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科技行业诞生出超级大牛股有多难?

今年以来,A股市场画风大变。在2017年涨幅惊人的50指数在2018年前四个月下中跌了7%,很多的蓝筹股比如格力电器、贵州茅台、伊利股份等,今年都出现了20%—30%的下跌,而2017年跌得惨不忍睹的创业板指数在今年前四个月上涨了3%,特别是国产芯片概念、人工智能概念的股票出现很大的涨幅。

很多受到2017年大蓝筹风格影响,从创业板割肉追蓝筹股的股民今年又被市场教育了一顿,左右都挨了一记耳光。很多股民自嘲都自嘲说刚割肉吃了面,然后发现吃面的碗筷都没了。

还有更多股民开始经经受不住诱惑,琢磨是不是要把手中的绩优股换成科技股,或者创业板股票?我这里不想先行预测股市下一阶段的风格和热点。因为我始终认为股市、指数、下一阶段市场热点、都是非常难预测到的。

但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科技股真是牛股集中的营地吗?带着这个问题,我拉了一下A股10倍股,发现那些涨幅超过十倍的公司中,真正是属于科技股的并不多。

在过去十年里,翻了10倍的股票最多的是消费者,像格力电器、伊利股份,其次是医药股,像恒瑞医药、华东医药等,当然还有地产股。因为过去十多年中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期,像万达这样的公司涨幅也非常惊人。

科技股未必是好的投资标的

反过来看科技股,从最早1999年的网络股行情到2015年的“互联网+”,“AR概念”,“VR概念”等大多数的概念炒到最后都避免不了一地鸡毛。这里面有几个非常有名的科技公司,像同方股份、京东方曾经都受到基金经理和股民的追捧,身披高科技公司的光环,但投资回报却都是泛善可陈。

同方股份

同方股份2007年时最高股价是15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股价是11元左右。

京东方A000725

京东方2007年最高股价是10.2元,十多年过去后现在股价是4.3元。为什么科技股看上去很性感,但却未必是好的投资标的呢?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大概有4点。

一、单纯的技术公司的护城河不深,需要落地为产品能力,营销能力才能构成很深的护城河。企业有了一定的领先技术,并不代表他们有能力把技术转化为企业盈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科大讯飞,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但是盈利能力并不强,科技公司如果没有盈利能力,就很难保持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因为技术领先需要投入,投入就需要花钱。反过来,一些有很强盈利能力的科技公司,能够凭借自己的充裕资金重金投入研发,快速实现技术赶超。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虽然有很多公司暂时处于领先位置,但随着BAT这样的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力,这些技术公司很快就面临生存危机。

二、技术本身的更新换代很快,科技公司的领先优势往往很短暂。科技圈常常开玩笑说,今天还是高科技明天就是落后产能了。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当年显像管显示器被液晶显示器取代,LCD被LED取代,LED又要被OLED取代,每一次技术更新迭代的代价都是曾经叱刹风云的“高科技公司”的没落甚至死亡。

昔日的科技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现在都已经风光不再,但消费品行业不是这样的。一旦消费品公司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和营销网络,竞争优势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消费品行业容易出长期大牛股的原因!

三、科技股的估值往往很贵,A股市场对科技股的选美标准在于性感,也就是说概念的市场是否足够大,还在于是否足够的朦胧?也就是说难以证伪。越是性感朦胧,估值就越高。

A股曾经炒作过的高科技题材数不胜数,像最近的芯片概念、区块链等等,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就是一个“贵”字,市盈率动辄五六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因为估值太贵,基本上这些概念股给中小投资者留下的都是一地鸡毛。

四、我们的科技企业不少在商业模式上称雄,但在核心技术上往往受制于人。A股有一家著名的基因测序公司,其实公司并没有太多技术壁垒,因为在基因测序行业中最有价值也是最赚钱的是生产测序仪器的供应商,现在的主要被几家国际厂商所垄断。

所以有专家评论:基因测序行业在中国就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赚个加工费而已,大头利润都被国外的测序仪厂家拿走了,没有核心技术是我们很多科技公司永远的痛。

说了这么多,又开始从价值基本面转向概念题材的时候我只想提醒大家:当你要投资科技股的时候,你一定要先想以下三个问题:

1.这家科技公司有没有把领先技术转化为产品,并落实最终转化为企业盈利的能力?

2.这家公司的技术领先能否持续?有没有潜在对手超越他,有没有潜在新技术颠覆他?

3.最为重要的是,这家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动辄上百倍的市盈率是否已经完全透支了公司的美好预期?

想清楚了这些问题,你投资科技股的胜率就会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