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消失的爱人》还扎心,这样的婚姻细思极恐

今天,我想化身情感博主,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

遇到危险,伴侣抛弃你独自逃跑,是否应该被原谅?

还是先从一部电影说起——

游客

Turist

此片在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一种关注大奖」提名。

导演&编剧鲁本·奥斯特伦德,去年凭借电影《方形》拿了戛纳的金棕榈奖。

相较于《方形》的晦涩和隐喻,此片更加直白,可简单概括为:

一场雪崩引发的婚姻&家庭危机。

男主角托马斯一家,生活在瑞典,是典型的中产阶级。

在一个假期,托马斯带着妻子艾芭和儿女,去阿尔卑斯山度假。

山高、天蓝、还能滑雪,想想就美滋滋。

意外发生在第二天。

这家人坐在雪山边的餐厅吃饭,忽然,雪崩来了。

一开始,反应并不大。

在座的人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掏出设备拍起了照。

渐渐地,事情开始变得不妙。

只是几秒钟的时间,滑落的冰雪就像海啸一样盖了过来。

所有人都慌了,纷纷抱头鼠窜。

受到惊吓的托马斯(蓝衣服这位),撇下妻子儿女,成为了跑的最快的一个。

幸运的是,这场雪崩的密度并不大,事后没有一人受伤。

但是,托马斯在家人心中的美好形象却瞬间崩塌。

影片用了好几个镜头来呈现这种微妙的变化——

先是在重返饭桌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处于「劫后余生」的欢喜和庆幸中。

唯独托马斯一家,安静如鸡(无贬义)。

托马斯尴尬地找话题聊天,但无论是妻子还是儿女,都无心搭理。

用完餐后,四人排成一个纵队返回酒店。

此时,每个人都默契地做了一个回头看的动作,但每个人都若有所思:

敏感的子女,在好奇地审视父母的关系。

妻子艾芭侧过半个头,脸上写满了失望与焦虑。

而托马斯想看又不敢看,内心挣扎不安。

对于这个在危难面前,抛弃家庭独自逃跑的人,是否该选择原谅呢?

艾芭做出了「是」的选择。

她将苦水都咽进肚子里,和丈夫达成了和解。

她还在情感上做出妥协,答应和丈夫站在「统一战线」。

但,事情就这样翻篇了吗?

并没有。

艾芭的妥协,反而让托马斯变成了情感上更强势的一方。

他不仅回避此事,还拒绝承认逃跑的事实。

在朋友面前,他也坚决否认艾芭对于「抛妻弃子」的形容。

此锅一甩,反而将芭形容成了一个无事生非、乱泼脏水的人。

没办法,艾芭只好使出必杀技——发生雪崩时的手机录像。

在铁证面前,托马斯终于无Fuck说。

看到这里,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选择原谅呢?

说来巧合,奇葩说就曾做过一期类似的辩题。

原题目是:遇到危险,伴侣手刀逃跑,该不该原谅Ta?

手刀,形容跑的很快,也就是说伴侣在危难面前只顾自己,把你撇下了。

持正方的人,有一个很主流的观点:在危急关头自保,是人的本能。

姜思达还引用了飞机上关于戴氧气面罩的规定,来论证这个观点:

氧气面罩就在您座椅上方

如遇紧急危险

妈妈先给自己戴好

再给他女儿戴

乍一听似乎很合理,但是仔细想这话却有问题。

先说说“本能”这个事。

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叫“边缘系统”的部分。当危机发生时,它会第一时间启动防御机制。

这套防御机制不是逃跑,而是叫“冻结反应”。

此时,人的肾上腺素会急速分泌,并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判断和选择:逃跑或是应对。

换句话说,选择逃跑,是一种“本能”;但是选择应对,也是一种“本能”。

相信大家都看到过这样的新闻:在危险发生时,母亲瞬间用身体护住了孩子,丈夫瞬间用身体护住了妻儿等等。

他们逃跑了吗?这难道不是“本能”吗?

至于戴氧气面罩这事,航空公司的规定没有任何问题,但这和手刀逃跑完全是两码事。

妈妈先给自己带好面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救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为了「手刀逃跑」。

放在这个情境中,什么是手刀逃跑——

妈妈只顾自己吸氧气,不管孩子的死活。

这样的行为应该原谅吗?

当然,肯定有人要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必揪着一个错误不放呢?

但是,过错也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

如果要把伴侣犯错的类型,按照恶劣程度进行排序。

毋庸置疑,「危险时不顾自己的死活」这一条,一定会在这个清单中名列前茅。

如果你连「不顾自己死活」都能原谅,那么Ta出轨、家暴,你是不是也要原谅?

一旦在原则面前退了一步,接下来就会退无数步,变得愈发卑微。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再次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遇到危险,伴侣抛弃你独自逃跑,是否应该被原谅?

我的观点是,不该原谅。

何谓「原谅」?度娘给我们的解释是:

“对人的错误给予宽恕

不责备,不惩罚”。

而「不原谅」,就是指要给予相应的责备和惩罚

先给大家说一个心理学上的事实:

一旦人的过错被轻易原谅,Ta没有受到应有的责罚,那么Ta就很有可能错得更多、错得更深。

今天,你原谅了一个不管你死活的人。

明天,Ta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无视你情感的人。

后天,他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威胁你生命的人。

无底线的原谅,只会带来无底线的伤害。

再反过来想,如果你轻易原谅了一个在危难面前弃你不顾的人。

那么,那些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人,又算什么呢?

以德报怨,何以报直?

我很赞同傅首尔在节目中的一段话: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杆称,一边是Ta干过的烂事,一边是他应受的惩罚。

只有当惩罚和烂事对等时,这杆秤才能维持内心世界的平衡与秩序。”

打个比方,如果把伴侣一方的过错,比喻成影响两人亲密关系的一把锁。

选择「原谅」(不责备、不惩罚),假装云淡风轻,你扪心自问:真的不会觉得憋屈和别扭吗?

实际上,只有「不原谅」(合理的责备和惩罚),才是真正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在电影《游客》里,艾芭最终也选择了不原谅。

她的方式,是直接指出托马斯的过错,让他感到自责、羞愧和内疚。

而托马斯在一场崩溃大哭后,也决定做一个对妻子、对家庭有担当的人。

可喜的是,他也确实做到了。

在电影末尾,托马斯和艾芭都放下了此事,他们启程离开雪山。

肯定有人要说:艾芭这不还是原谅托马斯了吗?

并非如此。「放下」不等于「原谅」(宽恕)。

世间的所有过错,大到杀人放火,小至小偷小摸,都会走向同一个结局,那就是「放下」。

每一个受害方,都不可能背负别人犯下的错误而穷其一生。

放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累了、倦了,最后就算了。

但是,这不等于世间的所有过错,都被原谅(宽恕)了。

片尾的一个细节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当托马斯一家和其它游客行走在下山的路上,托马斯的女儿感觉走累了。

艾芭的第一反应,是把女儿给身边的朋友抱,而不是给托马斯抱。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什么是伴侣呢?

从字面上讲,指的是陪伴我们生活,甚至是携手走过一生的人。

如果要用更浪漫的方式来解释,可以引用柏拉图的一段话:

“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所谓的「伴侣」,就是那个让你倾尽一生去寻找的人,是践行「不离不弃」的结婚誓词的人,而不是一个在危险面前只管自己死活,弃你于不顾的人。

最后,我想把《诗经》中一段话送给大家。

愿每一个人的伴侣都能做到这样,陪你经历人生苦难,看遍世间繁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