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心理學》: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正確地打開心理學之門

作者: 梁華

來源: 多維人生管理

(ID:dovilife)


很多人對心理學的興趣常常來源於影視作品或一些心理自助性書籍,比如美劇《沉默的羔羊》《別對我撒謊》等。又或者因為自己或身邊的人遇到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去學習心理學。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錯誤的打開方式卻會適得其反。


在做公益諮詢的時候,我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在我和來訪者探討他的問題所在的時候,對方告訴我:

“我知道,書上說這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所以我才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又或者“我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書上說像我這樣的人屬於邊緣型人格障礙。你怎麼看?”

又或者“ 我聽過一些心理學的課程,老師講過依戀關係,我跟伴侶相處不好是因為我小時候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所以我很難與別人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


對這類來訪者而言,他們用心理學為自己的問題提供了合理化的解釋,這有助於減輕問題帶來的痛苦。可同時他們也被自己所選擇的某些理論或觀念錨定,給自己貼上各種標籤,限制了改變的可能性。


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理解他人,從而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可是在各種偽心理學充斥著我們的媒體,生活和書架的背景下,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維,對市面上各種冠以心理學的知識和書籍不分好壞照單全收,動則用各種理論給自己貼標籤,你不但無法從心理學中受益,反而會被各種標籤固化。如果所獲得的錯誤觀點不幸被你內化成為自我信念的一部分,你甚至可能淪為宿命論者,或陷入自我預言中而不自知,從而對你的人生產生深遠的消極影響。


《這才是心理學》: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正確地打開心理學之門

如何正確打開心理學之門才能讓我們獲益呢?


建議你先閱讀《這才是心理學》。如同學習任何領域的知識一樣,建立一個架構,即對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種理論的獲得,以及其侷限性等有個整體的瞭解,再去學習你感興趣的細分領域,會有助於你站在批判性思維的角度,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心理學,避免你被他人帶歪。

《這才是心理學》: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正確地打開心理學之門

本書的作者基思·斯坦諾維奇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教授,曾擔任加拿大應用認知科學首席科學家。他的研究領域是閱讀和推理的心理學機制。在這本書中,斯坦諾維奇教授對以下容易混淆視聽的問題進行了澄清:


心理學與偽心理學的區別是什麼?

心理學可證偽,有操作性,可重複驗證,而偽心理學不可證偽,沒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供驗證。


心理學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但心理學不能回答類似“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從何而來?將去向何處?”這樣不可證偽的問題。


心理學研究的侷限性在哪裡?

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是在特定條件下做出的科研成果,在推廣為普適性的規律時需要慎重。換句話說,對於人類的心理和行為,有規律但是無定律,有共性但也有個體獨特性。


如何正確地看待心理學以及心理學的各種理論?

批判性地看待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看作到目前為止暫時正確的結論,而不是絕對的真理。因為心理學會隨醫學和其它相關學科的進步而不斷髮展和完善,並非蓋棺定論的真理。


如戴維.邁爾斯教授在其編寫的教材《社會心理學》這本書中所言,心理學是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學科。但是錯誤的打開方式卻會讓人誤入歧途,與心理學的這個初衷漸行漸遠。閱讀這本書,有助於你對心理學有一個整體的概覽,同時還有助你瞭解什麼是批判性思維,以及如何站在批判性的角度去審視你所閱讀的心理學資料,甚至其它學科的知識。這有助於你成為一個聰明的閱讀者,更好地篩選出值得讀的心理學書籍,更好地去偽存真,讓心理學更好地為你服務。


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尋找平衡,在心理學中探尋更好地生活之道,與你一起更好地生活。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