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术走上街头,女观众配合演出 “她真不是我们安排的托儿”

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身长袍……在街头表演相声,成了大一学生游顺翔和李鑫铜近一个月的周末常态——除了人们熟悉的街头音乐表演,让人惊喜的是,此次艺术盛会上,曲艺表演也来亮相。以往只出现在剧院里的相声表演也在这个五一街走出室内,站上了街头。游顺翔说,对一个演员而言,观众的掌声便是最好的礼物。

一拍即合

同班同学成相声搭档

5月25日,西村B入口,一阵快板响起,麻辣盒子的表演就要开始了。路过市民有的放缓了脚步,不一会儿,表演区前的空地上便里里外外地围了三层观众。其中不乏五六岁的小孩子,看到两位演员夸张的肢体动作,止不住地咯咯笑。

两位表演者,一位叫游顺翔,18岁,北方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跟着老先生学快板;另一位叫李鑫铜,同样只有18岁,出生于豫剧世家。目前两人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影视表演专业,是同班同学,因为志趣相投,两人一拍即合加入了 学校相声社团。李鑫铜笑言,“我以前学的是戏曲,但相声里有‘说学逗唱’,我在‘唱’这方面会有优势,他(游顺翔)在‘说’上面比我了解得更深,所以平常我俩会互相交流。”

他俩将在学校里表演的相声视频传上微博,没想到麻辣盒子的创始人范超联系上了他们,并问他们是否愿意加入麻辣盒子这个团队,游顺翔和李鑫铜当即觉得这是个锻炼的好机会,没有过多犹豫就答应了。

打磨剧本

会根据同学的反应做修改

从网上找到传统相声剧本,再对里面的东西进行删改和增加,加一些比较有趣的笑料和本土化的元素,这就是游顺翔和李鑫铜打磨一个剧本的初始状态。有了剧本,开始上手练。

两人的寝室离得不远,每晚洗漱后,他们就穿着睡衣跑到走廊上开始练相声,从十点左右持续到十一二点。声音惊动了旁边寝室的同学,大家就搬个小板凳跑出来,坐着听相声。“同学们来听我们排练,其实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让我们排练的时候更有氛围,有了现场反应,我们也会根据这些反应再对剧本做适当修改。”游顺翔补充道,“像在同学围观和反馈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剧本里有哪些不足,例如有些北方人能听懂的包袱,南方人却好像并不明白。”李鑫铜接着说:“一般我们最少花一个星期打磨剧本,让同学听了给意见。天天练,本子都不用背,练都能练会。”

第一次走上街头

女观众配合演出是“最大的一场意外”

街头演出更考验临场发挥

掌声是演员最幸福的时候

尽管表演风格看起来已经十分成熟,但两人接触表演才不到一年时间。游顺祥表示,为了让大家更为了解相声这一传统艺术,便决定报名街头艺人的招募。演员们长衫着身,身前桌子上摆放着传统“三大件”:手绢、扇子和醒目,而作为“扎根”于茶馆、剧院等舞台的相声演员,要走出室内,站上街头,这样的形式对于团队所有成员以及观众都是十分新颖的。而把相声搬上街头,对于演员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街头表演和在学校表演不一样,在街头,可能路人随意看一眼,觉得不好听就走了。学校里的演出,观众都是老师学生,氛围更好些,也没那么大压力。” 游顺翔和李鑫铜表示,在街头说相声,也更加考验临场发挥的能力,“我们会观察下面观众任何一个反应,看到后就会根据这个反应改剧本,比如下一句本子上本来不是这样的,但是观众反馈了,我们就会临场改词儿。”游顺翔说,“对一个演员来说,观众的掌声是最好的礼物。“大家停在这里听你说,就说明你有这个魅力能让观众站得住脚。或者是在你表演结束后,你一鞠躬,大家给你鼓掌,我个人觉得这是作为演员最幸福的时候。”

相声走上街头,也是回归传统

跟着麻辣盒子团队演出了几场后,两人坦言从老师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不演出的时候,会经常跟老师聚在一起‘聊活儿’。哪怕老师们只提点一句话,这句话就可以提升我们一场表演的整体效果。” 游顺翔举了个例子,比如刚才那场“口吐莲花”,“我敲完对方的头,要根据对方做出的不同反应,分别回应‘哑巴锣‘、‘迟钝锣’、‘疯子锣‘三个词。这三个词是传统包袱里才有的,也是经过老师提点后,我们才把这些词加上的,加上后,这个包袱就更完整了,而且多了笑料。”

麻辣盒子的创始人范超介绍,目前团队有七八位成员,“我们的节目不固定,随机性也很强,谁有时间谁来,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你演一个,他再演一个,跟唱歌差不多,也是张口就来。”面对一些“相声怎么会搬到街头上的”质疑声,范超谈起了相声诞生之初就是“街头艺术”,“很早之前,艺术家们迫于生计,为了养家糊口,出来说相声,那时的艺人演艺水平是很高的,因为他们表演不好观众就不会投钱,就得饿肚子,于是他们鼓捣出来各式各样的绝活。后来,这些艺术家纷纷被请进了剧院。现在我们做这个街头表演,其实也是回归传统,希望把相声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