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業的真相

待業的真相

這是一個早就知道並不適合跳槽的 2020,但在拿到獵聘和脈脈的數據報告時,內心依然一陣顫抖。

曾和老闆們一起舉起裁員屠刀的 HR,竟是今春最難找工作的人。同樣面臨巨大挑戰的還有這些年風光無限的產品經理和金融從業者。

這像極了一場輪迴。

可以確定的是,疫情只是人們面臨職場挑戰的助推器,待業的真相遠比病毒帶來災難更加殘酷。

可供選擇的是,弄清楚真相,擁抱變化,勇敢面對。

今年跳槽有多難?是去年 1.5 倍

坐在廣州蘿崗科學城的喜事多便利店裡,徐爭握著 6 元一杯的咖啡,等待 20 分鐘後的面試。

這是她去職 4 個月以來的第三次面試,不安的是,相比一年前的換工作,這次投遞簡歷獲得回應的速度明顯降低。

手機彈出統計局發佈的一季度 GDP 新聞,從不關心時政新聞的她迅速點開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 年一季度 GDP 實際同比增長 -6.8%,為 1992 年實施季度 GDP 核算以來首次負增長。"

她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與這個宏大遙遠數字有了某種關係。

因為據澤平宏觀推算,GDP每下降 1個百分點,就有一座大山落在 136萬人頭上。

ZAKER 新聞據獵聘報告推算,與去年 Q1 相比,今年的整體用工需求降幅 33%,但等開工出糧的人只微跌了 4%。

待業的真相

以 2018 年參照系,假如當年一季度有 100 個職位在向你招手,今年 Q1 則下降為 83 個,但簡歷卻從 100 份變成了 132 份。

如果算招錄比(求職數 / 職位供應量),可以看到競爭激烈曲線明顯上升。今年一季度的職位競爭激烈程度是去年的 1.44 倍、前年的 1.59 倍。

待業的真相

人類的飯碗被機器人搶走,在製造業已成事實。儘管製造業對 GDP 的貢獻佔比不斷提高,但拉動就業的貢獻早於 2014 年就已見頂,2019 年為 -35.5 萬。近年吸納就業的主要靠住宿餐飲等三產,以住宿餐飲為例,行業 GDP 每增長 1%,可以拉動就業 32.4 萬人,而放到批發零售,可拉動高達 78.2 萬人。反之,則工作機會大幅減少。

ZAKER 新聞發現,一季度累計城鎮新增就業人員 229 萬,同比下降 29.3%,主要降在酒店、餐飲、商超等急剎車的行業上。

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官員緊盯 GDP 增速和推進復工的一個重要原因:保增速,就是保飯碗。

據澤平宏觀研究團隊的模型推算,刨除退休、死亡等原因,2020 年城鎮淨增勞動力為 807 萬,換句話說,今年 GDP 增速需達 4.4% 以上,才能將失業率穩定在去年的水平。

行業興衰重組,更多人矇眼狂奔

順勢而為是眾人皆懂的道理,但是更多人對 " 勢 " 的理解卻在被幾年前道聽途說的首富財富神話左右,矇眼狂奔之餘,不忘吐槽 " 蒙冤 " 的新冠病毒。

待業的真相

獵聘數據顯示,互聯網、金融兩大熱門行業的招聘需求,近 3 年在大盤佔比一路走低,傳統的消費品、文教傳媒、服務外包的人才需求佔比反而持續上升。對比 2018 年 Q1,今年金融業招聘需求佔比下跌最大,消費品則上漲最多。

2018 年 6 月起,互聯網金融平臺集中暴雷,當年就有 21000 多家金融類企業註銷,到 2019 年註銷數量同比又增了 43%。而新註冊的金融企業數量已連續兩年下降超過 30%。大量公司集體退出,新進入者的速度又大幅放緩。

互聯網行業也有同樣的情況,儘管 2019年註冊成立的公司數量同比上年增長 31%,但註銷的數量增長了 64%。出水速度是進水的 2倍。

待業的真相

今年疫情後,僅 2 月 1 日至 3 月 15 日,全國共 10.4 萬家企業提交註銷申請。僅北、上、廣、深四城,就有 3869 家註銷,其中有過融資記錄的只有 24 家,佔比不到 1%。

這些註銷企業中,商業服務業(企業管理服務、法律服務、諮詢與調查、廣告業、職業中介服務等細分領域)最多,共 1284 家、佔比 33%;其次是科技推廣與應用服務行業(包括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訓、技術孵化等)佔比 27%;軟件和信息服務行業佔比 10%。

信息的提速、對效率的更高追求,讓並不具備技術壁壘的一般中介類企業陷入絕境,與此同時,是那些看上去並不高端的消費品、服務外包行業需求增長,和巨頭們的開疆拓土。

ZAKER 新聞發現,服務外包行業的需求大盤佔比,從 4.06% 提升到 7.38%;消費品行業的需求大盤佔比,從 7.51% 提升至 9.61%。另外,基於線上邏輯的直播電商、在線教育、數字閱讀等迎來了意外的發展機遇。

根據獵聘原始數據推算,相比 2018 年 Q1,今年 500 人以下、1000-2000 人規模的企業招聘需求約下跌 15%,而 2000-5000 人、10000 人以上的企業則逆勢上漲,尤其是萬人以上規模公司的職位需求漲幅超 19%。

優勝劣汰本是自然規律,求職除了修煉成優等生進大公司外,就只有一個選擇,放下鄙視鏈,擁抱行業的真實需求。

即戰崗供不應求,慘品經理跌下神壇

喬布斯和馬化騰帶火了產品經理,盛大的品牌發佈會讓年輕人對市場經理也充滿期待,但這只是臆想。

ZAKER 新聞分析獵聘近 3 年的 20 種熱門職位發現,其中 14 類職位一直堅挺保持上榜。身為離錢最近的人," 錢簍子 " 銷售經理一直霸佔榜首,也是連續三年持續增長的唯一職位。

待業的真相

對比 2018 年一季度,2020 年同期對銷售經理的需求上升了 15.8%,JAVA 工程師的需求也一直正向上漲。

而市場經理、產品經理、人力資源主管,儘管仍在熱招榜上,需求卻分別下跌了 62.7%、52.4% 和 45.2%。

待業的真相

圖說:以 2018 年一季度企業用工總需求基數單位為 100,推算各種崗位的需求佔比變化

這三類職位的需求下跌,並非今年才有。他們在需求大盤的佔比已連續三年下跌,堪稱沒有市場的市場經理、著實悽慘的慘品經理、沒有人力的人力資源主管。

不單是產品經理和市場經理,脈脈的《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 2020》顯示,去年各類運營和設計崗的競爭烈度都居高不下,僧多粥少。

待業的真相

移動互聯網的產品經理登上神壇最早出現在 2008 年,蘋果iPhone 3G 手機發售,喬布斯通過 App Store 為開發者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會說話的湯姆貓》充分利用 iPhone 硬件性能,此後八年風靡全球,下載量超過 70 億次。類似這樣每一款 APP 背後,都有一個產品團隊。產品經理通過挖掘、理解用戶痛點、癢點、爽點,協同技術開發團隊,令 APP 好用好玩,一時風光無二。

之後,互聯網與資訊、商業、支付、教育等幾乎所有行業嫁接,生長出不同門類的互聯網產品,目前 APP 的增長已經超過地球人口的增速,催生出大量對產品經理、運營、設計的職位需求。

市場飛速擴張時,產品經理真香,野蠻生長一派生機勃勃;當市場收縮調整時,產品經理如果無法直接產生利潤,又缺乏嚴格成熟的評價考核機制證明崗位自身價值時,就有可能被率先砍掉。

在教育部最新的 2020 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與互聯網和金融行業相關的新增學科,為互聯網金融、時尚傳播、數據計算與運用、人工智能等,並沒有直接指向運營和產品經理的相關直接專業。

事實上,同樣的行業環境下,JAVA 工程師的需求仍繼續正增長,WEB 前端開發工程師、算法工程師需求降幅不到產品 1/3。

和產品經理一樣淒涼的還有品牌時代的市場經理。

2017 年營銷界有一件現象級大事,可口可樂取消了設置 24 年之久 CMO(首席市場官)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崗位—— CGO(首席增長官),之後麥當勞等公司陸續跟進,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把首席增長官(CGO)變成驅動公司業務增長的核心,並重新定義角色和職能,從原來的品牌規劃、廣告投放到直接參與市場戰略制定實施,並對最終增長效果負責。

而在國內,從 15 年的微博,16 年的微信,17 年的小紅書,18 年的抖音,到 19 年的直播,每個渠道紅利迅速崛起之初,都多少以 " 能帶貨 " 為傲。一個李佳琦能頂半個市場部,對市場經理的直接挑戰就是,短期ROI(投放回報率)和長期品牌價值的衝突。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劉善仕分析," 現階段下,企業更希望能節省成本,需要的是性價比更高的‘即戰力’。"

中國互聯網教父張朝陽評價," 從李佳琦帶貨、李子柒視頻火爆到羅永浩賣手機,這些都是一個時代的特徵,說明商業形態在不斷迭代和演化。"

有人說,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終於讓我們懂得,2020,歸零歸零。

詩意 CEO 黃錚在致股東信裡留下了一句話:當這個微小的病毒進入人類世界時,它就像試管中的催化劑一樣,加速了新世界的形成。現在,正是世界萌發新生,重新構建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