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在北上广成为“中产”?

这两天在网上查资料,看到一篇旧报道,很有意思。

2010年1月,权威杂志《中国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主题报道,题目是《被消失的中产》,讲述了大城市的所谓中产们是如何被房子折磨的。

随便摘抄几句:

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家庭是确实的。这种现象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一个年轻人稍微优秀一点,就被一套房子套走了一生的消费能力。

高额的房贷不仅影响了中产们的幸福指数,还进一步抑制了消费。更严重的是,由于这种物质上的紧缚,原本属于中产阶层的理性、稳定、闲适和精神上的富足,也变成了紧张、惶恐、惴惴不安。

虽然拥有自己的房产,但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还贷包袱,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不敢轻易更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身体有了着落,心却失去了安全感。

各位,这是8年前的杂志啊。为什么上面这些话如此的耳熟?和我们每天从各种媒体上听到的对于房子的抱怨简直一模一样。难道作者是从今天穿越回去的?

而且报道内具体描述一个人买了房以后的悲惨遭遇。

林浩杰,2000年大学毕业,2006年底和女朋友雨菲确认了恋爱关系。在买房之前,他和女朋友每周一次大餐,周末去扫荡西单和国贸区的商城名品,还有每年一至两次的双飞旅游,过着标准的“小资”生活。

一切在08年底戛然而止。在此之前,北京房价已经是逐月看涨。马上要谈婚论嫁的林浩杰觉得不能再等,利用手头30万的存款,和父亲20万的养老金,在北辰绿色家园选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1.8万/平方米,总价值近220万。

林浩杰很愧疚,觉得自己都快三十岁了,竟然成了“啃老族”。但没过两天,巨大的还款压力已经令他没有心思再去愧疚了。

175万元的贷款,贷款期限25年,每月还贷9392.45元,相当于林浩杰每月收入的80%。这也意味着,如果林浩杰工作一旦出现差错,就可能面临“断供”的危险。

压力增大的同时,生活开始捉襟见肘。为了省钱,林浩杰卖掉了自己的爱车马自达。和女朋友两个人每月的生活费,也压缩到了1000多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林浩杰的父亲突然因病住院,女朋友也提出搬出去一段时间让两人“冷静冷静”,上司找他谈话,今年的销售任务尚未完成,工作危险。

女朋友搬走那天,林浩杰在自己的房中痛哭不已。于他而言,房子不仅剥夺了自由,也成为无法摆脱的巨大压力。

如今8年过去了,不知道林浩杰的巨大压力还在不在。我倒很想问问他,你的生活怎么样了?还和当年一样悲惨吗?是不是像杂志说的那样,被高昂的房价压垮,“被消失”了呢?

恐怕更多的是在捂着嘴偷着乐吧。

2010年,媒体已经在渲染房奴们到底有多悲惨。《蜗居》之类的电视剧很流行,周立波也说,按揭按揭,就是把你按在地上一层一层地揭你的皮啊。

可惜了,现在看来,当年能当上房奴的才是现在最幸福的吧。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管哪个年代的媒体,其实都在贩卖焦虑。抓住某个情绪然后无限放大,这样就会得到最广泛的共鸣。

因为吃瓜群众们天生就是懒于思考并且惰于行动的。

他们最善于的是被这种渲染的焦虑麻木自己,从而仿佛获得某种心灵安慰,继而继续麻木。

每天上班偷偷看新闻,晚上抖音刷半宿,然后心安理得地在网上骂两句当个键盘侠,如此周而复始。

原来焦虑是最好的麻醉剂,仿佛只要我焦虑了,一切都问题都会烟消云散。

讲真,这是比阶层固化更可怕的事情。

不用等同龄人抛弃你,你自己已经放弃了你自己。

阿寺是我的老乡,来自北方农村,曾经是个标准的吊丝。

2003年他在上海一所吊丝大学毕业后,在闵行和女朋友租了一个破房子同住,我去看他,倒了4趟公交车,房子里墙上糊着报纸,地面是普通的水泥地,他不好意思地说,凑合住住吧,我们俩本就没什么背景,能有个地方扎根下来已经很满足了。

2009年,我们在一起聚会。他说为了将来孩子上学,在浦东联洋买了个学区房。他依旧不好意思地说,唉呀,没钱啊,面积很小的一室户,要不是他老婆的一个叔叔帮忙借了点钱,根本也买不起。

我说你现在是标准的中产了啊,他还是那副不好意思的神情,唉,一室户实在住不下,我们把张江的房子卖了买的这里,全是贷款,为了能多贷点,都和老婆办的假离婚。

然而,十年的时间,从一无所有到在浦东高档地段拥有两套房产,这是完美的吊丝逆袭。

而阿寺对我说的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我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神奇,其实都是命运在推动着我向前走。最开始买房是因为要结婚,后来考虑孩子上学就想给她买个好学区,再后来经济上有点积蓄了就再换个大点的房子。

报纸电视上怎么说我不管,我只管自己的实际需求,然后倾全力付诸行动。

他说,我也焦虑过。我焦虑的是怎么能凑齐首付,怎么能多贷款节约现金。至于报纸电视上宣扬的“阶层固化”“房奴悲惨”这类概念,我是真的没时间去想啊。

没空“焦虑”的阿寺逆袭了人生。

拥有大把时间“焦虑”的人还在荒废。

自怨自艾没有用,机会永远藏在我们周围,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你当然会说,说到底还是这些人赶上了好时候,你让他们现在再去买,怕是连个卫生间都买不起。

可为什么大家都是同一个时代的,别人能赶上,你就不能赶上?房子只是一个例子。

借用一个广告语:80年代摆个摊子就能发财,很多人不敢。90年代买支股票就能挣钱,很多人不信。20世纪开个网店就能赚钱,很多人不试。前几年,买两个比特币都赚疯了,很多人不照样嗤之以鼻吗。

前提是人家都在身体力行,如同阿寺,没有什么窍门,把简单朴素的道理做到极致。努力,奋斗,死磕自己,多少都能成点事。

而你嘴巴上喊着要赚钱,要中产。然后喊完口号该玩玩,该吃吃,该喝喝。最后不仅没有“中产”,反而愈加堕落,再来一句佛系话语,人啊,终究是平凡地过一生。

可人生是不会陪你演戏的。你以为平凡过完一生很容易吗?别忘了,阶层确实在固化,上升是更难了,但是下降也更容易了。

你不努力,就等着被后来人拍死在沙滩上吧。

热文回眸:(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2017基金公司五好金榜 五个维度解密最牛基金公司

◆ “2017信用卡金榜”出炉 哪些银行被客户疯狂打call?

中国市值100强上市公司“董秘去哪儿了?”(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