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章丘|高耸危山圣井澄

高耸危山圣井澄,绣江春涨流水声。百脉寒泉珍珠滚,黉堂夜雪粉妆城。锦川烟雨时时润,龙洞熏风日日清。白云棹罢归来晚,卧看东岭晓月明"。这是早在元末明初时期就在民间流传的"章丘八大景"诗篇。其中“危山圣井”位列章丘八大景之首。

危山位于济南市章丘区圣井街道中部,是一座孤耸于山区与平原之间的丘陵,面积约1.4万亩,海拔203.3米。危山因二十八星宿中的危星而得名。

古代危山古木参天,庙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誉。当时有宏伟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盛于明清。碑载:宋神宗、明弘治、清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危山寺庙。每逢农历的三月三和八月八,当地人民都举办危山庙会。1937年4月8日举行最后一次山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几经战乱,危山古建筑破坏殆尽,残垣断壁,碑碣遗失,盛况不再。

近年来,当地政府致力于危山开发建设,发掘危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引水上山,植树造林,将危山建设成了一处完全免费的风景名胜区。

现在的危山山下建有"圣井广场", "圣水池"、"齐鲁圣贤壁"、"圣井福寿鼎"及高标准的娱乐区,山上恢复建造了宏伟的元音寺、元音塔、讲经堂、玉皇阁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游览。

位于宽阔的圣井广场中心的圣井福寿鼎,气势宏伟,庄重大气。

宽大的齐鲁圣贤壁高耸入云。北面雕刻有诸葛亮、孙武、蒲松龄、李清照、李开先等齐鲁历史名人。南面有徐北文先生撰写并书丹的《危山赋》。

沿着上山的大路拾阶而上,沿途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赏心悦目。

不久即可到达山顶。危山的山顶俗称“铁墓顶”,即济南王刘辟光墓,亦称平陵王墓,至今无人开启。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危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汉景帝时齐孝王与吴、楚通谋,自杀,葬于此山巅,俗呼为铁墓”。

现在的山顶,建有高耸入云的元音塔。

元音塔往东不远就是元音寺。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布局有致、肃穆庄严。

元音寺再往东走是危山三碑和玉皇阁。立于乾隆五年的天齐殿重修碑记还基本完整,文字清晰可辨。

自玉皇阁往东北方向顺路而下,即来到圣井。

圣井位于危山之阴,相传隋末大旱,田禾半焦,众人为之皆忧,一日忽有僧人称自天竺国来,禅杖指地曰:"此地有甘泉,挖开来"。众人随即凿岩挖井,不数尺,果泉如水柱。众人感恩不尽,取名"圣井"。明弘治二年碑刻云:“古迹有圣井之名也。方遇旱年,垂瓶口悬于井半,若恳虔心祈祝,水为方满,即时作霈,然后降雨,苗稼长茂。"

在圣井的东南方向的半山腰,有近几年才建成的大佛。大佛高38米,金碧辉煌,法相庄严,撼人心魄。

今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在下,但前来观光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多次登临危山,留有《醉游危山铁墓顶》一诗,云:“数尺飞藤手自攀,须臾身在白云间。模糊醉眼不知处,错把登山当下山。”

清初文人牛天宿在危山题诗立碑,《圣泉》诗云:"危山九仞矗晴空,一水盈盈石窍中。断壁雨米声淅沥,层岩高过影溟蒙。味甘不羡江心美,源远疑从海底通。到此烹茶消内热,应知两腋白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