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间看报时的转变

时间,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度量之一。只有在时间里,生命才有重量,只有在时间里,生活才有秩序。在现代文明社会,我们通过钟表、手机就能准确的获取时间。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统一时间的呢?从古到今,成都人传递时间的方式又有哪些变化呢?

一、从晨钟暮鼓到午炮报时

曾经位于天府广场旁电信大楼的钟楼,虽然已经被拆除,但这陪伴了成都人30多年的悦耳钟声还时常在耳畔响起。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有钟鼓楼,它们的作用还得从一千多年前说起。公元485年,齐武帝为了解决皇宫内人们因为时间不统一而耽误工作这个问题,从寺庙的钟声得来灵感,开创了“晨钟暮鼓”的报时新制度。

除了晨钟暮鼓,在古代还有另外一种专门在夜间报时的方法,“咚!咚!咚!——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个,就叫做打更。在旧时的成都,大家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这样的报时方式延续了上千年,直到民国时期,人们找到了比钟鼓声更大的装备——午炮报时。

下面这份档案是1924年成都市政公所颁布给省会警察厅的一条关于在皇城鸣炮以便统一标准时间的训令。上面记载着“每日正午十二钟在皇城上点启午炮”。


兰台纪事|岁月流转间看报时的转变

1924年成都市政公所致省会警察厅关于 在皇城鸣炮以便统一标准时间的训令(成都市档案馆藏)


成都皇城,又称“蜀王府”,始建于明代初期,位于现在的四川科技馆、天府广场一带。当时,炮台就架在皇城的楼上,每当午炮发出的轰鸣声响彻大街小巷时,人们就知道:现在是中午12点了。

二、从时钟日晷到电台播报

时间来到1929年。下面这份训令说的是,为方便市民的工作休息,政府特别购买了时钟和日晷,然后通过望橹楼的警钟进行报时。


兰台纪事|岁月流转间看报时的转变

1929年成都市公安局送所属各机关单位 关于派警按时敲钟报时一案的紧要训令(成都市档案馆藏)

望橹楼就是华兴街上一座30多米高的木质高楼,站得高望得远,楼顶那口警钟本来是为了检测火灾的,现在也兼具了报时的功能,而且声音比午炮传得还远还响。

档案中还记载,“每小时报点二次,如一钟则敲钟一下约停二十秒后再敲一下;如二钟则敲钟二下亦约停二十秒后再敲二下,以此类推,至敲钟十二下亦稍停二十秒后,再敲十二下”,可见,这样的整点报时方式更加的精准与科学。

到了1938年, 广播技术愈发完善,广播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这份档案是时任成都市长发函给交通部成都广播电台,要求每晚七点电台所报时间要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伦敦天文台进行校对。

三、从中国五时区到与世界同步

格林尼治是英国伦敦的一个区,1884年,正式确定以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中星仪的子午线为零度经线,向东称东经,向西称西经,各为180度。每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在天文台大门旁的砖墙上,镶着一台24小时走字的大钟,它所指示的时间,就是世界各国通用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当时的中国划分了五个时区,上海徐家汇所在的是中原时区,而成都是在陇蜀时区,所以当时市长要求广播电台以伦敦和上海天文台作为参考标准,校对成都标准时间。

成都,是一座极具生活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故事。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方式到敲钟鸣炮,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报时是老成都颇有韵味的一件事。老成都获取时间的方式一直在随着历史的推进而悄悄地演变,这些宝贵的档案也忠实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