步骤至少得重复8到9次才能达到完美效果(对,请拥抱来自库大师的问候),这就相当于整个过程得完成16000个独立的步骤,当然最后他出色的完成了,

代价是操翻了一批又一批的特效人员。

库是个绝对的全才,片中的几大经典符号,“星际之门”、“黑色巨石”、19世纪的华尔兹配乐,都是库力排众议的结果。

创世版 iPhone plus

不过库对他交回的作品并不满意,并将其换成了《蓝色多瑙河》,这事儿直到影片上映后他才得知,诺斯哭的像个被欺骗的妹子:我在3周里写了时长55分钟的乐曲,我没日没夜的工作,直到全身都僵硬了,是一辆救护车把我送出的录音室,呜~~~

没有领会“大车轮”精神的诺斯

诺斯的朋友则大骂到:

“库是个音乐方面的白痴,诺斯的配乐简直是为电影量身打造的,错误的选择毁掉了这部电影。”

当然库的回应是鸟都不鸟,《2001》重新定义了电影配乐,音乐不再仅仅是电影的陪衬,它更是故事和情绪本身,就好像不是所有美国大兵都知道瓦格纳他娘的是谁,但在被送往伊拉克的路上他们肯定都听过《女武神的骑行》。

笑话 爷会错么

还有那场猩猩抛骨头的戏,当时摄影从不同角度拍了5、6条就是拍不到骨头,根本无法把握它下落的时机,于是库过去亲自掌镜拍了一次,一次就拍成了。

库甚至会炒股,他预测《2001》会卖的很好,于是买了500股米高梅的股票——相当于现在70万美元的投资,而且《2001》也的确成了米高梅五大最赚钱的电影之一。

但以上都不是库最厉害的技能,跟他工作的人总能被其深刻影响,上面提到的小凯同学本身就是库导的迷弟,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他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糟,片中有一处大卫返回“发现号”的镜头,为了营造失重感,剧组搭了栋几层楼高,垂直树立的“发现号”,库一喊“action!”小凯就得被人从顶部踹下来,下面没有安全网的那种哦,但当事人则表示很兴奋:

“我崇拜斯坦利,我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

无法自拔的小凯

不仅是小凯,拍片时剧组每天的工作时长都超过了12小时,这让懒散惯了的英国员工很不习惯,但奇怪的是从没有人因此罢工,有人曾偶然听到了一个英国人对另一个英国人的抱怨:

“但你知道,结果会怎么样,那个混蛋总是对的!“”

所以如果库导不拍片的话,也许真可以去搞搞邪教,库大师明显有现实扭曲力场啊

1968年4月《2001》公映了,以《纽约时报》为首的主流媒体大V都在第一时间发表了评论,全是tmd差评:

“一部无比乏味的电影”;

“道德上狂妄自负,思想上隐晦不清”;

“问题无数、色彩泛滥、空间错位、无聊之极”

不过观众的反应则刚好相反,不满30岁的年轻人如朝圣般在门外排着长队,此刻的电影院俨然成了一座座教堂。

还有人在看到“星际之门”的段落时,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一路尖叫到“我看到了上帝!”然后径直向前奔去狠狠地撞在银幕上,缭绕的大麻烟雾在整个影院弥漫,他们的瞳孔随着斑斓的画面不停变化,最终“飞”出了新的高度。

事后《花花公子》在采访库时就十分蔫儿坏的问他,拍片时有没有服用过所谓的“扩展意识的药”,老库立马表示绝对没有!并说:

“我坚决反对现在的这些个年轻人“飞叶子”,他们进入的那种所谓极乐、美妙的幻觉,实际上让他们丧失了思维能力,没法去关心生活中真正激动人心的东西,像我们这种搞创作的人更是碰不得,它会扼杀人的个性与创造力。”

至此《2001》成了60年代的标志性电影,上至名流鸡尾酒会,下至嬉皮士静坐集会,空气里弥漫着的都是有关它的讨论。

费里尼看过后,说太精彩了,并致信库导表示想跟他交个朋友;

同年一个15岁少年⑤被该片深深打动立志长大也要拍电影,尽管他到23岁时仍是个卡车司机;

而同年一个22岁的英国青年⑥在看过此片后收获灵感,觉得自己失败的音乐事业还能最后再博一次,他将失落,迷茫以及面对太空的渺小统统揉进了新歌,营造出一种介乎于飘在太空与嗑药过头之间的氛围,此曲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青年也一跃成为了那种很火很火的明星,就在今年的2月6号马斯克还将这首歌连同自己樱桃红的特斯拉一起射向了太空。

汤姆船长

那么作为一名时尚白领、有理想的被剥削者,如果书架上能放本关于《2001》前世今生的书会不会显得自己在文化、艺术领域特有建树呢?

是的!《库布里克:太空奥德赛》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书完整重现了《2001:太空漫游》的幕后制作全过程,演员、制片、特效当然还有库导和克拉克,将与您一同见证这项影史上波澜壮阔的伟业。

拉轰的封面

片场的库导

拍摄中的库导

交流中的库导

本书首次公开了大量珍贵剧照及原始剧本,真乃库大师信徒之圣经,电影发烧友之福音,绝对值得您一生典藏!

注释:

①指斯坦利·库布里克;

②Z级片,指超低成本的电影,其投资比B级片还要低得多,艾德·伍德就拍过不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电影的热忱,另请勿将其与逐梦OOO混淆;

③在后世的《星际穿越》、《超时空接触》等影片中均有对其的致敬,也是因为此桥段本片成了所有“飞行员”的必修片;

④阿历克斯·诺斯在1969年凭借《风云英杰》再一次的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的提名;

⑤这人名叫詹姆斯·卡梅隆;

⑥这人名叫大卫·鲍威

⑦此话出自雷.布莱伯利

《库布里克传》P237-299

《我是怪人,我是独行者》P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