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插队的老知青故事

人们都知道当年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知道曾经有一大批知识青年来到草原上插队落户,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牧再教育,但似乎岁月倒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竟然还有一些当年的知青重新回到草原,再次拿起了牧羊鞭,自觉自愿地来了个第二次“插队”,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乌兰图雅嘎查的和福与丈夫刘祥就是这样的一户。

今年六十七岁的和福,从小就喜欢安宁的环境,草原的寂静在她来说不是枯燥和单调乏味,反而是一种享受。“1987年我们回北京纯粹是为了孩子,当时儿子正在上学嘛,不然我们才不走呢。”

2003年那一年,和福和丈夫刘祥从北京市回到阔别十五年的乌兰图雅嘎查台根那木嘎农场,又重回草原再插队、准确地说是“归队”做了一户普通牧民的,因为刘祥是本地户口,也没有迁走,这些年来嘎查里还留着他们的4850亩草场呢。唯一与五十年前不同的是,他们都已经从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成为须发花白的逾花甲近古稀之人了。

既来之,则安之。和福夫妇俩从别人手里买下三间土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外表覆了瓦包了砖。条件好转以后,从2015年起,他们就按照“四合院”的布局开始盖房子。现在,一处前后套院的住宅已经气派地矗立在浩特里,又通了电力,这给他们老俩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说话间,刘祥来到东厢房饲料储藏间的一台搅拌机前,倒进去麻生和玉米面,再加上水,一拉电闸就齐活儿了。

每天早晨太阳升起,和福先来到那座12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前,从旁边一按电钮,把覆盖在棚顶的棉帘子卷起来,让阳光照射进来。据她说,每年夏天,他们都要在大棚里种上白菜、豆角、黄瓜、角瓜、蒜、西红柿等时鲜蔬菜。“足够自家吃的了,有时候还送给牧民们和来做客的镇里的居民们。儿子儿媳他们也经常开车直接抄近路回来探望我们,走的时候就给他们带回去一些土豆、南瓜、胡萝卜。”和福一边说着话,手里的活儿也没有停下。

清晨五点钟左右,草原的春天刚刚天亮不大一会儿,和福夫妇就已经起床,刘祥去牛棚看看刚出生两天的牛犊,顺便到牛圈给大牛喂草添料,和每头牛都搂搂脖子挨挨脸,亲昵一番。现在,他家的大牛有48头了,今年春天接了20多头牛犊,到现在还有没下的呢。刘祥说,去年我给这些牛备了80吨草和近20吨饲料,折合12万元左右呢。

和福则直接从卧室穿过客厅来到存放燃料的储物间,取煤取牛粪生火点起锅炉,然后再洗漱、烧茶、煮肉,手脚麻利地忙乎着。

每年春天种树时节,他们都要专门买回一些树苗来,今年镇里还给了100棵松树,他们也栽到了地里。在这座草原“四合院”的后院,种有1000多棵松树、杨树和榆树,围着房后形成了一圈树栅栏。看着眼前一片渐浓的绿意,他们老两口也从心底升腾起一种舒心和快意。

在和福夫妇的心里,自己是老百姓,过的就是小日子,而知足的小日子,就是一种难得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