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鄉村產業振興美麗畫卷

描繪鄉村產業振興美麗畫卷

夾河村合作社大棚櫻桃進入成熟期

紅彤彤的大櫻桃掛滿枝頭,翠綠的獼猴桃藤蔓爬滿支架,新栽的樹葡萄鑽出了花苞……然外面乍暖還寒,但夾河村合作社的幾個大棚裡,卻是暖意融融,一派生機勃勃、花果飄香的喜人景象。

因地制宜謀發展,一心一意促振興。2019年7月,省派萊山區鄉村振興服務隊進駐院格莊街道辦事處,以轄區內崖前村、沐浴村、鄭家莊村、初家湯村、夾河村5個村莊為試點展開鄉村振興幫扶工作。如今9個多月過去了,服務隊隊長、省委政法委綜治督導處處長孟斌帶領9名隊員撲下身子真心幹,早已把院格莊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他們紮根鄉村、融進熱土,在田間地頭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產業發展實踐,快速聚攏資金、技術、人才、產業等要素,一系列做法激活了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廣袤鄉村煥發新的生機。

因地制宜 一村一策

一二三產業齊頭並進

每天一大早,夾河村支部書記初傳校便來到村東頭的大棚查看櫻桃長勢。“這4個大棚的美早櫻桃正陸續成熟,估計再過20天左右就能大量上市了。除了大櫻桃,去年年底我們還引進了樹葡萄、臺灣桑葚、砂糖橘、葡萄柚、獼猴桃等多種特色水果進行大棚栽培,目前長勢也很不錯。”說起村裡的特色大棚產業,初傳校一臉自豪。

在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幫助下,夾河村確定了發展觀光農業的路子,以合作社為依託重點發展生態觀光、農業採摘、休閒垂釣等項目,目前已經建設佔地約12畝的特色水果、花卉種植大棚共計12個。預計今年起,大棚每年將給村集體帶來收益50萬元,村民每人增收1.5萬元。

夾河村蓬勃發展的大棚經濟,是鄉村振興服務隊深耕農村產業振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生動寫照。“鄉村振興,發展產業是重中之重。不同村子村情不一樣,基礎設施、產業支撐、環境風貌也有差異,所以服務隊在為村子引項目時,多采取一村一策、一村一項的方式。”服務隊隊長孟斌說,自從來到院格莊,隊員們便成了“村裡人”,天天圍著村子轉,深入田間地頭進行調研,邀請專家把脈、聯繫龍頭企業、對接適宜產業、根據每個村的特點制定不同的發展規劃。眼下,5個幫扶村莊初步形成一二三產業齊頭並進的態勢。

崖前村擁有發展旅遊的良好基礎,在服務隊的牽頭引領下,村子與美國曼特琳登山器材有限公司、省體育運動學校等合作開發攀冰攀巖基地,大型“攀冰攀巖+旅遊”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在鄭家莊村,服務隊協調魯東大學引入羊肚菌、大球蓋菇等栽培技術,種植了3個食用菌菇大棚,村裡還新建1000平方米玻璃溫室大棚,與魯東大學合作進行煙薯25育苗,年收入30萬元;在沐浴村,服務隊引進多家優質農業科技公司,在村裡發展蔬菜育苗基地、果樹景觀樹種植業,利用村內河道資源發展淡水養殖;在初家湯村,服務隊協助村集體將佔地9畝的老知青大院改造成特色民宿,激活鄉村旅遊……

博士指導 專家把脈

農業技術送到田間地頭

在鄭家莊村的一處菌菇大棚裡,村民於明坤正弓著腰採摘新一茬成熟的大球蓋菇,只一會兒的功夫,新鮮的蘑菇便堆滿了塑料筐。“大棚有700多平方米,一茬大球蓋菇能產出3000斤左右,一共能出三茬。這個品種口感非常好,吃起來又嫩又鮮,每斤的價格在15元左右,品相整齊的甚至能賣到30元一斤。”於明坤介紹道,像這樣的菌菇大棚,村裡建了3個,一個大棚至少能為村裡帶來十幾萬的收入。

正在採訪間,記者恰逢魯東大學女博士創新團隊成員來到大棚進行技術指導。“大棚菌菇生長比較快,幾乎一天一個變化,我們每週至少來看一趟。” 魯東大學農學院副教授、農林作物遺傳改良中心女博士創新團隊帶頭人李維煥說。

大棚菌菇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可以實現週年循環生產,是高效智慧農業的典型代表。在服務隊成員的牽線搭橋下,團隊把食用菌栽培技術推廣到鄭家莊村,從進料、發酵、整地到栽培等各個環節,一點點幫村裡做起來。眼下,鄭家莊村合作社已成為女博士創新團隊的實踐服務點。

技術與人才,是發展農村產業的源泉活水。為此,服務隊當起了“紅娘”,與省現代農業發展中心、煙臺大學、魯東大學、山東工商學院、煙臺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攀親接對,通過專家指導、學生實踐等形式,解決農村缺人才、缺技術的難題,讓更多專家學者走進院格莊的田間地頭。利用農閒時節,服務隊舉辦農業知識大講堂10餘場,培訓人員超過300人次。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服務隊利用網絡平臺不間斷授課,疫情趨於穩定後組織專家學者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授農業知識,把人才、技術送到村頭、地頭,培養農村自己的“土秀才”。

線上直播 線下培訓

探索農村電商發展之路

前段時間受疫情影響,不少農產品出現滯銷。眼看著鄭家莊村價值30萬元的食用菌進入採摘期卻難以賣出,服務隊成員坐不住了,他們主動想辦法,以線上銷售的模式助村裡解決了銷售難題。

“這個蘑菇口感非常好,營養價值也很高”“這是純天然有機綠色食品,大膽放心吃”……4月8日,騰訊海岸線文旅公司直播團隊來到鄭家莊村食用菌大棚,與服務隊聯合進行直播,現場銷售食用菌。服務隊隊長孟斌走進直播間,與網絡主播一起化身“實力代言人”,幫村裡宣傳推介特色食用菌,在線觀看人數一度達到1500人。網友們陸續下單購買,困擾村裡的銷售難題也迎刃而解。

服務隊積極與騰訊海岸線文旅公司溝通協調,促成該公司與鄭家莊村達成合作協議,鄭家莊村後續採摘的食用菌將通過煙臺聚食惠微信小程序進行線上銷售。“服務隊幹部帶著我們為產品找銷路,又帶著我們拓寬發展思路,經過前期的宣傳和推介,村裡的食用菌銷路打開了,品牌也建立起來了,以後的銷路不成問題!”鄭家莊村支部書記鄭奎波滿懷信心地說,村裡正準備擴大食用菌生產規模。

新冠疫情讓農產品的銷售更加依賴網絡,直播賣農產品成為扶農救農、鄉村振興的重要方法。“相比傳統線下銷售模式,線上銷售面大、量廣、快捷,能夠快速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幫助村民增收。我們還要多搞幾次電商培訓,讓果農、菜農都來學習網絡直播,把直播模式運用到更多休閒採摘、生態農業項目上去。”服務隊隊長孟斌說,服務隊將繼續探索農村電商發展之路,進一步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為幫扶村莊特色農產品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精準助力農村產業振興。

腳下沾泥,用情服務,鄉村振興服務隊的隊員們正在描繪服務片區產業振興的美麗畫卷。YMG全媒體記者 信召紅

通訊員 孔群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