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鲜为人知的寺庙,是乾隆六下江南必会亲临之地,一般游客找不到

天平山以怪石、清泉、红枫“三绝”著称,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似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用的附笏一样,人称“万笏朝天”山腰有钵盂泉,又名白云泉,泉水醇厚甘冽,相传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

如我一般,这是一个大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景区,到底在这山峰之间有什么乾隆留下的真迹?还是山间为数真有神仙?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于是我决定前去探访一番,苏州还是那么热!前往景区的路上我们没有遇到一个游客。

下山五分钟,上山半小时。法螺寺建于明代,地处苏州著名风景区天平山后寒山岭上,西临白马涧龙池生态园。据《苏州府志·卷州九·寺观》记载,当年所以取名为“法螺”,是因为这里处于清幽的山坞之中,有一条古道从修徨竹丛中弯弯曲曲,盘旋百折而上,状似旋螺,因而得名。站在寺庙门口,一股说不出来的感觉。

乾隆帝六次下江南,每次均亲临寺中,御出楹联,颁赐匾额。今寺内仍有多处保存完好的摩崖石刻,其中最大一块为乾隆帝御笔所书。

寒山,在天平山西北,西连龙池,山与华山相接,石壁峭立。明赵宧光,凿山引泉,悬石壁而下。飞瀑如雪,号“千尺雪”。旧有阁未署名。乾隆十六年南巡,临幸其地,赐名曰“听雪阁”。山半有“雪中庐”,取王维诗“入云中兮养鸡”语意。又有“弹冠室”、“惊虹渡”。皆赵宧光别业旧址。后改“法螺庵”、“空空庵”。

本以为是古迹,但来的时间不巧,刚好遇上寺庙刚刚翻修完毕,整个寺庙里充斥着铜漆味!但也是因为如此,所以游客罕见,让我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苏州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曾得天子之气,法螺寺过去香火极为鼎盛。

寒山别业志》记载:赵宧光为葬父在寒山购地,选园建屋,兴法螺寺。到清代康熙年间有高僧释德深住此,建大悲殿等在当时颇具影响。乾隆帝六次下江南,每次均亲临寺中,御出楹联,颁赐匾额。今寺内仍有多处保存完好的摩崖石刻,其中最大一块为乾隆帝御笔所书。寺中的摩崖石刻仍是今天最辉煌的成就,游览期间,不止一次有人让我前往拍摄摩崖石刻。

天平山海拔 201 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景区占地近百公顷,向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著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

东南麓之古枫林,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现存158棵,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大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迄今已举办了四届红枫节。

法螺寺专门把摩崖石刻采集回来放在一间特殊的房间里面,这个就很人性化,如果让我们一点点的去寻找散落在山间的石刻肯定很难,但让我蹲坐于此,一整天的去研究这些石刻背后的故事,我反而觉得会有用不完的兴趣。

天平山由底至巅分三段,从山下至“一线天”为下白云,“一线天”至石屋为中白云,石屋至山顶为上白云。山顶平整处名望湖台,并有照湖镜巨石。从登天平路,经一线天、飞来石、望枫台到中白云亭,继而向上,过卓笔峰、照湖镜至去上山顶,环顾四周,近看远眺,农田林网,延绵群山,浩瀚太湖,绘制成一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江南山水书卷,瑰丽壮观,生机勃勃。

法螺寺是一个适合清修与思考的地方,我去的时候刚好修建完毕,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静不下来了,不妨就去这里走走。有山有水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