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才不会“消化不良”

只有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才不会“消化不良”

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新火》

作者:路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3月

只有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才不会“消化不良”


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造成闭关锁国?自主创新真的如许多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与技术引进格格不入?按照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自主创新就等于隔绝于世界科学和技术创新大潮,在成本考量上更是严重不经济,不如大胆开展与国外的技术合作。

闭关锁国在任何维度上进行考虑,都是不必要的。但自主创新并不等于闭关锁国,事实上,像中国这样的经济体量的国家,只有自主创新,才可能形成消化国际一流、准一流科学和技术的能力,才可能让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的效率最大化。打个比方说,某个非洲、拉美甚至欧洲小国,即便能够完整获得中国转让的高铁开发模块、技术方案,也必定只能落个“消化不良”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领先的国家,包括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无论具体某方面的技术,出自其国家性的技术开发平台,还是纯粹意义上的民企(大型跨国企业)掌控的实验室体系,对外转让技术显然都会慎之又慎——这倒不是说发达国家会动辄进行技术封锁,而是技术创新的成本越来越高、涉及的学科领域越来越多,即便可以实现商业化的技术转让,也必定要收取相当高昂的转让成本。

事实上,正因为发达国家的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高昂,且创新融资还需要向投资人支付很高的风险收益,所以如果中国不在关键的装备制造领域掌握必要的技术,不能具备自主生产能力,即便作为消费者获许购买某些方面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购买费用中也会包含相当比例的利润溢价。


只有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才不会“消化不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所著的《新火》一书。这本书通过具体确凿的行业案例,指出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获取、引进、利用和吸收外国技术知识的必要性,但吸收过程中也会出现吸收能力的局限——这里提到的局限,正是自主研发才能获得相关知识水平。与之相反,如果迷信全盘引进、依赖外国技术,不仅会在关键产业的发展上受制于人,导致国内相关产业的起步布局完全受控于国际技术巨头的利润预期,而且也必然降低对国外技术知识、方案的吸收能力。

换句话说,全盘引进、依赖外国技术的结果,必然将是引进技术最终变得更加不经济,甚至不如放弃生产,而改由全盘进口外国装备和产品,开启一种不符合近代以来国家发展潮流、工业化发展规律的逆工业化——这样的发展路线,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已经在非洲和拉美的少数国家已经出现过了……

《新火》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中国核电、液晶面板工业、机床开发实控系统、高速铁路四个不同的工业部门如何走出全盘引进、依赖外国技术的迷思,困难重重的走上自主创新而取得卓越成就的过程的解读。书作者通过缜密而科学的分析指出,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竞争发展的条件下,只有建立起具备了必要技术能力的产品开发平台,才能产生技术创新的动力传导机制,才能让后发国家学习到具体行业重要的隐性知识、领悟到行业规律,积累各种技术知识,并最终产生对外部知识的学习能力。

上段所引述的论点,其实并不难以理解。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就可以视为一个长时段的技术引进过程,正是因为当时的主政者以及兴办洋务的官员、实业家,并没有领会到建设中国自有的产品开发平台、技术创新机制的重要性,所以尽管花费了相当高昂的成本,不断引进外国新技术,某些年头里甚至能够引进比日本、俄国更为先进的欧美技术,让清朝军队装备比日俄更为完备的近代武器,但无论是当时的中国洋务企业还是清军,最终都不能与洋对手展开竞争。

《新火》书中还指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本国的产品开发平台的运作水平,这也会带动本国相关产业的系统集成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对这一点的认识,最终要成为一国政府坚定不移的认知,其实也需要一个相当艰难的激辩过程。


只有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才不会“消化不良”


笔者推荐读者阅读《新火》书中有关中国液晶面板工业逆势崛起的章节。书作者反思指出,在中国竞争性开启了基于自主能力的扩张,而全球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企业以赶超的机会时,我国有关部门却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这个机会的获得和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长期以来的工业行政管理的思路和机制,已经很难跟上科技产业发展的节奏。工业行政管理的思路,往往更多的是将资源投向政府直接主导的项目、产业领域,却更少能够有效依靠竞争性企业的积极行动。而有关部门曾长期推行的力图提高有关产业中的集中度(推动龙头企业兼并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做法,事实上被证明反而降低了效率。

书作者进一步指出,有关方面的工业行政管理还严重缺乏有关工业的知识,而是简单化因循依托全球技术开发体系、面向全球技术市场、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资本等政策观念和思想。这种情况下,有关方面的执行者不仅在观念上抵触对本国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支持,而且也确实拿不出有效方法,很难做到像欧美某些国家那样通过一连串的立法(产业振兴方案)、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金融支持、提供专门的知识产权政策、设计有利于本国自主创新的贸易工具等手段来提供切实支持。

当然,正如《新火》书中有关中国高铁的激进创新的章节所叙述的那样,在近年来,国家决策层更为清楚的确定了通过自主创新来把握产业发展、创新跃进的思路,注重了大系统的创新,注重培育本国的创新支柱企业来承担系统集成者的作用,所以在相对的更短时间内让中国高铁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创新发展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