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式學習

“學習”這個話題貫穿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詞彙也很廣泛,大到考證,晉升;小到培訓,發展愛好;都需要“學習”。

穿透式學習


這裡我們來探討一下,生活中經常所說的學習,比如考試考證,再者就是職場的軟實力硬本領的修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描述的學習場景不再是從“無知”到“有知”的單向循環,而是“學習了——好像掌握了——實踐中矯正——再學習”的循環。

說到學習,一般都離不開讀書,當然也離不開知識。因為學習是我們獲得有力思想的最佳工具。

我們從未像現在這個時代渴望知識,熱衷學習,學習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學?如何何以致用?

穿透式學習

曾國藩曾說,學貴初有決定不疑之志,中有勇猛精進之心,末有堅貞永固之力。

01心態篇

穿透式學習

永遠不要欺騙自己,永遠不要假裝學習。

何為假裝學習,我理解的就是自我感動式學習,比如規定自己聽課兩個小時,打開電腦,被一個網頁新聞吸引過去,於是乎,停不下來,一個小時過去了;停一會兒,上個廁所,吃點東西,又半個小時過去了;趕緊看,還沒看進去,已經到中午,想著下樓買點什麼吃的……

上面是一個很現實的生活學習場景。

看似給自己規定的兩個小時,實則呢,不言而喻,我們千萬不要進入這樣的學習狀態,因為結局不會陪你演戲。

02方法篇


穿透式學習

融會貫通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學習方法,我相信大家無論從書本上還是被高人指點,知道的都不止一種,“知行易難”聽一千說一萬,都不如自己去思考,總結和分析。因為適合別人的不見得適合你。


如何婚姻一樣“鞋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的腳知道”

同樣方法千千萬,由於當事人的生活場景不同,那麼,他們的學習時間和細節也會發生改變,唯一能指導你的辦法就是儘快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穿透式學習

我們的學習是不斷充實和修正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在日常中,我們往往採用“學習知識”,然後“實踐應用”這樣簡單“刺激——反應”的循環,但是實踐效果往往不佳。

如何改進,可以在“學習知識”和 “實踐應用”中,加一道防護牆叫“融會貫通”有了這層保護膜,讓學習知識與實踐應用中的這堵牆給打通,效果會事半功倍。

學習要“抓大放小”更要“管中窺豹”。

人生很多時候選擇大於努力,很多你看不到的遠方實則是自己用力用錯了方向

你的選擇應該是一條“線”、一個“面”,甚至是一個“體”的收益。你個人的努力,只是在“點”、“線”、“面”、“體”的既定框架內,作為一個“點”的掙扎而已。

所以,既然風的方向我們不能掌控,那麼我們就調整風帆的方向。

如果掌握了“點線面體”的精髓,也就掌握了學習的最高境界

生活中,我們要看清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後知道如何改進它,磨刀不誤砍柴工,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你知道從哪裡入手,不至於茫然。


有個形象的比喻叫“把珍珠串成線”你知道自己目前處於哪個點上,從而捋出來在哪個線上,然後這根線又處於哪個面上,更知道處於哪個體上,這才是真正的融會貫通。

常被引用的學習金字塔把學習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上半部分是被動學習,下半部分是主動學習,被動學習包括演講,閱讀,視聽,演示。主動學習,包括討論,實踐,教授他人,越往金字塔頂部,學習內容的留存率越低。

這裡提供一個小技巧,如何記住新知並且應用和實踐

穿透式學習


我們快速瞭解一個新領域,目標是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變成行動。因此,為他人講授知識能讓我們在大腦中留下最多的學習成果。

比如,現在短視頻盛行的時代,對於一門新知你可以做一個10分鐘的演講。這樣就是通過知識的輸出帶動知識的內化,把知識教給別人,是測試自己是否掌握知識的一個好方法。


03思維篇

穿透式學習

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實踐智慧

如何把所學轉化成能力,我認為,面對已知,我們要讓自己更好地掌握外在的能力;面對未知,我們要錘鍊自己內在的思維模式。

亞里士多德把知識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學問,也就是客觀知識;第二種是科技,指實用性技巧;第三種是實踐智慧,兼具實踐和理性的平衡

結語:唯有笨功夫

在速食文化越來越盛行的時代,想要收穫一門新知,並且為我所用,不要被市面上所謂的“21天掌握一門什麼技巧和方法”所迷惑。

做這樣的事情,不排除你可以學到“知識”的可能,但是想要應用實踐真是有一段距離,因為很多時候“慢即是快”。

就像速食和快餐,偶爾吃一頓還行,長期食用肯定對健康不利,學習知識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結局不是誰跑的更快而是跑的更穩不摔倒且能堅持笑到最後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