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2018年上海泊通投资者交流会纪要(上)

交流会上半场

主持人 田野

大家好,各位尊敬的来宾,投资人,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上海泊通2018年的投资者交流会,也感谢过去一年中各位投资人对于我们泊通投资莫大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今天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会由卢总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过去一年时间当中我们在投资上所做过的事情以及我们的投资理念,我们中间会有一个茶歇的时间。然后讲完之后,我们会有一个投资者的问答环节,大家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跟卢总做一个沟通。在问答环节之后我们会从这里出发去到旁边的湘湖金沙酒店去吃晚餐,明天我们为大家安排了一个在西溪附近有一个茶馆,大家可以去喝一点茶,欣赏一点茶艺,包括看一些戏曲的表演。

那么我们就切入正题,首先请大家掌声欢迎卢总向大家介绍我们泊通投资的一些新的投资理念和新的投资经验,谢谢。

主讲人 卢洋

感谢大家来参加我们公司一年一度的投资者年会,好多朋友又是从非常远的地方飞过来参加我们这个会,我感到非常荣幸,还有朋友是从外国回来,真是太受宠若惊了。哪怕我们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我觉得相比于大家给我们的信任还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每一年我们在开这个会开始之前我都跟大家表一个态,我们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事并不是我们做的好,而是大家一开始选择信任了我们。因为无论这里面任何一个人成为我们的客户,然后陪我们这一路,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给大家赚一分钱,哪怕我们业绩之前做的很好,这都不是大家要投资我们的理由对不对?那我们能走到今天的最开始,第一推动是什么?第一推动是我们没有给大家赚钱的时候,大家选择了信任我们,所以在这里我必须再次感谢大家,我代表“上海泊通”感谢在座的每一位朋友以及没能来到现场的投资人,非常感谢大家。

事实上,我不想用汇报工作的方式,一项一项罗列我们在2017年取得了一个什么样的成绩。我想讲一下2017年为什么很特别,我们哪些能力,包括思想上有哪些提升。2017年非常非常的重要,对于中国投资者整体都会有深远的影响,有很多投资机构在2017年都给自己的定位产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2017年事实上很像一个照妖镜,之前我们都穿得西装革履的在大街上走,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是在照妖镜之下你就会发现,有些人就有问题,有些人就没问题。在2017年之前很多似是而非的逻辑也是可以赚钱的,但是就到2017年这些逻辑就停止了,好像一些赚钱的方式很对,你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好了,为什么到2017年就不行了呢?这些逻辑里面有很多是基于统计学或者叫归纳法,事实上大家会发现一些归纳法的结论在2017年的照妖镜之下现出了原形。而那些基于演绎法,就是一步一步推算下来都是严格逻辑的结论,在2017年才能坚持下来。所以2017年证伪了很多看上去对但事实上不对的逻辑,等一会我会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阐述。

2017年走下来依然健康,然后有能力继续生存,依然做自己的人,也得到了市场的馈赠。在此刻我想说,经历了2017年之后我们有了火眼金睛,就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面走了一圈,这不是坏事,有了火眼金睛,我就会明白哪些策略在未来依然可以成功,哪些我们要放弃。2017年在很多方面教会了我们类似的经验,“知进退、明得失”,给了我们在未来十年的方向感,我觉得非常非常重要。以前我会怀疑一些事,比如我们从2014年的5月份到现在,最老的基金“泊通1号”,到现在取得了费后230%的收益

之前我一直会有疑问,历史业绩不能代表未来,为什么呢?应该是因为我感觉太顺利了,2014年上来就碰到了适合我们的市场环境,2015年高点通过合理的对冲组合顺利度过,2016年股票基金被打趴下了我们还赚了15%到20%,然后2017年我们做得也还可以。这种顺利会不会延续四年?但我们真的用演绎法去推算这个逻辑的时候,我们发现在未来的四年能看到的机会比过去的四年更多。因为过去四年好的投资机会是“看上去不错的公司很便宜”,但是真正“高壁垒且高成长”的公司一直贵得离谱,我们没有机会参与。但“成长股”经历了两年的洗礼,我们发现一些“高壁垒且高成长”的公司已经不是很贵了,至少是合理了。

事实上他们比很多看上去“很便宜”的公司更值得买,可以说市场又给了我们可以买入“真成长”的机会,我觉得复制过去四年所取得230%收益,不是特别难了。这个问题也是最近经常有人问,包括一些媒体做采访的时候也在问,说你觉得未来投资是变容易了还是变难了?事实上大家心里的答案应该是变难了,因为去年投资太难做了,所以得到的答案应该是未来四年投资比过去难做。但我觉得当我们有了火眼金睛之后,我们看到的机会比以前更好了,对,是这样一个状态。

然后,我想讲几个我刚才说的2017年那些似是而非的例子。第一个是以前我们经常用的“均值回归法”,这就是典型的一个统计学,比如银行股往往跌到7倍PE就不能再跌了,这个位置我们就去买它,买了之后我们等到10倍这个中值去卖。一般我们会在很多品种里做超级低估到市场中值水平的交易,之前我们总是这样做。这种低估或者中值水平是我们基于历史数据的统计得到的答案,但事我们反而弱化了思考银行为什么在七倍市盈率就要去止跌?为什么你就能涨到十倍卖出去?我们反而忽略了背后的原因。因为历史上反复出现,我们就以这个东西为依据来承认了。

这种事情特别多,比如“风格轮动”、“ 事件驱动”、“高送转”的股票就涨,对吧?“高送转”和上涨之间有必然联系吗?那为什么大家相信一个公司“高送转”就会涨?因为别的公司“高送转”涨了,现在大家就是这样的逻辑。但事实上这样的结论都是基于统计学的。2017年打败的策略大部分是这样的策略。事实上我不是说别人家不好,而是我们在这个策略上就吃亏了,我们当时就有一部分仓位做历史统计规律的策略,大约有30%的仓位,这部分仓位吃亏的空间均值要跌30%。我们因为用了这样一些归纳法的策略,在2017年少收益了整个基金净值的10%。或者说我们这部分亏损是可以避免的,在接下来这样的错误我们不会再犯。

还有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天然的认为市场中有两种股票,一种叫价值股,一种叫成长股,一种叫高估值的股票,一种叫低估值的股票,一种是大市值的公司,一种是小市值的公司,好像天然市场被一分为二。但这种分法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市场、做研究,总是把公司分为成长股、价值股、高估值、低估值、大市值、小市值,其实是因为别人都在这么分。不是因为你天然就认为公司有这样一种分法,而是因为别人做研究的时候都这么分,所以你就这么分了,是不是这样?好像统计学告诉大家,今年大市值公司得到偏爱,然后明年可能小市值的公司就涨了。历史上看过去几年好像是这样子在走轮回,那是不是2017年就要这样去做呢?后来发现2017年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所有大市值公司都涨了吗?并没有。2017年是一个非常尊重基本面的市场,大家可以看到,如果2017年你买的是银行股,实际上可能只有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少数几个银行涨了,大部分银行股去年没有跟着涨。如果你今年年初买了银行股到现在亏损估计有30%,打破了很多年我们历史上的统计学规律。

然后再举个例子,一般到冬天我们北方人,会去吃一种叫做冰糖葫芦的东西,基本上我小时候冬天每一天都会吃一次,所以这么胖对不对?然后你想一个生意,冬天你可以提前囤山楂,因为你可以统计下来,山楂就好卖是因为它要做成冰糖葫芦。但如果你看准了这个逻辑,统计下来冬天山楂的需求很多,就去囤了山楂,事实上很容易赔钱。首先,冬天是不是一定要吃冰糖葫芦?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天可吃的东西变多了,不一定要吃冰糖葫芦。其次,冰糖葫芦里是不是一定要放山楂呢?现在我们吃的冰糖葫芦里面很多放黑枣或者放草莓。你看每一步都不是严格相关的,到最后你的逻辑就变的很脆弱。现在的冬天我估计没有人囤山楂了,就是这个逻辑。

在投资里面那种看上去对,但事实上不对的逻辑风险特别大。去年如果你真正挖掘成长股,对成长股的研究特别透彻,并不会吃亏很大。去年一些基金公司说我们没有投资好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投资的股票是成长股,我觉得这个不能作为去年业绩差的理由,为什么呢?去年真正的成长股并没有明显的被杀估值,可能估值还挺高的,甚至涨幅也不小,那去年什么样的公司真的跌幅很大呢?是那些基本面不够好的公司,而这种公司并不是仅存在于成长股里面,很多大市值的公司由于基本面不够好去年跌的一样非常多。像我们去年买一个叫海油工程,那肯定是大市值公司,肯定是蓝筹股,去年他跌幅也是非常大。这是2017年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做投资一定要推敲再推敲,那些“看上去对”的东西才最坑人。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看上去对”你才会去买对吧?如果一个股票看上去本身就是错的,你可能根本就不会碰。这个世界上真正最坑人的是那些看上去对,但事实上又不对的东西,这样才能让你下注,这是投资上非常大的陷阱。

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年会上我讲的东西,我估计有三分之一的人去年是来听过的。因为我本身是学数学物理的,去年我用量子力学里面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我们投资上的思考方式做个对比,为什么很像?因为量子力学和普通的科学不一样,普通的科学往往是二分法,就是非对即错,没有中间状态。在量子力学里面,首先它上来就承认“测不准”,这个世界上我只承认那些我观测到的量,很多你认为可以作为基础假设的东西我不承认,仅仅基于可观测的量我的理论该怎么往前推,这和我们做投资是很像的。我说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投资上的大问题往往不能通过思考投资来解决。去年我受伤后修养了一个月,我用那一个月的时间做了很多思考。

有一首诗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说当我们把投资的问题仅仅在投资的层面去进行思考,你会发现只能思考冰山一角,好比在投资里跑圈,永远看不到庐山真面目。想知道庐山的样子你必须跳在外面来看,跳出来看才能选出庐山哪个地方风景最美。如果仅仅是在庐山里面去看庐山的话,你看到的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会发现每个视角感觉都还不错,但永远弄不懂哪个地方最美,或者哪个地方才是性价比最优的。

去年也让我们修炼了跳出来看问题的能力,就是我们把一些投资上的问题交给自然科学、量子力学,甚至交给一些哲学、佛学,为什么要谈这些呢?这个话题非常大,事实上我觉得在投资当中,无论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绝大部分人还没有弄清楚自己买的股票是什么、或者究竟在投什么?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买了一个股票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大家的想法无外乎是我买了股票,把钱变成了股票,然后再把股票变成钱,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赚钱是不是这样的?这就是股票对于大家的意义。

如果这么看股票,和我们在澳门赌博掷骰子,一二三是小、四五六是大,然后把这个钱放在这就变成了一种概率,你扔出大我就赢,你扔出大我就翻一倍,你扔出小我就输光,有什么区别呢?这里面我们可以谈一谈理想对不对?说我买这个公司多好,像贵州茅台,说过去十年怎么提价,未来十年怎么提价,你看我们现在人的工资是多少?不是所有人都能喝得起茅台,但十年之后大家都能喝得起茅台了,就谈这样一些事。那你按这个逻辑真的会拿十年吗?你保不保证茅台涨30%你不走?不是指的茅台一个公司,事实上大部分人买股票买的是什么大家心里不是很清楚,大家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买了一个股票,然后希望未来可以以更高价格卖给别人,是不是这样?

大家买股票就是,我认为这个股票在我的体系里面研究下来,我觉得便宜,未来我买他三个月后达到了我心理的预期价格,就卖给别人。这个投资逻辑事实上并不好,这就是博弈。为什么叫博弈?比如我十块钱买的股票,它到了十五,我就以十五元卖给你,然后我赚这五块钱。实际上你天然承认的是你比别人优秀,你十块钱买的东西,别人就要十五块钱接盘。

那这和去澳门赌博有什么区别呢?去澳门赌博的人哪有认为自己是傻子的?去澳门赌博的人都觉得自己能赚钱,没有人天然希望自己去澳门输钱的对不对?按这种逻辑去做股票,事实上是在承认一件事情,就是说别人是傻子我是聪明人,对吧?比如我以七倍市盈率去买个银行股,以十倍去卖给别人,凭什么呢?凭什么别人不会在七倍的价格去买呢?为什么只有你在七倍的时候去买?你现在想以十倍卖给别人,为什么十倍别人要接?为什么十倍接盘的不是你?这种就是博弈,我觉得股票投资如果以这个为境界,就制约了投资水平的上限。这也是为什么我不看好量化投资,大量的量化投资集中在这样的策略上,就是基于统计学找到一些规律,我相信这些规律我找到了同时别人还没找到,我觉得这不是投资上的好逻辑。股票投资返璞归真后,我觉得最基础的研究还是就在于买到的股票基本面实在不实在?那大家会想,买的茅台股票,这个茅台公司真的就和我有关系了吗?这个茅台公司股票真的我就去算,卖一瓶酒我就能赚多少钱,大家会用这个角度去想问题吗?那我们买这个股票里面,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虚的,哪些是实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举个很好玩的例子,往往一个人有钱了,突然间赚了一千万,他拿这个钱不是买股票而是买房子,对大部分人的直觉选择是这样的对不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比于股票不确定未来能不能赚钱,他说我买了房子最起码看得见摸得着,不像我买贵州茅台的股票,贵州茅台到底跟我有没有关系我不知道,只是股票帐户里面有一万股的贵州茅台,我不知道这一万股贵州茅台能干什么,我不能凭这一万股的贵州茅台去商店里,说给我拿一瓶贵州茅台对吧。我是茅台股东,这也不行对吧?那买一个房子行,不管未来赚不赚钱你可以住,对不对?你会觉得房子很实在,所以大家都会去买房子。

那我们想这样一个事情,是看见的摸得着的东西更实在,还是那些感觉很虚无的东西更实在呢?这个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核心话题,就是我们买股票究竟买到了什么东西?此刻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感悟,我们花钱去买一些看上去不那么真实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这种东西很可能是一种能力,这是非常划算的。就像大家认为我有炒股票的能力一样,这个能力在哪呢,看得见摸得着吗?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两个东西,一个东西是拳头大的钻石和一个我们每个人对妈妈的爱,这两个东西哪个更实在?事实上,一个拳头大的钻石只不过是碳分子的一种结构,你把他放在火里马上就烧没了,对不对?事实上看上去很坚硬的东西,你可以无限分下去,你发现它就是一种分子结构。我又要炫技了,因为我是学数学物理的,分子事实上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分子是一种能量结构。所谓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结构,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东西,都是能量结构。就是说分解到最后一种能量结构的稳定状态叫分子,不是大家想象中看到了很多小球把它拼成了钻石,那个小球事实上它是一种能量结构,它不是真实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在佛法里面讲说“色身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

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不是真实或者恒常的,而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就像你看到最坚硬的钻石,你在火上给它烧一会,它就没了。

那好,我们现在再来看我们对妈妈的这份爱,这种东西大家觉得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变化?我觉得这种东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变,对我来说是一种更稳定的东西。我可以放弃非常非常多的物质上的东西,我是物质欲极其低的人,包括公司赚多少钱我都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对于妈妈的爱,什么都不能代替,哪怕我会一无所有,我依然会保护这份爱。那我问大家这份爱在哪儿?

大家是不是认为对妈妈这份爱要比钻石更不容易变,我相信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但这份爱在哪儿,你怎么能证明你心里有这份爱呢?好,你说在我心里,就是在我心里。那我是不是可以透过解剖打开看看啊?看不见摸不着吧,这种东西值多少钱啊?你会发现这种东西,远比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值钱。再换个角度想,当然大家都非常希望对妈妈好,那对妈妈好是不是给妈妈买房子呢?我觉得不是,我爸我妈根本就不缺房子,缺不缺再说,我认为对爸爸妈妈好,买房子这事根本不重要,我对爸爸妈妈最好的方式是,从小到大有东西让他们可以吹牛。我上学的时候考试考我们班第一名,他们就可以吹,工作了工作单位他们可以出去吹,然后我创业了,效果不错爸妈可以出去吹,我觉得这个是我对我爸我妈最好的一个回报。

这是什么呢?这是我给爸爸妈妈的一种骄傲。那骄傲这个东西值多少钱啊?给他的骄傲能不能抵过给他们一千万买房子?我觉得远远大于。换句话说对爸爸妈妈的爱和我们给予他们的骄傲,要远远比一个钻石和房子,更加值得、更加长久。按这个思路,接下来我要证明一点,就是我们买股票的价值远远大于买房子。比如买房子九楼、十楼、十一楼,这三家一模一样的户型,十楼要是卖四千万,另外两家就不可能卖到五千万,对不对?但是股票不一样,看上去做同一样事情的人,由于能力不同,定价可以差距很大。比如同样是盖房子,我觉得中国最好的房地产公司是万科。同样盖房子差距就非常大的,万科他的有息负债很低,而且万科基本上不怎么囤地,他去年拍的地,明年就要盖成房子卖给你,这个流程非常短。大家想一想一个小的房地产公司去开发房子,没有三年的周期这个项目能不能做下来,万科九个月就可以。

然后看贷款,小房地产企业去贷款,他根本贷不下来,如果发信托产品的话,一年的融资成本15%的利率,但是万科发债只要5.25%对不对?换一句话说,如果你的房子项目周期是三年的话,万科这边的房子资金成本是5.25%的话,你的资金成本是15%,你这个项目做下来三年,你的房子不比万科多卖30%的价格,你就相当于没有万科那个毛利率。关键是万科的价格还比你卖的贵,同样的房子万科比你贵,你卖八万一平,万科卖十万一平。里外里的,你跟人家毛利差了50%,那怎么玩啊?这个时候,如果你有钱拍个土地,找工程队自己建房子,真不如直接买万科的股票,因为干一样的事情,万科比你干的好啊。2014年我们买万科股票的时候七块钱,现在万科30,在过去这几年中翻三倍的东西,过去四年哪个房地产敢说把一块钱变成了现在的四块钱,实际上并没有。

回过头来想,如果买股票看上去是买到一种能力的话,直观上很虚。买股票我们不是在买这个公司的资产负债,我们买的是隐藏在这个公司背后的一种能力。比如买贵州茅台,他库存里的茅台酒,或者你买万科,万科他的房子,实际上这些东西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一种能够继续造出茅台酒以及继续塑造茅台“高大上”形象,以及像万科那样同样的东西我就比你卖的贵,我的融资成本就比你低,这种能力才是最重要。事实上今天要给大家传导的是这样的价值观念,就是说

看上去不真实的、虚的东西往往是极其珍贵的,而看上去真实的东西往往又是平凡的、是廉价的。

说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投资有时候比的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是我去年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总结下来的。结论是说做投资的,首先要感谢我们的投资人,事实上在座的各位是要比我的能力更强的,更早的意识到了投资的真谛。投资的真谛是什么?首先你得有钱才能投资,对不对?大家很有钱,这事就说明大家很优秀,这是一个结果。然后,大家又能承认在炒股票这个领域又不如我,所以把钱投给我,让我替大家炒股票,我觉得这个事本身是一种胸怀。如果没有胸怀,你会说我房地产都干这么好,炒股票也比你炒的好,对不对?但是在座的各位不是这样的,在座的各位我觉得想的很清楚,过去赚到的钱是在个人熟悉领域里,然后现在想赚炒股票的钱,那这个领域里面你可能没有那么强的能力,你现在把钱拿出来,并且信任我,让我去帮你炒股票,在这个领域认为我更厉害。大家是很优秀的人,同时又能够接受别人在他的专业领域里面比你强,我觉得这就是投资的本质。

为什么我说要跟大家学呢?如果我认为投资是我以七倍市盈率买银行股,然后十倍市盈率卖别人,事实上这个投资很渺小,为什么呢?这个东西是我承认自己比别人看得准。但实际上投资的本质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我现在得到了大家对我的信任,大家把钱放在我这里,我拿这个钱跟大家一样,去投资一些领域本身我就觉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这事本身我就想去亲自去干。比如说消费升级,未来高性能的汽车或者更舒适的居住,还有更好的休闲食品,甚至知识付费之类的,这事我自己都想去干,但是我发现已经有公司干得远远比我好,那我就应该去买他的股票对不对?事实上我觉得我干的事大家干的事是一样的,我拿着大家信任我成立的基金这个钱,去投资那些我高度认同的领域,并且找到比我要干的更好的人去干这个事,这个应该是投资的本质。

综上我们解决了投资投什么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投资的东西是本身我自己就想去做的事业。另外,就是我们怎么评价别人比我们干的好。如果别人已经干了,而且上市了,他干得比我预计的好太多了,那我去投资他不就好了吗?这是我们接下来一个非常长期的投资思路,投资的本质就是这样,发现自己高度认同的事业,并且投资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我觉得这是2017年或者说是过去十年做投资收获得最有味道的答案。

然后是这样,我昨天晚上打草稿到这里的时候,忽然回顾到一件事情,这是第四次我们投资者的年会了,之前每年每一次讲完我都在想一件事,明年讲什么?该讲的都讲了,明年讲什么?每一年讲完都有这个感觉,但事实上我发现一年之后该准备年会讲稿的时候,到了二、三月份发现好像又有好多东西要讲,就很自然的就能写出来这样的东西跟大家分享,我觉得这种感觉特别好、特别奇妙。这个忽然让我想起来,有一个很牛的基金叫桥水,我发现无论是桥水的达里奥还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沃伦巴菲特,其实都是哲学家,这些人脑子里都不是怎么赚钱,他们都是想自己的哲学通过赚钱的方式被证明。

达里奥曾经就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做投资,一年之后,如果你没有发现一年前的自己像个傻子一样,这是个很大的风险”。就是说我们做投资就应该是,一年后我们总结一年前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傻事。记得我在第二次投资者交流会上说了一句话,投资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就是说每一年做下来,你都会发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不是说需要更新自己才可以更好,而是在原有的体系下都可以做的更好,为什么?事实上投资是一种选择,选择就是有概率的。我们只能选择把我们的遗憾控制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里,但不可能彻底的回避遗憾。我们往往就是通过一些选择和判断,让遗憾变得更小一点或者接受起来更容易。每一年过后回头看,看到了遗憾的地方又去升华,这个过程就好像让我们每一年都能看到之前一年的自己像一个傻子。

为什么要讲这个?有一些人做投资,总会想发明一套体系,把自己的投资变成一种体系,然后固定下来,甚至希望把它写到电脑里,写个程序,然后让人工智能替代我们思考,然后让这个东西持续稳定的去赚钱。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人工智能也好,或者我们认为可以稳定赚钱的逻辑,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真正未来伟大的投资Idea,并不是你可以通过总结历史得到的,伟大Idea都是基于新时代产生的。如果我们总结历史你永远得不到像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谷歌这样伟大的东西,因为伟大的公司或者他的商业模式在上一个时代里面没有,人工智能也不可能预测出来。他这种商业模式别人都没有提出过,事实上这些公司从产生到现在,像亚马逊、特斯拉、阿里巴巴,包括马云先生创业这一路上,就没有停止过的对他的质疑,就在此时此刻对特斯拉是不是能活下去,大家的争议也非常大。

真正优秀的企业,这一路上都没有停止过对他们的质疑,人工智能是不是就能够比人们看得更准,不用质疑就能投到这些企业上? 我觉得投资千万不能陷入到一种情绪,就是说我特别希望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得出一套东西,未来我就靠这个活着了。未来我就给自己定义成炒大盘蓝筹股可以吧?经过2017年很多人总结了,自己就擅长炒大盘蓝筹股,以后就靠这个吃饭了。你看四川长虹怎么样?90年代最牛的企业就是四川长虹,四川长虹的市值大于任何一个银行的,那时候四川长虹一枝独秀啊,有错吗?没有。家家户户挣的钱都要去买电视,90年代就是这样的,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以这个东西为投资判断的话,事实上你会发现到现在为止,长虹是一个市值非常小的公司。我觉得这始终在提醒我们过去的经验,很可能会成为你未来投资的一个陷阱,你必须得有能力去重构,不断的去打破、不断的去学习。

然后,我也想说对于投资公司来说真正的风险是什么?大家总是愿意问我们,今年是不是适合你们做投资的年份?我觉得这种东西不算什么风险。首先,今年适不适合我们这事本身我就预测不了。事实上对于投资公司,或者大家自己炒股票,真正的风险是你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你总觉得我现在炒的这些东西够了,我就拿这几个,在这几个里面做差价。那你在四川长虹里面做差价,现在能做成什么样?我就不相信,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在四川长虹上做差价能赚什么钱。一定要有一种准备,始终愿意打破自己,愿意承认自己会犯错,承认过去的自己不够优秀,并同时对未来的世界充满好奇。比如人家说滴滴打车,现在手机上能打车,你说手机打车全是骗子;阿里巴巴说刷支付宝就能付款了,你想这多不安全啊,对吧?刷一下手机就能付款,那手机丢了怎么办?开始都是这样的。可现在连偷手机的都没了。

如果我们在投资上总是这样思考问题,总是否定前进的趋势,实际上就做不到出色的投资,我们在投资上还是要敢于去提出一些独立、独特的想法,去拥抱下一个时代,甚至我们可以尝试走在时代前边一些,提出“是不是未来生活这样可能会更好呢?”并去发现有没有人已经在做,然后发现有人他做的比我们想象还要好,他想的比我们还大胆、还优秀,我们就可以投给他。所以我觉得投资真正的风险是不愿意去尝试新东西。

综上呢,解释了我们投资投什么这个问题。这是我在2017年悟到的一个真相。然后接下来一个话题我想讲一讲当我们明白了要投什么以后,具备哪些能力才能进行投资这份工作?投资作为职业,它的核心竞争力和其他行业有什么不同?有的人说投资要长跑,投资要做好长跑的准备,比如上海泊通说我们干五年,五年后挣够钱了我们就退休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大家就不要投我们了,这个东西不值得投资。事实上很多互联网企业现在有这样的苗头,很多互联网企业里面年轻人就是说我要四十岁退休,四十岁的我要带着全家都到欧洲哪个小镇上定居,对吧?我们要去生几个孩子,过和互联网无关的生活。互联网就是我嘴里面讲的是颠覆,心里面想的是未来股票套现后去过真正美好的日子。我们上海泊通在此跟大家说,我们确实没有想过时间上限的事,我觉得这个工作就是我的兴趣,我没有说要颠覆行业,但是投资工作确实是我的兴趣,不仅仅是我的工作,他和理想有关,我想我要走得很远像巴菲特一样,能够干到九十岁、一百岁。

然后我希望我们还有一种能力,向巴菲特学习,当他三十岁买房子的时候和现在身家六百亿美金的时候过一样的生活,特别可爱,他每天早上开着车去买汉堡吃,他会在出门之前看一眼报纸,如果前一天市场跌了就买1.99的吃,如果市场要是涨了,他就会买个2.38的汉堡吃。这种生活非常的恒常,我觉得我们也要有这样的能力,有没有钱过得生活都一样,这样轻松一点对不对?万一以后没钱了呢,万一没钱了我依然过现在的生活,不挺好么,我觉得要保持这样一个心态。

但是很多人认为投资行业里最核心的能力是长跑,我觉得不对。我觉得这是适合任何一个行业的客观规律,比如我们去造汽车,一个汽车厂干了十年和另一家干了一百年,你觉得干了十年的再好,能比得上人家做一百年的吗?如果能的话,中国的汽车厂也都干二十年了吧,哪个干成奔驰宝马了?差距还是非常非常大的,就是被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很难打破,时间沉淀下来的不仅是产品力,还有服务能力和对于行业深刻的理解,所以我觉得长跑能力不是投资行业所专有的,长跑应该是任何一个行业里面都有的,对不对?

还有人说投资比的是学习能力,去年有一篇很火的文章,题目叫做《投资最终比的是学习能力》。我觉得这个也不对,为什么?事实上学习能力也是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有的,什么概念?比如修车,二十年前你可能说全中国有一款车,就你会修别人都不会,所以你一个月可以挣五十万,这是可能的。但你有没有想过,你会修的那款车今天可能都不存在了,就靠修一款车能不能生活一辈子?不可能的。就是说任何一个行业,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服务业,都要去学习去进步,任何一个行业都在不断提升自己。为了能够长跑,就是要不断的去学习,我个人觉得这也不是投资行业特有的东西。

那投资行业真正特有的东西是什么呢?投资和别的行业相比,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从钱再变成钱的过程特别短。其他行业拿着钱,可能先买个地块、建个厂子、整个生产线,然后还得联系供应商、跑经销商,才能运转起来,做投资不用啊,做投资我今天买这五个股票,明天卖了就钱生钱了,这个过程太短了,对吧?这里面构建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难的。比如我们机构和散户有什么区别?散户做不了汽车厂,对不对?但他可以去买上海汽车股票对不对?散户说投资这事我也能干,不就股票一买一卖吗?好,那你告诉我买什么股票就得了。确实钱变成钱的过程非常短,所以构建核心竞争力并没有那么容易,那对于我来说什么能力才真正重要呢?是独立思考能力,这非常主观。

我相信很多基金经理不认同,甚至很多人认为交流能力更重要。但是对我来说从研究到投资,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安定下来,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以市场的变化,或者别人的想法为判断依据,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不会去想市场短期会不会涨、会不会跌,这个公司现在这个价格我们该买则必须买。比如现在市场在三千点的位置要不要买股票?很多人认为不能买,为什么呢?因为特朗普,不能买股票,万一特朗普明天又讲什么话呢。或者因为别人都空仓了,那我也不能买,别人都不买我也不买。所以说绝大部分人,在判断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在看别人,或者说看外在的参考,什么宏观啊、政治啊,看一些这样的东西,这些和我们投资的个股未来的好坏能有多大关系呢?事实上做投资还是要相信自己的研究结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在这里面我觉得需要你有能力安静下来听自己的内心,这事实上并不容易。

我曾经在一个寺院里也听了一段时间佛学班的课,有一个活动就是让大家参禅,就是安静下来什么也不想,就是打坐。因为我们都是新手,老师说二十分钟就在这盘腿坐着,一个很安静的环境,很有代入感。关键是他要求你的是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就这二十分钟你脑袋里什么都不能想。这根本达不到,老师说大家为了不产生很乱的念头,可以背一个东西,比如说你就念“我什么也不想,我什么也不想”念二十分钟。实际上依然不可能坚持二十分钟不冒出各种念头,对于我来说五分钟都很难。哪怕你心里在念我什么也不想,这个时候脑海中可能突然就跳出来家里小孩的影子,小孩现在在哪儿玩啊?突然就跳出来了,你根本就控制不住,这个是大家控制不住的,就是说控制住自己的内心是非常难的。但这是可以练的,就是说让自己习惯于达到一种状态,我只听我自己的内心,不去想别人在干什么、国家又发生了什么事、特朗普又说了什么,这通过一定的训练确实是可以达到的。

为什么要讲这个?实际上很多人做投资都是因为过多关注到了外界而失去了判断力。比如在5000点的时候,实际上没有人认为5000点风险小,我觉得就算作为散户也不会认为5000点的时候风险小。那为什么大家5000点的时候都没有走呢?没有走的原因是因为大家觉得别人没走,别人都在炒啊。你看他还在挣钱我为什么要走,我走我赔了啊。我问过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人认为5000点风险很小,但是大家总是觉得,真的有风险了我第一个跑,那凭什么呢?后来发现没有人跑得了。我觉得这个过程给我很多启发,真正的风险往往不是我们没能力看到,而是因为我们过多的关注了别人的观点和行为,错失了回避风险的可能性,是不是这样?

看个股往往也是这样的,辛辛苦苦研究出一个公司很好,后来为什么没有买?别人的质疑很大,我们研究出的那个结论别人有质疑。别人质疑非常大的原因可能是他没买,对吧?所以他会提出质疑,而且是在没有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其实这并不可怕,有质疑是好事,只要经过研究之后,你能去回击这些质疑就好了,那为什么因为别人的质疑你就不买了呢?事实上你担心的是你买完之后他不买,你真正担心的是这个。同样的道理,很多股票你研究完,一下字就买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跟大家讨论大家都说好,“太好了”,“这研究太有价值了”,然后你就去买了,然后就发现不涨了,为什么?跟你说好的人他们早就买了,比如去年研究贵州茅台这个公司,说你研究的太好了太有价值了,实际上他早就买了,当你买完之后你会发现根本就不涨,因为别人都有。

我觉得投资有的时候在这个领域里面,就是不要太在意别人想法,怎么说呢,很多天才好像确实是有这样的能力。比如乔布斯,乔布斯这个人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就是个魔鬼,今天我们用苹果手机都觉得很好,没有人认为苹果手机不好对不对?但你要知道乔布斯的逻辑是这样的,反正我不懂技术,我只懂设计,我设计出来的东西你必须达到这个样子,你要不给我做成这个样子就说明你不行,不是IT技术不行。你要做不成这个样子我就换人。这种逻辑下才有创造力,整个企业达到了非常好的创造力。但是乔布斯对下面的人,就是你不要跟我解释,如果你做不好,我就能找到更好的人,这就是乔布斯的理由。

我觉得这个有点像我们的老大,就是说如果你觉得我给你的目标不合理你就走,找能当市长、当省长的人我找得到,是不是?有能力的人往往有这个特点。我觉得投资也是一样的,要有一个特质,当别人反对我们提出的观点或者一个好公司,我应该高兴而不是不开心。反而如果我说的东西大家都赞同,那就危险了。2016年有人让我推荐股票,我说中国平安,第一目标一万亿、第二目标两万亿,长期看会到十万亿,根本看不到天花板。那时候工商银行不到两万亿,所以大家听平安能到十万亿就走了。去年平安涨的好的时候,又过来问我,你当时看平安两万亿是怎么算的来着,你再给我算一下,都回来找我来了。

你会发现别人反对你不是坏事,别人反对恰恰说明你可能成功一半了。我们2015年4月份4500点的时候仓位已经开始往下降了,那个时候很多投资人不理解,问我们为什么仓位低?为什么我们新基金上来不满仓,别人家都满仓。我说不用说了,反正现在走不了,因为当时我们的基金都是要持有一年以上的,如果一年以后我们做的不好你可以骂我。事实上当时我们的仓位很低,我却很自信,我知道一年后我们会赢,大概率是这样。这是投资需要的能力,就是安静思考,对自己的结论高度自信,这可能是投资上真正和别的行业不太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20多人的公司可以管理5000多亿美元资产,五千多亿美元的资产什么概念?中国的外汇储备就那么大,20个人就管了,中国的央行、外汇管理局多少人,再加上中国银行这些公司多少人,几十万人,他们公司20个人管。投资上打破常规的东西非常的多,等一会我讲PPT的时候讲,比如我满仓买入一个公司是不是就一定比别人80%的仓位持有20个公司风险大?并不一定。

我总结一下开场讲的东西吧,投资是在做什么?我觉得投资就是在去充分的认识自己,认识我们自己要投什么,然后再认识到自己没别人干得好。首先,我们选择要做的这个事业,我觉得这个事很有意义,同时我认为我不行,别人干的比我好,我选择干的更好的那个人去干这件事。这个就是我们PPT未来要讲的核心内容,然后我们现在先休息一会,下面讲PPT。

想要进一步了解相关投资机会,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咨询:

1、拨打咨询热线400-080-5828(推荐)

格上财富: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