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人的八大碗

八十年代前出生的盐阜人都应记得“八大碗”,其实,“八大碗”就是“喜酒”的代名词,说吃“八大碗”去,也就指吃喜酒去了,乡村的妇女把箱子里已经压得板整整的衣服穿上身,头上抹点梳头油,自行车龙头上挂个布包,行走在乡间的路上,与见面的每一个人打招呼,“我去吃八大碗了,偏偏你了。”喜悦之情溢与言表。因此,一个庄上的人都知道,谁家七姨八姑家今天什么事情,谁谁去吃八大碗了。


八大碗顾名思义就是有八碗菜,由八个蓝瓷大碗盛的,方桌,八人一桌。桌中间是一个冷菜拼盘。这八个菜到哪里基本都一样,拼盘是一盘糖醋萝卜加芫荽拌的,上面覆盖一层切成薄片的盐水猪肝,边上围一圈咸鸭蛋片,一人一块,再添些花生米,中途如果不够蘸酒了,就再添点糖醋萝卜。八大碗中,头一碗都是猪膘,无膘不成席,这是礼数。第二碗就是肉圆,乡下人有叫“肉坨子”,都是自家加工的,糯米饭加肉丁油煎而成,饭多肉少,但很香,肉圆是一人三个,这是定数,只能少吃不能多吃,多吃了一个别人就少吃一个,如果谁带了小孩往桌角旁一站,大人自己就少吃一个,如果小孩吃了还要,往往旁边就有亲戚搛一个放小孩碗里,那大人就要说些感谢的话,因为肉圆是主菜,吃八大碗主要是吃“肉坨子”的。

​第三碗是“瘦肉充鸡”,那时候,鸡比肉贵,往往把肥肉弄来烧或者斩(做肉圆),瘦肉切成丝和鸡丝烧,,全烧鸡丝又舍不得,就放些瘦肉丝和粉丝里面充量,其实这道菜现在许多高档酒店里还在用,酒店里的乡村菜或者叫家常菜“拆烧鸡丝”就是这道菜演化而来的,不过,不会有人再放肉丝了,现在的肉丝可比鸡丝金贵了。第四碗一般是烧淡菜,海货,搅点萝卜丝烧,也有客气的人家这碗是烧蟹米,我们生在海边的孩子,从小这些没有少吃,以至于现在菜场上一元一斤的鲜活淡菜我都没有正眼瞧它。第五碗上来时,已是酒过三旬,红烧肉这时候该登场了,也是闹酒高潮正起时,方块红烧肉一调羹只能端一块,用白糖煨得汤稠稠的。

​放在现在,大家都会嫌他油腻,但那时候只要这碗菜上桌,男人们的酒肉文章便有得做了,好酒者往往找人打赌,说你吃一调羹肉,我喝一杯酒,肉没有了,就赌喝肉汤,最后是好酒者和好肉着都各得其所,这道菜过后一般也就转入低潮,进入尾声了,第六碗一般是芋头或茨菰切成丁加虾米做的羹,第七碗一般是甜菜,烧蜜枣或者藕粉圆子,第八碗是肚肺汤什么的,最后端上事先早就煮好的鱼,,盛上饭或面条,八大碗就算收场了。

菜就是这么简单,但办起来比现在隆重多了,先是向左邻右舍借板凳借桌子,借锅碗瓢盆,紧挨着的甚至还要借地方摆酒席,晚上还借床铺安置亲戚过宿。小孩听说大人什么时候要去吃“八大碗”了,早就哼着要“跟路”,大人愿意带的,就要求小孩放乖点,不愿意带的,就想办法偷偷走掉不让小孩知道,小孩一旦发现“失守”,便要在家“吹洋号”(方言,指哭),记得小时候邻居家小孩二领子看了半天,盘算着跟他妈妈去舅舅家吃“八大碗”,结果他妈妈偷偷走了,当他发现的时候,他妈妈的车子已经骑了一条田远了,他哭着追着,追了里把路,他妈妈楞是没有回头,他摊在地上吹了半天“洋号”

大概是“鳗甲蟹”慢慢爬百姓上桌的时候,是八大碗渐行渐远的时候,后来方桌渐渐边成了圆桌,八大碗渐渐变成了十大碗,十二大碗,菜品也也不断变化,和城里一样,杭帮菜、川菜穿插其中,现在有事情大家习惯上饭店,就是在乡下,菜肴也是和成里差不多,是很难吃到正宗的盐城味了,前些日子,有酒店推出乡土菜“盐阜八大碗”调料很丰富,但有失原味,没有几个能烧得地道的。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饮食文化,盐城也不例外,比如:八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