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雪龍”南極首秀的高光時刻

image.png

“雙雪龍”攜手抵近至距離中山站10公里處,考察隊開始在冰面進行大型機械和物資轉運作業。圖為每輛重達24噸的重型雪地車被調運至冰面,之後向岸上轉運。新華社發

完成科考任務後調整航線直接回國,靠岸14天前就每天兩次測量記錄體溫,聽隨船醫生深入詳解疫情防控知識,入境先進行排查和核酸檢測,停泊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沒有鮮花氣球和迎接的家人,科考總結和彙報以視頻形式遠程進行……這些都是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從遙遠的冰雪大陸歸來時第一次遇到的新情況,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的背景下,他們帶著豐碩的南極科考成果萬里歸來。

在過去的一段日子裡,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和“雪龍2”號雖然奮鬥在遙遠的冰雪世界,但是他們時刻牽掛著國內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他們通過多種方式為國內各界抗疫加油、祝福;另一方面,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科考工作中,圓滿完成了各項科考任務,成就了“雙雪龍”南極科考首秀的多個高光時刻。

施展破冰絕技 空前抵近陸緣

從2019年10月15日起錨,開啟南極科考首航大幕,“雪龍2”號如何與“雪龍”號聯手進行破冰實戰、完成向科考站運送貨物,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大焦點。此前,“雪龍2”號作為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其優異的破冰性能為人們所熟知和稱道:船艏、船艉雙向破冰,能夠在1.5米厚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可實現極區原地360°自由轉動,突破極區20米當年冰冰脊…… 然而這終究是設計要達到的性能指標,在極地嚴苛的環境中,這些性能指標能否從理想轉化為現實呢?大家拭目以待!

終於,屬於“雪龍2”號的破冰高光時刻到了。11月19日約16時,南緯66度5分,東經75度23分,距離中國南極中山站約200海里處,大塊密集的浮冰出現在“雙雪龍”面前。“雪龍2”號作為開路“先鋒”行駛在前,“雪龍”號緊隨其後,沿著新開出的水道順利前行。為確保安全,兩船之間必須保持一定距離,然而正是這距離給後面的“雪龍”號帶來了麻煩,前面剛剛開出的水道迅速被堆積的亂冰塊凍住,“雪龍”號自己的破冰能力有限,無法前進只得等待接應。“雪龍2”號聞聲立刻調轉船頭,輕輕鬆鬆地把浮冰打散,再次把水道拓得更寬,引導“雪龍”號繼續向岸邊靠近。經過約4天破冰奮進,“雪龍2”號和“雪龍”號船隊到達南緯69度21.6分,東經76度21.6分,距離中山站只有10公里,該處已經是冰層非常堅厚的陸緣固定冰區,大大縮短了直升機吊運物資的距離,極大降低了海冰卸貨的風險。

科考隊抓住時機,將一批物資成功轉運至陸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物資中包括3輛每輛重達24噸的重型雪地車,它們曾數次被運至南極,但是由於破冰能力有限,“雪龍”號的卸貨位置距離岸邊太遠,無法轉運陸上,只得將其帶回。這次成功運抵,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回顧這段卸貨經歷,本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夏立民表示,抵近到這麼理想的位置卸貨,沒有“雪龍2”號優異的破冰性能,這是難以想象的。他介紹說,中國科考隊之前卸貨位置距岸邊遠得多,比如,上次科考時的卸貨位置距離中山站44公里處。

“雪龍2”號的南極首航寓試驗於實戰之中,同時也安排了專門的破冰試驗科目。11月26日,“雪龍2”號開展艏向破冰、艉向破冰、冰中迴轉等多項實驗。對試驗結果,夏立民介紹說,經過實際驗證和專家團隊對海冰物理性能的分析、驗證、換算,最後認為“雪龍2”號的破冰能力能夠在1.5米冰厚的情況下,破冰航速達到2.6節(在全功率破冰、冰厚1.57米、冰強500KPa的條件下航速可達到2.6節),完全滿足設計要求。

初露科考鋒芒盡顯設計優勢

超強的破冰能力是更好進入南極陸緣冰區和南極大陸、建設科考設施、開展科考的重要條件之一,“雪龍2”號攜手“雪龍”號無疑開創了中國南極科考新局面。一方面,成功實施大規模機械和物資轉運,使得科考站物資補給更為充裕,特別是科考裝備得到進一步補充;另一方面,科考隊可以更好開展各項科考工作並實現多項新突破,其中包括首次實現激光雷達協同觀測、首次對艾默裡冰架區域自主航空調查、在長城站所在菲爾德斯半島進行多要素航空遙感觀測、在泰山站開展空間環境和天文自動觀測等。

“雪龍”號繼續表現出良好科考性能,科考隊以其為依託開展阿蒙森海—羅斯海調查。在為期1個多月的考察期間,科考隊共完成9條斷面58個站位的全深度、多學科綜合調查以及3個區塊的地球物理調查;布放深水潛標1套,開展了35小時水下機器人試驗,完成了3540平方公里水深資料空白區的全覆蓋海底地形勘測;獲取了總長68公里,17個百米深度剖面的海洋環境數據;首次進入阿蒙森海冰間湖區,完成12個站位的綜合調查,發現了阿蒙森海冰間湖為側紋南極魚產卵場和育幼場。

“雪龍2”號的科考能力初露鋒芒,科考隊以其為依託,首次實施了宇航員海綜合調查。在為期1個多月考察期間,科考隊行程5000海里,完成9個斷面83個綜合站位的調查作業;回收潛標2套、布放4套。科考隊首次獲取南大洋11個站位的中層魚標本286尾,採集了中國南極科考史上“最長柱狀沉積物”,長達18.36米,對揭示南大洋與氣候變化、南極海冰與生態系統、南極底層水形成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對“雪龍2”號在宇航員海調查期間的表現,夏立民認為,充分展現出其作為專業極地科考船的優異性能,特別是船體中間的月池設計。與“雪龍”號是由破冰船改裝而成科考船不同,“雪龍2”號是瞄準極地科考需求,進行高水平專業化設計的,專門為科考作業設置了月池,可從船中部通向海里,方便設備布放、回收和取樣。可以有效避免浮冰區作業面臨的海冰干擾問題。作為現代化綜合性極地科考平臺,“雪龍2”號的表現可謂卓越。其在宇航員海的奔忙和取得的業績成就了中國南極科考的一個個高光時刻。

修復文化遺產彰顯大國責任

南極事業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南極科考是人類認識與和平利用南極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之一。在本次科考期間,中國科考隊員一如既往地奉行開放精神,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活動,執行與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0餘個國家的國際合作項目。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在羅斯海阿代爾角執行南極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合作項目。

阿代爾角是南極羅斯海入口最北端的半島,地理環境獨特,是世界上最大的阿德利企鵝的聚集地,有超過100萬隻企鵝在該地繁衍棲息。海岸邊分佈著著名的歷史建築:3座小木屋。其中兩座被稱作“博克格雷溫克小屋”,由住宿屋和倉庫屋組成,由挪威探險家率領英國探險隊於1899年建造,是人類在南極大陸上修建的最古老的建築,目前保存比較完整。另一座被稱為“北方團體”小屋,由英國探險家維克多·坎貝爾率領探險隊於1911年建造,破損比較嚴重。

3座小木屋記錄了人類探索南極一段英勇的歷程,成為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對其加強保護是一項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合作項目。中國積極參與其中,兩年前執行第34次南極科考任務時,中國科考隊員協助新西蘭有關方面在阿代爾角建立了旨在保護博克格雷溫克小屋的臨時營地。

本次科考期間,“雪龍”號在停靠澳大利亞霍巴特港時,將阿代爾角項目物資先行運送上船。隨後,“雪龍”號在執行恩克斯堡島新站考察任務期間,派出直升機將4名新西蘭考察隊隊員和部分物資從新西蘭斯科特站接運上船,共同前往阿代爾角執行國際合作項目。

2月12日上午,中國考察隊員乘坐直升機從“雪龍”號起飛,抵達阿代爾角作業地點開展前期準備。隨後,考察隊開始通過直升機進行物資吊運。經過12個小時連續奮戰,中國考察隊協助新西蘭考察隊隊員成功完成了全部任務,包括物資卸運、場地平整、住艙固定等,協助保護、修復歷史文化遺址等。中國考察隊員的鼎力支持贏得了新西蘭同行的稱讚和尊敬,此次極具歷史文化內涵和充分展現國際合作精神的作業成就了本次南極科考的又一個高光時刻。(記者 張保淑)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5月04日 第 09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