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詩人李杜齊名,為何以杜甫為高?

杜甫,襄陽人,字子美。他的祖父杜審言也是詩人,他們家是個文學家庭。他曾居杜陵,故自稱杜陵布衣。考試未能中舉。玄宗時待制集賢院。肅宗時官拜右拾遺,後任華州司功參軍,後歸依嚴武,任官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遂稱他為杜工部。大曆中游耒陽時醉酒而卒,年五十九。今按其一生經歷,可將之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歲至三十四歲;

第二階段:三十五歲至四十四歲;

第三階段:四十五歲至四十八歲;

第四階段:四十九歲至五十九歲。

杜甫幼年時曾到山東、江蘇等地。他與李白友好。三十五歲起到長安,任官職至四十四歲為止。這一時期是杜甫最為潦倒窮困的時期,經歷了“安史之亂”,卻作了很多好詩。杜甫四十四歲那年,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轉捩點。四十八歲,杜甫去四川,一直到五十九歲去世那年,他在生活上較為安定,當地的政府首長當作“外賓”招待他。此階段他的詩,在技巧上大有進步,但詩的內容精神方面卻比以前遜色得多了。我們最好讀他的年譜,根據年譜讀他的詩集就等於讀他的自傳。

杜甫如一片枯葉,任由狂風吹飄。他是在大時代中無足輕重的一粒沙、一片葉,但杜詩變成了史詩,他的作品反映了當時整個的時代。


盛唐詩人李杜齊名,為何以杜甫為高?

杜甫在三十五歲至四十四歲這個時期,吃過殘羹冷炙,生活極為困苦,但心胸卻擴闊了。杜甫的全部人格精神與時代打成一片,與歷史發生了大關係。杜詩說: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這些詩表達了儒家的最高精神,即社會不用他,他並不怨人。其實他內心是有牢騷的,但是並不怨天尤人。但我們可以說,對唐代三百年最有貢獻的,恐怕要算杜工部了。

杜甫最崇拜諸葛亮,他在四川時就住在諸葛亮祠堂旁邊,李白則最看重魯仲連。我在幼時最愛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最後幾句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這首詩境界極高,心胸極偉大。


盛唐詩人李杜齊名,為何以杜甫為高?

李白是仙風道骨,老莊風度;杜甫則布帛粟菽,有儒家精神。我亦頗愛杜甫的另一首詩,就是《縛雞行》。其詩道: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於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

說的是杜甫不願將雞出售。此詩富有哲學意味,亦是寫日記,記錄其日常生活有感。

杜甫有一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其詩曰: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編者按:有的版本寫作“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詩甚為震撼人心,使當時亂世流浪者心花怒放。但曾幾何時,回紇在唐肅宗時極度驕橫,收復中原後,回紇的氣焰更囂張了。杜甫早前寫的《北征》等多首詩中說明,乞援回紇會造成惡劣後果,如今已一一應驗。接著,吐蕃又經常入侵,代宗時,吐蕃聯合了邊疆的遊牧民族吐谷渾等攻佔了長安,代宗倉皇逃到陝州。長安兩度陷落,並遭受到焚燬與劫掠,使杜甫極為痛心,他曾在多首詩中提及:

“西京安穩未,不見一人來。”

“亂離知又甚,消息苦難真。”

“隋氏留宮室,焚燒何太頻。”

在兵荒馬亂、人民痛苦煎熬的日子裡,杜甫憂心如焚,直到代宗廣德二年,他在四川方才欣聞長安收復,寫成排律《傷春五首》,其實都是關心國家前途、民生疾苦的政治詩。


盛唐詩人李杜齊名,為何以杜甫為高?

凡是大學者必具備兩種能力:一是為自身的表現;二是要有好的有效的教人方法。杜甫是詩聖,當時唐人要反對文選派,杜甫卻道:要“熟精《文選》理”,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編者按:此乃《戲為六絕句》其一。)

杜甫也推崇宋玉,他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杜甫又推重蘇武、李陵與曹植,有詩云:“李陵蘇武是吾師”,“文章曹植波瀾闊”。

他又推尊陶淵明、謝靈運等前輩作家,對同時代的李白也極度看重,詩曰:“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是用庾信、鮑照來比配李太白。

他又推重岑參道:“謝脁每篇堪諷誦,馮唐已老聽吹噓。”(編者按:出自《寄岑嘉州》。岑參曾任嘉州刺史,後人稱“岑嘉州”。)此處是說岑參可比配謝脁,說明杜甫看法之廣。

杜甫說:“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又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後賢兼舊列,歷代各清規”。

此處說明杜甫尊重每一位作家,不論今人古人,他們各有不同的技藝本能,好名聲不是白白得來,新的是從舊的傳承而來,所以新人古人同樣值得吾人來尊重他們。

杜甫自述道:“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晚節漸於詩律細。”

杜甫認為寫作時,必使字字妥當。他寫文章必須要求能達到最高妙的境界。

杜甫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即寫文章能做到下筆有神,便可以做到老成而沒有遺憾了。

他又說:“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此意即是,寫文章要做到語語驚人,才能代表文學家的全部生命。


盛唐詩人李杜齊名,為何以杜甫為高?

最後,再引述杜甫的兩句詩作結,詩曰:

“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

杜甫在三十三歲到四十四歲時,在長安度過了一段漫長的殘杯冷汁的困苦生活,但他仍刻苦自勵,勤讀孔、孟、老、莊諸典籍,並從《昭明文選》承受了寫文章的技巧,立志要獻身於文學,唯有如此,才能許身於其他事業。

一國的文化是其民族性情的表現,為表現民族文化的偉大,可以讓萬物共容,不必定於一尊,才是表示文化偉大。

杜甫做到了。

(摘錄自錢穆《中國文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