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心繫疾病丨心悸辨證論治。


中醫內科心繫疾病丨心悸辨證論治。

中醫內科學——心悸

細目一:概述

一、心悸的概念及源流

1.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病情較輕者為驚悸,病情較重者為怔忡。

2.心悸的源流

《內經》已認識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氣外洩,心脈不通,突受驚恐,復感外邪等。

心悸的病名,首見於《金匱要略》和《傷寒論》,稱之為“心動悸”、“心下悸”、“心中悸”及“驚悸”等,並認為其主要病因有驚擾、水飲,虛勞及汗後受邪等,並提出了基本治則及炙甘草湯等治療心悸的常用方劑。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責之虛與痰的理論。

明代《醫學正傳》對驚悸、怔忡的區別與聯繫有詳盡的描述。

《景嶽全書》認為怔忡由陰虛勞損所致。

清代《醫林改錯》重視瘀血內阻導致心悸怔忡,記載了用血府逐瘀湯每多獲效。

二、心悸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過早搏動、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綜合徵、預激綜合徵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經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臨床表現的,均可參照本病證辨證論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心悸的常見病因

內因:體質素虛,飲食勞倦,七情所傷,藥食不當。

外因:感受外邪。

二、心悸的主要病機及虛實的不同特點

心悸的發病,或由驚恐惱怒,動搖心神,致心主不安而為驚悸;或因久病體虛,勞累過度,耗傷氣血,心神失養,若虛極邪盛,無驚自悸,驚動不已,則謂之怔忡。

心悸的病位在心,與肝、脾、腎、肺四髒密切相關。病理變化主要有虛實兩方面,虛者為氣、血、陰、陽虧損,使心失滋養,而致心悸;實者多由痰火擾心,水飲上凌或心血瘀阻,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虛實之間可以相互夾雜或轉化,實證日久,病邪傷正,可分別兼見氣、血、陰、陽之虧損,而虛證也可因虛致實,兼見實證表現。

三、虛、痰、瘀與心悸的關係

本病為本虛標實證,其本為心氣不足,心陽虛衰,陰血虧虛。其標有氣滯、血瘀、痰濁、水飲等。陰虛者常兼火盛或痰熱;陽虛易夾水飲、痰溼;氣血不足者,易見氣血瘀滯、痰濁。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鑑別

一、心悸的診斷要點

1.自覺心搏異常,或快速,或緩慢,或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性或持續不解,神情緊張,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悶不舒,易激動,心煩寐差,顫抖乏力,頭暈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汗出肢冷,或見暈厥。

3.可見數、促、結、代、緩、沉、遲等脈象。

4.常由情志刺激,驚恐、緊張、勞倦、飲酒、飽食等因素而誘發。

二、驚悸與怔忡的鑑別

驚悸發病,多與情緒因素有關,可由驟遇驚恐,憂思惱怒,悲哀過極或過度緊張而誘發,多為陣發性,病來雖速,病情較輕,實證居多,病勢輕淺,可自行緩解,不發時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臟受損所致,無精神等因素亦可發生,常持續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動後加重,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病來雖漸,病情較重,不發時亦可兼見臟腑虛損症狀。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三、心悸與奔豚的鑑別

奔豚發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本病與心悸的鑑別要點為:心悸為心中劇烈跳動,發自於心;奔豚乃上下衝逆,發自少腹。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心悸的辨證要點

心悸的辨證應辨虛實,虛者係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實者多指痰飲、瘀血、火邪之類。

二、心悸的治療原則

心悸的治療應分虛實,虛證分別治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祛痰、化飲、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虛實錯雜為多見,且虛實的主次、緩急各有不同,故治當相應兼顧。

同時,由於心悸以心神不寧為其病理特點,故應酌情配入鎮心安神之法。


三、心虛膽怯、心血不足、心陽不振、水飲凌心、陰虛火旺、瘀阻心脈等證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藥

1.心虛膽怯證

主症: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不寐多夢而易驚醒,惡聞聲響,食少納呆,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

治法: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減。

常用藥:硃砂、龍齒、琥珀、酸棗仁、遠志、茯神、人參、茯苓、山藥、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證

主症: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納呆食少,舌淡紅,脈細弱。

治法: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熟地黃、當歸、龍眼肉、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

3.心陽不振證

主症: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

常用藥:桂枝、附片、人參、黃芪、麥冬、枸杞、炙甘草、龍骨、牡蠣。

4.水飲凌心證

主症:心悸眩暈,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噁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術甘湯加減。

常用藥:澤瀉、豬苓、車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參、白朮、黃芪、遠志、茯神、酸棗仁。

5.陰虛火旺證

主症: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乾,盜汗,思慮勞心則症狀加重,伴耳鳴腰痠,頭暈目眩,急躁易怒,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象細數。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合硃砂安神丸加減。

常用藥:生地、玄參、麥冬、天冬、當歸、丹參、人參、炙甘草、黃連、硃砂、茯苓、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脈證

主症: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痛如針刺,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代表方: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常用藥: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當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

四、常見證候治療加減變化

心虛膽怯證,若心氣虛損明顯,重用人參,加黃芪以加強益氣之功;兼見心陽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溫通心陽;兼心血不足,加阿膠、首烏、龍眼肉以滋養心血;兼心氣鬱結,加柴胡、鬱金、合歡皮、綠萼梅以疏肝解鬱;氣虛夾溼,加澤瀉,重用白朮、茯苓;氣虛夾瘀,加丹參、川芎、紅花、鬱金。

心血不足證,若五心煩熱,血汗盜汗,胸悶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結代,為氣陰兩虛,治以益氣養血,滋陰安神,用炙甘草湯加減;陽虛甚而汗出肢冷,加附子、黃芪、煅龍骨、煅牡蠣;陰虛甚,重用麥冬、地黃、阿膠,加沙參、玉竹、石斛;失眠多夢,加合歡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蓮子心等養心安神;若熱病後期損及心陰而心悸者,以生脈散加減,有益氣養陰補心之功。

陰虛火旺證,若腎陰虧虛,虛火妄動,遺精腰痠者,加龜板、熟地、知母、黃柏,或加服知柏地黃丸;若陰虛而火熱不明顯者,可單用天王補心丹;若陰虛兼有瘀熱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紅花、鬱金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心陽不振證,若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參、黃芪、附子、肉桂溫陽散寒;大汗出者重用人參、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山萸肉益氣斂汗,或用獨參湯煎服;兼見水飲內停者,加葶藶子、五加皮、車前子、澤瀉等利水化飲;夾瘀血者,加丹參、赤芍、川芎、桃紅、紅花;兼見陰傷者,加麥冬、甘枸杞、玉竹、五味子。

水飲凌心證,若兼見肺氣不宣,肺有水溼,咳喘、胸悶,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藶子、五加皮、防己以瀉肺利水;兼見瘀血者,加當歸、川芎、劉寄奴、澤蘭葉、益母草;若見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腫、尿少、陣發性夜間咳喘或端坐呼吸者,當重用溫陽利水之品,如真武湯。

瘀阻心脈證,若氣滯血瘀,加用柴胡、枳殼;因虛致瘀者去理氣之品,氣虛加黃芪、黨參、黃精;血虛加何首烏、枸杞子、熟地;陰虛加麥冬、玉竹、女貞子;陽虛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絡脈痺阻,胸部窒悶,加沉香、檀香、降香;夾痰濁,胸滿悶痛,苔濁膩,加瓜蔞、薤白、半夏、廣陳皮;胸痛甚,加乳香、沒藥、五靈脂、蒲黃、三七粉等。

細目五:預防、預後。

一、心悸的預防

心悸患者應經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樂觀,情緒穩定,避免驚恐及憂思惱怒等不良刺激。飲食有節,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過飽、過飢、戒菸酒、濃茶,宜低脂,低鹽飲食。心氣陽虛者思過食生冷;心氣陰虛者忌辛辣炙煿;痰濁、瘀血者忌過食肥甘;水飲凌心者宜少食鹽。保持生活規律,注意寒暑變化,避免外邪侵襲而誘發或加重心悸。注意勞逸結合。積極治療原發病,如胸痺、痰飲、肺脹、喘病、痺病等,對預防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二、重症心悸(心律失常)的預後

重症心悸脈象過數、過遲、頻繁結代或乍疏乍數者,治療頗為棘手,兼因失治、誤治,預後較差,甚至出現喘促、水腫、胸痺心痛、厥證、脫證等變證、壞證,若不及時搶救治療,預後極差,甚至猝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