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表达方式


英汉语言表达方式

本人理工科,非英语专业,从事互联网研发和解决方案相关的工作,对语言学习和实践(包括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长期的信息输入和加工后,现在尝试把自己对于语言学习的一些经验和观点做一些文字性的输出。

大部分人都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学校和老师客观条件有限,都是奔着应试的方向教学,作为学生在没有太多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只有先入为主,一切为了考试,美其名曰以考促学,慢慢的所有人便只记得考,而忘了学,忘了为什么而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英语是我们学业路上众多科目中的一种,但是我们的投入产出比实在是高。母语水平是外语水平的天花板,英语也罢,其他科目也罢,都只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上学时候,学校照本宣科,单纯的烟囱式授课,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几乎没有涉及,殊不知在语言大树的根源处,汉语和英语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哲学背景。

学习的基本逻辑很简单,input-processing-output,学东西要尽量让任务封闭起来,想好学什么?为什么而学?怎么去学?想好这三个问题,会更有持久性,而不是执着于表象,花钱花时间而没什么产出。成年人时间和精力是稀缺品,一个时间段内要平衡好工作、生活和学习,多线程争抢资源是万万不能发生的事,毕竟用的是人脑不是电脑。


英汉语言表达方式

这个专题分享会有三篇文章,两篇思想文,一篇技术文。第一篇介绍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第二篇介绍英汉语言哲学背景,这两篇是在阅读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之后的部分摘抄和心得体会,第三篇是一鼓作气语法马拉松,是阅读旋元佑《语法俱乐部》之后的整理。



下面进入正文,内容偏抽象,请酌情服用、反复服用:

一. 英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 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严密形式逻辑,以及16至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注重形式论证,表现在英语里即强调形态的外露,拘谨于形式结构。英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
    (hypotaxis),重形式结构协调,让读者和听者分析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词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虽然种类不如古英语那么多,但很实用;用词强调“性”、”数”、“格”、“时”、“体”、“态”等的一致;句子受严谨的主谓结构协调一致(S-V concord) 和“逻辑主语”与”逻辑谓语“协调一致的制约(这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判断结构的逻辑主词和逻辑宾词),多用长难短语,注重形式接应,前呼后应,显性衔接(explicit cohesion), 以形显义、以形统意、以法摄神,以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结构,注重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大量句子虽枝叶横生、盘根错节、环扣镶嵌、句中有句、繁复多变、犹如参天大树,单结构完整、形态外露、主从分明、严谨规范。语法和意义协调一致(grammatical and notional concord),对语境依赖较少(low context)。语法和和逻辑决定句义,要正确理解句义和语意,必须分析词的形式、句子的结构和前后的逻辑关系。“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这个硬性,体现了人的理性。


  • 英语语篇较常受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逻辑思维模式(deductive thought pattern characteristic of Aristotelian logic) 的影响,突出主题句(general topic sentence),注重分析推理,直线型(linearity)、有秩序、有层次地围绕主题展开具体细节(more specific details);信息安排往往采用突显语序(salient order):由近及远,开门见山,一语破的,头短尾长,先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态度、要旨、结果、行为等,在追叙一个与此有关的背景、历史、条件、环境、事实、情况、情节、理由、原因、分析、例证等(general-to-specific sequence),语篇开头注重的是”where the argument/talk is going”,也有受
    培根的归纳法逻辑思维模式(Baconian inductive thought pattern)的影响,采用相反的语序,或按照时间先后、事理顺序的自然语序,或采用倒序、跳跃、片段、意识流等表偶先手法。”西洋语言是法治的”,受理性\语法和逻辑的制约。


英汉语言表达方式

  • 理性有抽象性的特征,因而英语用词倾向于抽象,常常以虚的形式表达实的内容,以抽象的词语表达具体的意义,喜欢用”虚”、”暗”、”曲“、”隐“、”泛“、”玄“等的表达方法,常常借助抽象、笼统、概括的词语表达复杂、微妙、模糊的意义,语义的词化和抽象化程度较高,注重冷静、抽象的逻辑论证。英语常用
    名词化表达法(nominalization/nominal style),用词的意义避免主关语气,有利于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哲理(well serve the purposes of pholisophy)。英语对事物的许多命名是抽象的、概括的,来自拉丁语、希腊语和法语的大量外来词是抽象的、科技的、哲学的、学术的、缺乏形象的。由具体名词派生为抽象名词(如dog 派生为doggy,dogdom,doggedness,dogginess;father派生为fatherhood,fatherliness,fathership)是英语常见的语言现象。英语是拼音语言(spelling language),文字符号不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而是人为规定的信号,信号以理性的规则建立象征符号,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取决于人的主观分析、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因而导致语言的信号化和逻辑化,比较容易上升到逻辑思维。逻辑论证必须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四位形式和各种思维方法,在理性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对思维对象进行间接地、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现抽象性特征。拼音文字本身具有抽象性而没有像汉语那样的直观性,因而有利于抽象思维,能激发人的分析和推理,促使人以理性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


  • 理性有客观性的特征,表现为主客分明
    ,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进行探究,因而英语民族比较注重客体意识和客体思维(objectivity),往往以客观、冷静、求实的表达方式叙述客观事物(calm fact-teller),如常用被动式和非人称表达法,不用人称而用抽象名词或it做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说服性语篇(persuasive writing)倾向于陈述事物的客观情况(impartial search for truth),注重运用事实例证、调查案例、统计数据(rely more heavily on facts and figures)、专家论点,根据观察或实验而非理论的证据(empirical evidence),以客观的态度、令人信服的事实和眼睛的推理来说服读者,让事实和逻辑说话(Let the facts and logics speak for themselves),少用或不用主观性修饰说话,慎用或选用形容词和副词。


英汉语言表达方式

  • 英语民族受亚里士多德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和论证三要素(概念、判断、推理)的影响,也受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维一体论的影响,不像汉人那样受”阴阳“二元论的影响而喜欢词语和结构的整体匀称、成双成对、对偶排比和同义重复,而是比较喜欢词语和结构的主从分明(subordination)、长短交错和替代变换,尤其是三段式(triple style)的表达方式(A-B-and-C pattern,如Tom,Dick and(or)Harry类似汉语的张三李四,阿猫阿狗;first,midst, and last 类似汉语的彻头彻尾;wine,woman, and song类似汉语的吃喝玩乐,gover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三段论的演绎式的思维模式影响了西方人的审美心理。西方的传统建筑,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伊斯兰庙宇和无数的高楼搞他,都想突破对称,直至苍天。西方人似乎觉得三点式、三角式的布局比较稳妥,能在视觉上产生美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三段论的演绎式思维模式常常体现于英语语句和语篇的结构之中。


  • 理性有确定性的特征,因而英语表达方式比较严谨、精确、模糊性较小,其一现象较少,定义、概念明确,用词造句遵守严格的词法和句法,造句成长也服从某种逻辑规则,以便”以理服人”。英语词语有形态变化,表达注重分清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人称、词性等,注重区分主语与谓语、主动与被动、施事与受事、虚拟与真实、及物与不及物等,要求句子成分完整、结构成型,语法缺乏弹性,这些都促使语义精确。英语是刚性的语言,具有科学家和逻辑学家的素质,尤其适合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常用来对概念进行精确定义,进而展开判断和推理。西方人认为,人类要认识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必须对其分门别类,分析解剖,这就需要精确和理性,这也体现于英语之中。

基础逻辑学和哲学了解推荐《简单的逻辑学》和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

二. 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


  • 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释道的悟性。悟性注重直觉领悟,表现在汉语里即显示重意会,轻言传,重心理意念而不重形式结构。汉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词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用词注重功能、意义;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结构的约束,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摆脱形式的束缚,抛弃一切不必要的附属成分,只留下纯粹的思想,直接表达思维过程,体现悟性的象似性(iconicity);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造句富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颇多隐含;讲究语意、问起和预感的通常,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富有领悟空间,对语境依赖较多(hign-context)。流水局很常见,话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流动,完全句与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散句、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并用,句子似句似段,若段若连,可断可连,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言简意赅,”意尽为界“,富有弹性,恰似流水,多取意合法。语境、语感、悟性和约定俗成的语用规则决定句义,要正确理解句义和语意,必须从词语的意义、功能甚至语段、篇章和语境中去分析、领悟、体味。
    ”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这个弹性,体现了中国人的悟性


英汉语言表达方式

  • 汉语语篇较常受儒释道的悟性思维模式的影响,注重话题,注重自然心理流动和自由联想的”意识流“,注重事理先后和时间顺序,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because-therefore structure)、经验式的临摹型(isomorphism)或螺旋式(circular/spiral/indirect)、漫谈式(rambling)的思维模式;注重隐式连贯(implicit coherence),较常只把事情或疑似排列起来,让读者和听者自己去领悟期间的关系(reader-responsible);呈现曲径通幽、欺负多变、断续离合、若即若离的分割;较常受传统的"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有常用"重复"和”对比”的手法,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信息安排常常按照“自然”语序:由远及近,“层层剥笋“,逐层深入,头长尾短,先叙述一些背景、历史、条件、环境、事实、情况、情节、理由、原因、分析、例证等,在点出主要的活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态度、要旨、结果、行为等(specific-to-general sequence),或按照”开篇说明-历史回顾-现状解释-观点态度-今后任务”这类模式,语篇开头注重的是”where the argumeng/talk is coming from”,通常反映了显示时间的先后和事理顺序,犹如对现实生活经历的临摹。
    当然,语篇也有类似英语的逻辑顺序,尤其是当代的,受英语影响的语篇。汉语大多语篇缺乏主题句,类似点评时一轮或体会是言论。语句以意役形,以神统形,传神写意,画龙点睛,言简意赅,重意会而轻法则。”中国语言是人治的“,受人的悟性和表达需要的支配。


  • 悟性有直觉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因而汉语表达形象、意象、象征、联想、想想的词语(如比喻、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相当丰富,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来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喜欢用”实“、”明“、”直“、”显“、”形“、”象“的表达方式,常常借助生动、具体的形象词语来表达抽象、共同的意义(例如土崩瓦解、水乳交融、大锅饭、铁饭碗、窝里斗、墙内开花墙外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使人从直观、联想和想象中无处其中隐含的意义或道理。汉语是意象性语言,文字符号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点。汉字起源于象形,临摹事物形状,取物象为字象,以形象达意。现今仍有许多汉字直接或间接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模拟自然现象和客观事物(如山、凹、凸、囚),具有内在的直观性,适宜领悟和意会。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形象思维,能激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促使人以悟性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许多事物通过”观物取象“、”立意于象“而得以命名(如:”X光透视“、”电脑“),不少外来词通过形象性的意译或模拟拼音加形象而得以译名(如:Buckingham Palace 白金汉宫、laser激光、Coco-Cola 可口可乐、World Wide Web 万维网),大量词语通过直觉领悟便可获知其意。语篇常常采用取向类比、设象喻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表达方式,让读者领悟深奥的道理。汉语喜欢用东磁化表达法(verbal style),常用、多用、连用、重复、重叠动词,采用”连动式”、”兼语式“及接榫(如:我去叫他们派一个女生到这儿来帮助你化妆吧),词语的意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表达动态的情感和形象性、直觉性的行为。


英汉语言表达方式

  • 悟性有意向性的特征,表现为主客不分,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逐日,使客体主观化,因而汉语民族比较注重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体现”万物皆备于我“(孟子)的哲学思想。汉语不受形态约束,语言形式与功能随主体意识二灵活多变,富于弹性,是一种人治的语言。汉语表达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主动式、意念被动句和人称主语表达法,当人称不言自喻时,又常常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把情感体验与客体描述合而为一,喜欢激扬文字,抒发情感,文情并茂;较常夸张比喻,较多华丽辞藻,喜欢形容词和副词,常用包边词语,滥用主观性修饰语,如”热烈祝贺大会胜利召开”,这里的大会“胜利召开“,让洋人以为大会是经过斗争而获得胜利才得以召开的,类似”伟大”、”重大“、”积极“、”突出“、”优秀“、”重要“、”正确“、”显著“、”巨大“、”良好“等等主观性修饰语在媒体里尤其是宣传语言里比比皆是,几乎成了一种文风。这种文风还有一 个特点,就是经常使用一些反映中国战争年代的火辣辣的军事词语(fiery words),如“扶贫攻坚战”、“部署旧城改造冲刺阶段”、“化妆品进军香港市场”、“打一场计划生育的歼灭战”、“慰问各条战线坚守岗位的职工”等等,这些比起“文化大革命”时期,虽已少用了很多,但其强烈的 主观意志语气使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中国学生写说服性语篇时,容易受汉人思维和当代文风的影响,措辞和语气较富主观意向性,行文中常用“we must、we should、It is absolutely wrong to… ” 之类的语句,这在英美人看来是作者的主观态度,有点强力盱人的口气而 不能真正说服人。当然,这与学生对must, should等情态动词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含义理解不透彻也有关系。
  • 悟性有整体性的特征。中国的整体思维从《易经》的“阴阳”互依互根衍生出中庸、兼顾、联系的二元结构。中国人善于发现事物的对应、对称、对立,认为万物都有对称性,必须注意对称,保持适中,兼顾两面,互相联系,只有当这两方面处于均衡对称状态时,才能在视觉上产 生美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取得整体稳定感,达到和谐,获得“善”和 “美”。汉语喜欢整齐匀称,词语和句式往往成双成对, 富于均衡美与节奏美,如对偶、对照、排比、反复、重叠;多用平行结构、同义反复、反义合成、四字短语,追求音节对称整齐、词语对仗工 整、声韵和谐悦耳,词语呈现双音节化和四音节化。汉语表达方式注重整 体意念,注重语流的整体感。行文注意有头有尾,交代来龙去脉,注重起 承转合,保持结构完整。句子主要成分尽量靠拢,忌讳句中插入、阻断。 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性,有助于整体领悟。


  • 悟性有模糊性的特征,因而汉语模糊性较大,歧义现象较多:一 个深层结构(语义结构)可表观为多个表层结构(句法结构),多个深层结也可表现为一个表层结构,如“一匹马骑两个人”(马骑人?)、”这锅饭饭能吃十个人”(饭吃人?)、 ‘‘十个人能吃这锅饭“、 “神秘的少女的心’’(神秘的少女?神秘的心?)。许多雜美人看来是非逻辑辑的 (illogical)如“救火”、“晒太阳、在家养病、哎,你想死我 了”(谁想谁?)、“昨晚我盖了两条被子”(我盖被子?被子盖我?),但中国人通过语境、语感、悟性和“约定俗成”,并没有产生任何误解。汉语的许多概念比较模糊如“道’’、“气”、”理“、”神“、“诚’、 “心、’‘义、“性”、“善”等关键的哲学概念都缺乏精确界定,没有明确定义。从英语语法的角度看,汉语的字、词缺乏形态变化,没有性、数、格、时、体等语法概念,主语与谓语难分,主动与被动不清,虚拟与真实不明、及物与不及物不分,经常省略或缺少句子成分,清末以前 的汉语没有标点符号,文章也难断句分段,语法借鉴西方但富于弹性,这 些都常常导致语义模糊,容易产生歧义。季羡林认为,“汉语区别于西方印欧语系语言的根本之处在于模糊性。”
    法国汉学家Granet则这样评价汉语:“中国人所用的语言,是特别为描绘而造的,而不是为分类而造的;那是一种可以抒发特别情感,为诗人或怀古家所设计的语言,而不是 为了下定义或判断而设计的语言。” 汉语是柔性的语言,不甚求精确,具有诗人和艺术家的素质,尤其适合悟性思维,常用来描绘事物、抒发情感。“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 的特点常见于中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如哲学的概念(“道不可言,言而非道”)、诗歌、绘画、书法等。理性和悟性还可以从英语和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法、句法、章法、 修辞、文体、文风等各个层次再找到种种表现并列出种种例证。

推荐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老师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总时长两个小时,抽了整整两包烟,内容风趣幽默,引人入胜,闲暇时刻可以品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