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遇见曹雪芹被写成了史料,书册流失却仍有后人在传承

这是InnoTalk记录的第112

个故事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应该都曾有过一只“插翅难飞”的风筝。

不管你怎么抛向高空,还没来得及放线,风筝就已经瘫倒在地。

“向上抛”、“跑起来”、“放线”、“收线”......回想起这些词,好像还能带着那时候的冲劲,在心头掀起阵阵波澜。

这样纯真的回忆,大概是记忆中最灿烂的色彩吧。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的童年都不再有过风筝了。而那些做风筝的人,却依旧执着地传承着这门技艺。

也许在我们眼中,一个风筝不过是一张纸和几根竹子,有何好传承的?

然而,风筝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消遣之物而已,它是一门沉淀了千年的传统手艺,它的出现甚至和我国众多传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二千四百年前,墨子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了一只木鸟,虽然只飞了一天就坏了,但这只“木鸢”,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只风筝。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坊间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后来人们在风筝上系上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于是有了“风筝”。

再后来,风筝遇到了曹雪芹,竟然被写成了一部史料。

这一代文学巨匠不只写书吟诗,还是一位做风筝的行家。

他把自己数十年扎制风筝和放风筝的经验体会都写进了《南鹞北鸢考工志》。

古时南方称风筝为“鹞”(yào),北方谓“鸢”(yuān)。

曹雪芹的风筝以北京雨燕为形象,因此称为“扎燕”风筝。

雨燕是一种候鸟,它们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外观呈流线型。

在北京这座古老皇城之中的城楼,曾经是雨燕最主要的栖息地。

令人惊叹的是,曹雪芹把风筝拟人化,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家族。

要知道,迪士尼的米老鼠、唐老鸭拟人化做法也不过50多年,而我们的风筝拟人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肥燕”代表持重成熟的壮年男子。

“瘦燕”代表千娇百媚的成年女子。

“比翼燕”代表恩爱的夫妻。

“半瘦燕”代表喜动好胜的少年。

“小燕”代表活泼天真的儿童。

“雏燕”代表牙牙学语的胖娃娃。

而这个家族,不是一般家族,它寄托着曹雪芹的理想和世界观。

例如《比翼燕画诀》说“偕隐岂邀名,澹泊实素志”,便明显地表现了一种陶渊明世外桃源式的隐逸思想。

只可惜这本著作在当时落入日本人之手,是几位老先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竭力抄录才得以传世,但仍旧残存不全。

有一个人,参与了一项历时30多年的伟大工程——复制《南鹞北鸢考工志》手抄残本上的风筝。

他曾说,“我今年90了,爱做风筝爱做了一辈子。”

他便是北京风筝制作艺人中的翘楚,

费保龄。在做风筝的人中,他占据了很多个第一:

以个人制作的风筝进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的,他是第一人;

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风筝展的,他是第一人;

由中国邮票公司出版风筝邮票的,他是第一人;

以风筝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他是第一人;

因风筝被国家命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是第一人,而且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

费保龄

从六七岁开始,费保龄就喜欢放风筝。后来因为卖风筝的人少了,他便开始自己做,做完了就到天安门去放风筝。

那时候的天安门,漫天飞舞的风筝,一定很美吧。

1963年的春天,费保龄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开始与曹氏风筝第二代传人孔祥泽一起整理和复制《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扎燕”风筝。

当看到孔祥泽誊抄版本上的画诀,费保龄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照着画诀做出了几只风筝。

扎燕风筝包含“扎、糊、绘、放”四种技艺。

扎,指扎框架。整个框架的好坏决定着风筝的好坏,也决定着一个风筝能否起飞。

扎燕风筝的框架是由竹子构成的,因此要先劈竹,把竹子劈成二尺到一丈二不等的竹条。

然后开始刮竹条,将原本厚度不一的竹条刮成所需的厚度。再用火烤,使竹条更加容易弯曲成所需要的形状。

用细线将各部分竹条绑在一起,这一步十分考究算学和物理学。

在整个骨架做好之后,还需要“糊”。过去糊扎燕,主要用高丽纸、棉纸、桑皮纸,特别讲究的采用绢。后来有了无纺布、尼龙绸、撕不烂等等。

糊好的风筝,等到胶水干透后,用毛笔调和好水粉颜料,就可以开始对风筝进行绘图了。

有句话说,真正能够传承曹氏风筝的人,需要具备非常深厚的国学底蕴、美学底蕴。

如果细看每个风筝上的图案,会发现上面有着很多中国传统纹样,并且每个纹样都寓意丰富。

就如这一只风筝,腰栓上的纹样为盘长锦,画五道寓意“五常吉祥”。

这一纹样其实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云雷纹,是原始青瓷、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文硬陶上的主要纹饰。

而这一纹饰,发展至商代晚期,就很难再见到了。到了汉代,云雷纹随着青铜器的衰退也逐渐消失了。

而比翼燕上,红蓝相交的鲤鱼寓意礼遇,两燕的爪子共抓连理枝寓意夫妻恩爱,双翅及胸部还画有枝繁叶茂的红绿牡丹,代表着富贵吉祥。

看过很多扎燕风筝就会发现,黑、红、蓝、绿、紫这五种颜色是最常用的。

而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中也有这五原色,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了我们所知道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扎燕风筝所有图案都不是简单的纹样,而是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感情色彩与理念,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表示最本质的东西。

这也是扎燕风筝独有的灵魂气质。

在完成所有扎制和绘画工作后,还需要试放风筝,如果飞得起来,这样的风筝才算完成了制作。

老先生说,制作一个扎燕风筝,要一个礼拜的时间。

当意识到扎燕风筝传承的重要性之后,费保龄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了银行工作。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1996年,鉴于费保龄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2004年北京奥组委将费保龄设计的曹氏雏燕风筝选作奥运会制定商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放的风筝,采用了费保龄四世同堂风筝图案。

北京扎燕风筝的代表——福娃妮妮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

有一本书,在2007年德国莱比锡世界图书博览会上,被评选为“世界最美的书”。

书上有费保龄所绘制的七十三幅扎燕风筝图谱加上说明文字,指出其所表现的吉祥涵义,还有孔祥泽提供的画诀、扎糊诀等工艺。

为了这本“世界最美的书”,费保龄老先生不辞劳苦。当这本历时9年的书终于面世时,老先生一下子哭出来了。

他说,“这下有更多的人知道北京扎燕这样的好风筝了,没有比这个更让我开心的了。”

费保龄老先生收过很多徒弟,但到如今还在做风筝的人却屈指可数,承袭曹雪芹风筝技艺的老人们也相继离世。

这一门千年技艺,陪伴了我们走过那么多寻常岁月,难道如今只能沉睡在美术馆之中了吗?

· END ·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