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我想把《雍正王朝》写成传神史剧,而不仅仅是“清宫戏”

随着《雍正王朝》当年的热播,一大批历史学家纷纷跳出来从历史的角度来否定《雍剧》的部分情节,指摘其不符合历史,而“艺术”与“历史”也一直是《雍正王朝》最大的争议点,毕竟从剧情、演技各方面本剧都是无可挑剔的。

本剧编剧刘和平大师曾经针对这一点谈过自己的想法:

刘和平:《雍正王朝》 引起争议也正是在这里,以历史剧这一名词来讲 ,历史是定语,“剧”是主语,延展开来理解就是历史事件的结果是历史的,过程是主语的,即“我” 的,如果把过程写得比历史真实更真实,就产生了艺术真实,像雍正即位,其结果是历史史实,但如何即位,展示这一过程却是我驰骋艺术想象,调动艺术手段要极力表述的。

刘和平: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有人曾把戏剧界出现的历史剧分为三种——

即写真实史剧,如吴晗的《海瑞罢官》;

演义史剧,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更多的是侧重演义;

还有就是很难创作也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传神史剧,传历史之神。追求历史文化、精神文化的真实 。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就想把 《雍正王朝》写成传神史剧,所以我不承认它只是“清宫戏”的原因就在这里

刘和平:现代人看这部戏能感觉到强烈的现实感,但又谁也不能说它不是历史剧,即是发生在那个历史背景下的人和事,今人又感觉到这么强烈的现实感,就是因为它传了历史之神,我追求的就是这个“神”, 也就是艺术的真实。有了这个追求,就要求风格一定要统一,原著采用了章回小说,民间说书艺术的许多表现手法,色彩很浓,也很好看,但是风格不统一,写到宫廷时特别严肃,也特别传神,写到民间时,传奇色彩加重,风格就不统一了了,这是需要我在创作时改变的,同时也包括对邬思道身世、乔引娣身世的修改。而我在塑造邬思道这个形象时,又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突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兼济与独善”的人格理想和精神魅力,试图表现的就是历史之神,目的是为营建艺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