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西漢劉邦,新朝王莽,東漢劉秀

(此文為全文第二部分,第一、三部分詳見鏈接:

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一):瞭解歷史,瞭解中國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三):瞭解歷史,瞭解中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自秦朝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以來,我們已經走過了約2240年,而在這兩千多年中,我們又經歷了很多朝代很多事,其中有很多都是我們華夏民族五千年文化留下的精粹,下面內容簡要介紹一些發生在秦朝、漢朝還有三國時期的大事,其中有一些還是我們日常成語的出處,希望我們一起了解:

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西漢劉邦,新朝王莽,東漢劉秀

(8)白登之圍: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今山西大同地區叛亂,並且勾結匈奴企圖攻打今山西太原地區,漢高祖劉邦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在取得前期的一些勝利後,劉邦不顧他人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率軍追到山西大同地區,結果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導致劉邦和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大同)白登山達7天7夜。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匈奴冒頓單于的妻子行賄才得脫險。

要知道的是,此韓王信並非是大家熟知的韓信,我們熟知的韓信是淮陰侯,而韓王信是秦末漢初將領,西漢初年被封為韓王,為了區別二者,於是稱此人為韓王信。

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西漢劉邦,新朝王莽,東漢劉秀

而“白登之圍 ”也讓漢高祖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裡,漢朝採取“和親”的政策籠絡匈奴,進而維護邊境安寧。

(9)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即位三年,為加強中央集權故而採用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bì)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在梁國的堅守和太尉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下,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但叛亂之初,迫於壓力,御史大夫晁錯被腰斬。

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西漢劉邦,新朝王莽,東漢劉秀

七國之亂可以說是諸侯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而七國之亂的平定也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10)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漢武帝劉徹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博士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吸收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而其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

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西漢劉邦,新朝王莽,東漢劉秀

漢武帝 劉徹

無疑,這是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但這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標誌,實行此政策以後,朝廷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思想也成為此後二千年間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儘管這樣做不利於文化的“百家爭鳴”,但在當時卻有益於專制制度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西漢劉邦,新朝王莽,東漢劉秀

孔子

(11)王莽改制:公元8年,也是西漢初始元年,權傾朝野的宰相王莽接受孺子嬰(西漢皇太子劉嬰)的禪讓後稱帝,並且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西漢王朝就此結束。新帝王莽進行了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的全面社會改革,目的是要解決社會危機,維護其統治,但措施嚴重脫離實際且朝令夕改,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民眾苦不堪言進而紛紛起義。公元23年,新朝被推翻,它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西漢劉邦,新朝王莽,東漢劉秀

王莽

(12)綠(lù)林赤眉起義:公元17年,王匡、王鳳組織荊州饑民,發動了武裝起義反抗王莽新朝的暴亂統治,隊伍以綠林山為根據地,歷史上稱為“綠林軍”;公元18年,樊崇在山東聚眾數萬人,發動武裝起義,因為隊伍成員用赤色染眉作為標誌,所以被稱“赤眉軍”。

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西漢劉邦,新朝王莽,東漢劉秀

公元23年,漢室後裔劉玄被綠林軍擁立為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同年王莽新朝滅亡,劉玄入主長安,成為天下之主。可以說,綠林赤眉起義推翻了王莽的反動統治,打擊了地主階級勢力,推動了歷史的前進。但在公元25年,皇族劉秀奪取了起義勝利果實,建立了東漢王朝。

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西漢劉邦,新朝王莽,東漢劉秀

劉秀

還有許許多多發生在秦漢三國期間的大事,由於篇幅等等的原因,我們會在後續的文章中為大家推出,此外還有其他朝代的歷史和大家一起了解,一起學習,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閱讀。歡迎點點關注,點點轉發,點點收藏,點點贊。(此文為全文第二部分,第一、三部分詳見鏈接:

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一):瞭解歷史,瞭解中國中國朝代之秦漢三國大事記(三):瞭解歷史,瞭解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