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知識:李繼遷趁北宋防秋攻打宋朝,靈州在大雪中淪陷


要說不滿,真宗趙恆在党項問題上的確對武官不滿,在他看來,李繼遷一面上表稱臣,一面抄略運往靈州糧草,都是拜守邊武將挾寇自重、姑息縱容所致,有必要引進文官節制武官的理念。鹹平四年(1001年)八月初一,趙恆始置經略安撫使,以文臣總制一路軍事、民政,統制副使、都總管至都監等一路將帥及士卒,有便宜行事的權力。八月初二,前宰相張齊賢為涇、原、儀等十二州軍安撫經略使,開文官節制武官之先河。

歷史小知識:李繼遷趁北宋防秋攻打宋朝,靈州在大雪中淪陷

張齊賢有謀略,早在雍熙三年(986年)曾經毛遂自薦接替楊業鎮守雁門關,還重挫遼軍,做個方面大將完全沒有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張齊賢要經略好西北,得有資源,還得有時間。先說資源。每年秋天,北宋主力都在北面防遼,不可能抽調兵力,張齊賢所領十二州軍勉強可以湊個二萬兵力,只可防守不可進攻,自然救不了靈州。再說時間。李繼遷趁北宋防秋、無暇西顧之際,已於這年九月攻克聯絡靈武與陝西的唯一一座北宋軍城,即清遠軍城。如今,李繼遷越戰越強,北宋形勢愈來愈被動,但張齊賢沒能想出好的法子,他奏請從江、淮、荊湖招募八萬丁壯,以修邊備。目前看來,這也是唯一的法子了。

歷史小知識:李繼遷趁北宋防秋攻打宋朝,靈州在大雪中淪陷

趙恆卻嘆了一口氣,一個靈州已讓整個陝西不得安寧,怎能搭進舉國震盪?就是說,靈州不要也罷。百官輿論更是一面倒,一致呼籲"放棄靈州",不要勞民傷財、再做無用功。趙恆何嘗沒有此意,怕就怕背上"賣國丟地"的惡名,遂召宰臣們一起討論。沒想到多數宰臣同樣不願背上這個惡名,共同議事之際堅持要救靈州。他們的理由也是充足的,比如戰略需要。宰相李沆認為其實沒什麼好商量的,形勢使然,李繼遷有雄才大略,有頑強的生命力,有開拓的新氣象,北宋有何德何能可以平定李繼遷?

歷史小知識:李繼遷趁北宋防秋攻打宋朝,靈州在大雪中淪陷

就這樣,趙恆聽到李沆的斷言:"只要李繼遷不死,靈州就不會屬於我們大宋,誰都知道李沆這是實話實說,只是趙恆聽來非常刺耳,覺得實在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實在過於輕視自己,因此不無責備地問道,"為何你與大家的觀點迥異?"李沆似乎覺得趙恆這個質問很弱智,他根本不予回應,而是繼續表態,"我認為不如儘快派遣特使,召回靈州六七萬將士及居民,留個空城給李繼遷算了。這樣的話,陝西民眾才能從轉運糧草的苦役中解脫出來。"貌似回答,其實答不對題,趙恆應該很生氣,他召來與李沆不和的張齊賢問計。很可惜,趙恆未從對方那裡找到安慰,因為張齊賢與李沆英雄所見略同,認為李繼遷是個豪傑,其"招納叛亡,建立州城,創置軍額,且耕且戰,立下基業。

歷史小知識:李繼遷趁北宋防秋攻打宋朝,靈州在大雪中淪陷

又聽說禮遇儒士,重視人才,觀此作為,實有大志"。這種情況下,暫時放棄靈州是合適的。不同的是,張齊賢完善了靈州的撤退方案以及安置方案。先說撤退,靈州歸途險遠,他建議從陝西與河東同時出動兩路軍隊,一東一南兩邊配合,營救靈州軍民。再說安置,將移民安置在陝邊的蕭關、武延一帶,並據險就水新建一寨命名(新)靈州,以安撫靈州蕃漢土人之心。張齊賢還希望能在未來奪回靈州,平定党項叛亂,再令移民迴歸故里。無論如何,北宋已經沒有出兵相救的時間了。李繼遷再率大軍圍攻幾年未得糧草供應的靈州,孤城靈州再度危在旦夕,知州裴濟悲壯之下,用劍割破手指,寫就血書一封,請求東京派兵支援。

歷史小知識:李繼遷趁北宋防秋攻打宋朝,靈州在大雪中淪陷

鹹平五年(1002年)三月某天,東京科場還未放榜,西北邊境下起了茫茫大雪,天地間原本萬籟俱寂,一條山間小道上突然衝出一匹單騎,馬上的人身著胡服,頂著風雪往南邊疾奔。單騎最後來到清遠軍的故城,見到前來營救但尚在觀望的六萬宋軍,他立即滾落下馬,傷心哭道:"靈州淪陷了。"人們發現,身著胡服的人正是被起用的轉運使鄭文寶,他曾夢想建功立業,曾十幾次來往靈州與陝邊之間,他的人生與宦途曾因党項問題而起伏不平,無論如何,党項通鄭文寶最後一次逃離靈州的情形很倉皇,很悲傷。党項雖然愈來愈強大,但現階段不足以威脅北宋王朝的統治,只有強大的遼國才是北宋的勁敵,所以防止遼國秋冬人侵成為北宋每年的例行大事。

歷史小知識:李繼遷趁北宋防秋攻打宋朝,靈州在大雪中淪陷

有關防秋,太宗趙炅有在定州屯駐全師,奉行堅壁清野、不與遼軍正面交戰的老辦法。真宗趙恆有在近邊威虜軍會兵列陣的新辦法。鹹平五年(1002年)如何防秋?用老辦法還是新辦法?還是一道困擾趙恆的難題。趙恆通過問計於二府宰臣及邊將,確定對策如下:遼軍如果舉國人侵,高陽關、定州、鎮州三路大軍在保州北的徐河、曹河間會師,列寨防禦;同時選派精銳充當前陣,從東面進攻遼國。遼軍如果小規模人侵,只令三路大軍犄角邀擊。這裡,保州及以北的威虜、靜戎、順安軍是近邊,表明本年度防秋跟去年一樣仍是近邊防禦原則,仍然面臨老問題,一是糧食供應困難,糧道可能被截;二是近邊缺口太大,敵軍極易突破並深入,宋軍必將面臨被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