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證監會嚴打財務造假,A股“打假”與美股市場相比,差距在哪裡?

最近一段時間,因瑞幸咖啡財務造假引發市場對中概股產生了信任危機。受此影響,近期多家中概股上市公司先後遭到了做空。甚至,作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還公開提示了中概股的投資風險。對中概股上市公司來說,這一段時間的日子並不好過。

美國證監會點名提示中概股風險,瑞幸咖啡財務造假風波或許只是一個誘因,但未必會是核心原因。縱觀這些年來,遠赴海外的中概股企業,不定時遭到了做空機構的狙擊,股票市值以及上市公司的品牌形象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衝擊影響。

不過,從歷年來美股市場的退市率分析,確實遠高於A股市場,期間牽涉到主動退市以及被動退市的情況。以中概股為例,截至2019年底,在美股市場交易的中概股有240家左右,但已經摘牌的中概股卻多達107家,且有70%以上的中概股企業處於破發的現象。

上述數據到底反映出什麼問題?其中,一方面反映出中概股在海外市場的日子並不好過,上市公司在拓寬融資渠道以及估值定位上,並未能夠獲得超預期的效果,反而頻繁出現破發的現象,相應的股票市值降至了冰點;另一方面則是反映出美股市場的退市制度確實比較完善,這些年來就有上百家中概股上市公司退市,上市率與退市率處於比較均衡的運行狀態。

對遭遇退市摘牌的上市公司來說,有的屬於主動退市的性質,或通過私有化退市迴歸國內資本市場,有的因觸及退市的條款,例如上市公司的股東戶數、日均成交量或股票價格等因素已經不具備上市交易的條件,而不得不被動退市。此外,則是觸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問題,遭到了證監會的強制退市。

對觸及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的上市公司來說,顯然不是退市處理這麼簡單。對上市公司來說,一旦觸發了集體訴訟制度,而且上市公司一方遭到了敗訴,那麼上市公司將會面臨鉅額的索賠金額,且上市公司重要負責人可能遭到嚴刑峻法的處理,違法違規的成本確實遠高於A股市場。

近年來,A股市場的法治建設在不斷提升,隨著《新證券法》的出爐,國內證券市場的違法違規成本明顯提升。但是,與美股市場相比,A股市場的違法違規成本仍存不少的差距,且從監管執行力度上,仍然有待加強。

在美國,國會屬於當地最高的立法機構,但卻授予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行使權力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可以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權力很大,但凡被它“盯上”的企業,都基本上很難逃避嚴懲的風險。

與之相比,在國內證券市場中,證監會屬於正部級事業單位,但在A股市場中,卻擁有各種各樣、不同性質的企業。其中,對部分央企上市公司來說,它的一把手行政等級並不低,甚至與證監會平級,若牽涉到監管上的問題,真正的執行難度卻並不少。

除此以外,美股市場的集體訴訟制度沿用多年,且這些年來的執行效果較佳。但是,對美股市場的集體訴訟制度,一方面建立在擁有百年曆史的成熟市場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則是建立在充分市場化、完善法治化以及信息透明化的背景之下,這對集體訴訟的高效執行產生出積極的影響。

近年來,A股市場在投資者保護以及集體訴訟的探索中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但在具體落實中,完全照搬美股市場的集體訴訟模式也並不可行,或許探索出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集體訴訟制度更具有針對性。

但是,在實際情況下,A股市場本身還存在著市場信息透明度不高、市場化程度不充分以及市場制度建設不高度成熟等問題。不過,對誕生僅有三十年的A股市場來說,能夠獲得現階段的成果也確實不容易,這三十年時間的發展速度也的確飛快,且目前A股市場已經一舉步入全球高市值的股票市場隊列之中。

用三十年時間追趕百年以上歷史的美股市場發展成績,顯然並不現實。現階段內,A股市場自身的基礎條件尚且不夠牢固,但經過了過去三十年的高速度發展後,未來應該更注重高質量的發展,讓投資者可以從真正意義上享受到股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投資成果。

本文源自金融界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