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陽桂生: 迴歸記樂(《城祖六記》之六)


文化 || 陽桂生: 迴歸記樂(《城祖六記》之六)


文化 || 陽桂生: 迴歸記樂(《城祖六記》之六)


六 · 迴歸記樂

劉勇主任面對這麼多的雅士高人,非常感慨,他說:“今天是城頭山文人雅士的盛會,與歷史上的蘭亭集會有的一拼,和這個大自然的春天一樣,激情噴發,和我身後這棵椿樹一樣,香氣四溢!大家各呈其才、大顯神通;口吐珠璣,出口成章,揮毫潑墨,留下文章墨寶。我敬重你們,欣賞各位的才華,願意和文人藝術家交朋友。今天的群賢雅聚必將載入史冊。感謝大家的到來,感謝!”

劉勇主任的這番感言,激起大家夥兒長時間的鼓掌,大家手拉手走到護城河邊的廣場上,跳起了鍋莊。 城頭山,護城河邊,我們邊說,邊走,邊看。我們看天上,鳥在空中,是小不點兒,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分開,如風吹散;一會兒合攏,如雲一片。 那天上看我們呢,這個地上孔夫子的賢人七十,只是若干個小黑點兒。像玉皇仙子的撒豆成兵,自由散漫,毫無章法;一會兒像被風吹散,一會兒像蝌蚪抱團;一會兒像省略號,筆直一條線,那是他們行走在阡陌田埂上;一會兒像大珠小珠落玉盤,跳著舞著歡呼著,那是他們高興得起蹦,幸福得叫起來。


迴歸田園,是人類的終極夢想。城頭山包含有桃花源的全部元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黃髮垂髫,就是黃口小兒、黃毛丫,剛才引發我們快樂的就是黃髮垂髫的小兒郎。這裡有仿古城,有農家旅舍,入住的夜晚,就讓你看到了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風月無邊的詩境;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天人合一的意境! 城頭山視窗的法人易宗明說:“第二天起早,立在院中迎接地平線上初升的那顆太陽,你會發現,昨夜蜚聲於世的四大天王劉德華竟然給你做了鄰居,新聞啵不可思議啵?” 但是這很平常,你入住的是城頭山景區,同為觀光客。 你可以到後院自採新鮮菜蔬,那青翠欲滴的黃瓜,堪稱秀色可餐,紙巾擦一下就可以大快朵頤了,沒有農藥化肥困擾,不擔心汙染。這裡還可開墾小塊土地承租,一分地,兩分地,週末來伺弄一下,享受耕種之樂。沒時間來,可請房東代理。還可享受消失冷落了的農活:車水、耙田、揚穀、舂米,插幾株秧、割幾兜禾,全在娛樂中進行,樂哈哈的,笑嘻嘻的。當然,你若“此間樂,不思蜀”,樂而忘返,不辭長作城頭山人,這個,須看遊戲規則了。都不走了,那可不成。還沒人給你辦綠卡和農業戶口吶。 由此可見,桃花源包含不了城頭山的特質。桃花源依據一篇《桃花源記》,可以複製,滿世界如蘑菇盛開,不下三十餘家;城頭山沒有可複製性,它是獨一個。桃花源是封閉式的,城頭山是開放性的。桃花源打了文化的品牌,城頭山也要打文化的品牌,城頭山的文化更廣闊,它沒有束縛。它的背景是整個的中華文明。如果突出“遊”,我建議引進莊子的那篇構思宏偉,想象奇特的《逍遙遊》,用龍驤豹變的狂草書刻於壁,使之成為城頭山的人文景觀。 突出遊,還得突出“樂”,我建議引進孔子的那篇《踏歌行》,《踏歌行》是我取的標題,史書上沒有。這段話的字數已然超過《桃花源記》,有三四百字吧,在孔子語錄體的論語裡,是出乎意料的長篇,不僅富含哲理,還很優美是篇美文,很有味道,我只摘取它的核心: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寥寥數語,勾畫出一幅春日郊遊圖,呈現給我們生命的充實和歡樂:陽光下,春風裡,人們沐浴、唱歌、遠眺,無憂無慮,身心自由,令人嚮往,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詩的馥郁。同時,它將曾點和孔子二人的神態、語氣、音容、笑貌,傳神地表現了出來,令人回味。


孔子的理想是希望有一個可以放心沐浴暢懷的山水環境,和在世界的和諧中能夠體會到真正平等曠達的生活。 所以孔子幾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什麼意思呢?這之前孔子已經問了幾個弟子了,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他們說出的理想抱負沒有打動孔子,曾點說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意為我贊成曾點的看法。在這一著名的帶有審美境界的對話中,孔子給予注重個人精神生活的曾點很高的評價。孔子的整個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適宜、暢達的境界,是他孜孜以求的,因此“詠而歸”的想像,成了人的內在氣象和胸襟氣度的表現。


————————

文化 || 陽桂生: 秀字記豪(《城祖六記》之五)


文化 || 陽桂生: 迴歸記樂(《城祖六記》之六)

作者陽桂生


陽桂生,生在東土,自號老陽,50後。喜歡觀察,喜歡思考,喜歡舞文弄墨。出版有散文卷《去看天邊》。


文化 || 陽桂生: 迴歸記樂(《城祖六記》之六)

在看,在轉;向真,向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