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前5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為什麼人人都要學理財?

《工作前5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是來自雪球上的一個大V三公子,她曾是一個不知名三線城市公司的普通工作者,偶然的機遇因為愛好投資和寫作,在不斷堅持下,創作了這本書,早期這本書給她帶來了50萬第一桶金!

這本書主要分為兩部分: 1.存錢大作戰。2.基金 。就像書名一樣直白,它介紹了作者在剛開始工作的前五年一些財務狀況還有一些理財小tips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工作前5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為什麼人人都要學理財?


第一部分:存錢大作戰

1、首先要明確目標,開始行動。

把自己想要存錢的目的一一列了下來,再依據可行性和對於個人的重要性來選出三個重要的存錢目標,然後把資金量化成為她最終需要存夠的數目。

下面是她得出的結果:

量化資金-30萬

計劃時常-5年

三公子也知道5年30萬對於職場小白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為了讓這個計劃更可行,“開源節流”是必須的。她並沒有一開始就“開源”,而是選擇了“節流”。說到“節流”,我看到書中的一些小技巧還是很實用的,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工作前5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為什麼人人都要學理財?


(1)記帳

關於記帳要牢記的是,記帳不能只記流水賬。就算你記得再詳細,你不回頭來總結也是白搭。我們可以參考三公子的辦法。

她在記帳開始的頭一個月是完全放縱自我的,就依照平時的消費習慣來花錢。到月底再做一個總結,把自己不好的消費習慣給改掉,需要適當節流的方面就節流。

另外還有一點可以說一下。不知道大家經不經常忘記記帳....我自己就經常忘記,然後記帳就不了了之了,我之前的記帳經驗就是這樣結束了。

書裡有介紹一個方法,我們可以在自己比較固定的消費時間設置幾個手機提示,比如說:買早餐的時候。或許你剛開始會覺得很煩,但是你一旦被煩慣了就很有可能養成消費時就記帳的習慣。

還有就是,一些小夥伴們可能會拿本小本本來記帳。我之前也有這樣,結果不是忘帶了就是懶得找....所以現在轉戰手機app記帳了,很方便。有些app還會在月底把你記錄的消費情況自動生成餅圖或者條形圖。方便我們總結自己是不是在哪一方面消費太高,需要做出適當的調整。

《工作前5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為什麼人人都要學理財?


(2)合理團購

這個是在文中提到的小技巧。

我們總會買一些生活的必需品,全部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特別是我們女性,光是一年用的護膚品和化妝品就是一筆不菲的錢了呀。所以,可以事前把身邊小夥伴們常買的 必(化)需(妝)品(品) 都問一遍。如果有重複的,可以選一個固定的時間,比如每半年/每三個月。寫一個清單交給有渠道拿到折扣/更便宜的小夥伴,讓ta幫忙直接大批買入。最後平攤下來,說不定可以節省下不少錢。

(3)存錢

我們都要養小金鵝,那就是要存錢了。

首先通過記帳的方式,制定預算。把預算剔除掉,然後儘可能的存下更多的錢。這裡也沒有硬性的數據,都是要依照個人情況來制定。只要記得不要一下子太過為難自己,不然可能會因為前後太大的生活水平差距而難以堅持下去。

接下來就是開源節流了。把不必要的開銷消減掉,果斷的放棄沉沒成本。再找到身邊可以變現的資源,利用起來。這樣最終按照比例來存下的錢,當然要比只有工資要來的多。

關於把錢存哪裡,在三公子剛開始她的“理財5年計劃”的2010年。像餘額寶這樣普及的貨幣基金還沒有面世。她只有把錢存在銀行裡先,不過也因為銀行的強制定期存款讓她停止了買買買的念頭。

我覺得有一點大家可以借鑑一下,就是開多個賬戶,在發工資的時候直接辦理自動轉賬,這樣小夥伴們就可以強制性地先存款後消費了,以免自己拖延症犯了。現在存錢已經解鎖很多姿勢了,學習了理財的小夥伴們應該不單單只是把錢存在銀行裡面。

而書裡面介紹了一些不同的存銀行方法,比如:十二存單法、三十六存單法、階梯存款法等等。(備註:十二存單法:比如你要把錢存一年定期,不要一起存起來。而是分成十二筆,每個月存一筆。這樣每個月都有定期到期,增加定期存款的靈活性。

《工作前5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為什麼人人都要學理財?


第二部分:基金。

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書裡關於基金的一些知識。

1、基金是什麼?

按照通俗的解釋,基金有很多類別:

(1)按照組織形式不同,可以分為契約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

(2)按照運作方式不同,可以分為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

(3)按照投資目的不同,可以分為成長型基金、收入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

(4)按照投資對象不同,可以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基金;

(5)按照投資理念的不同,可以分為主動型基金和被動(指數)型基金;

(6)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基本上,買基金的人最頻繁接觸的名詞就是: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其中開放式基金是絕大多數介入基金的人都會購買的種類,也是三公子購買的基金種類。

2、基金是要收費的。

基金是要收保管費。當然,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佣金”。

佣金有兩種,一種是申購費,一種是認購費用。發行期間購買基金叫作認購,成立後的基金購買叫作申購。

基本上,大多數人在網絡上或者銀行櫃面進行操作的都是“申購”,費率一般在1%~1.5%。

我記得之前在群裡的福利佣金是“萬二”(萬分之二)。所以不知道是三公子被坑了還是基金的佣金是分開算的呢?(備註:場外基金和場內基金的區別)

然後,收取費用的方式也分為“事前”和“事後”,也就是前端收費和後端收費。當然,基金收保管費也可以理解,我們把錢交給別人管理,人家自然需要收取一定的勞務費用。好比託兒所幫人帶孩子,不管帶得好不好,總歸每年的託管費是要交的。基金也是如此,不管基金一年的收益如何,佣金是一定要支付的,而且很多還是提前支付。

3、貨幣基金、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區別。

貨幣基金的流動性非常好,沒有申購贖回費用,基金也主要投資債券、央行票據、回購等安全性極高的短期金融品種,類似“儲蓄產品”,每月分紅。同時贖回也很方便,現在南方基金、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易方達基金等一些公司都推出了T+0服務,也就是當天贖回,當天到賬,也許比活期取錢立馬兌現稍微慢了點,但相對其他也很快捷。根據三公子的實際操作來看,購買的貨幣基金是南方現金A,每次T+0贖回的時間都在1分鐘之內。

這裡再多說一句,阿里巴巴旗下的餘額寶就是貨幣基金的一種,餘額寶中的資金其實是由天弘基金公司進行管理的,餘額寶的收益也不是“利息”,而是用戶購買貨幣基金的收益,淘寶用戶一旦把錢從支付寶賬戶轉到“餘額寶”,支付寶公司就自動把錢成名為“天弘增利寶貨幣”的貨幣基金,這樣一來你在“餘額寶”裡的錢就可以得到貨幣基金的收益。

(2)債券型基金是指以國債、金融債等固定收益類金融工具為主要投資對象的基金,相對而言風險比較穩定,收益也穩定。當然,這裡稍微有些區別,純債型基金不投資股票,偏債型基金可以投資少量的股票。一般來說,債券型基金不收取認購或申購的費用,贖回費率也較低。

(3)股票型基金是基金中風險最高的一種,資產總額的60%以上投資於股票的基金就是股票型基金。申購贖回費用都相對較高。當然它的投資回報率也相對來說比較高。因為股票型基金買入的就是股票,而股票波動性要比債券強,會因為股市的變化而起起落落。

(4)混合型基金介於債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之間,投資債市和股市的靈活性高,股市好就多投資股票,股市不好則多購買債券來分擔風險,當然,這對基金經理的要求比較高。

4、基金的風險有多大。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口號了。那麼,基金的風險是不是如颱風一樣兇險呢?

從本質上來說,基金就是股票,有風險,但也沒有風險。更準確地來說,從短期來看,風險巨大;從中期來看,風險不大;從長期來看,風險很小;從超長期來看,風險沒有。

最簡單的用數據來說話,看美國這些年的股票交易歷史,看看從1925~2002年美國77年股票交易歷史。如果1925年投資1美元在大公司股票上,到2002年,收益是1775美元。在這77年中,包含了多次股市崩潰,最終的收益依然是1775倍,而同期通貨膨脹是10倍。如果你真的能夠投資77年,顯然可以大大地賺一筆。平均每年的收益是12.2%。但是這77年中,如果你獨立的看每一年,卻有23年是虧本的,最大一年虧損達到-43.34%。在其餘的盈利年份,最賺的年收益是53.99%,虧本年份的概率接近30%。

如果你連續任意投資5年,最虧的年平均收益為-12%,最賺的為24%。虧本年份的概率接近10%。

如果連續投資10年,最虧的年平均收益為-0.9%,最賺的為20%,虧本年份的概率接近3%。

如果連續投資20年,最虧的年平均收益為3.1%,最賺的為17.7%,沒有虧本年。

所以,這就是結論,按照美國的股市歷史,如果你僅僅進行一年的投資,你虧損可能性是30%,如果做5年投資,虧損的可能性是10%,如果做10年的投資,虧損的可能性是3%,做20年投資,就不會有虧損了。

至於只進行小於1年的投資,3個月或者1個月的失敗概率有多大,她覺得應該和拋硬幣差不多大吧。

所以三公子認為,短期來看,風險很大;長期來看,風險很小。

當然,這些概率是針對股票而言的,或者說股票基金。股票既是收益最大的,也是風險最大的,要降低風險,只有增加投資年限。當然你也可以投資債券,如果投資債券,按照美國的金融歷史,投資期為5年的時間,虧損的概率就不到5%,當然放到77年的歷史中看,美國大公司的債券年平均收益只有6.2%。經過77年後,1美元變為60美元。相比股票的1775美元,天差地別,然而好處就是風險小很多,心情波動也會小很多。

當然,風險最低的是貨幣基金,但2%左右的收益。經過77年後,1美元只不過是4.5美元,遠遠跑不過通貨膨脹。

如果要收益大,買股票型基金;如果要穩健,買債券型基金或者混合型基金;如果要安全,買貨幣基金。世界上沒有低風險高收益的事情(當然,即便有,也不是基金可以解決的)。

如果有人說,我想要高收益,還不想承擔高風險,那就增加投資的時間,用時間來平滑掉那些可怕的波動。從短期來看,股票型基金上下波動顯得那麼驚心動魄,讓人膽戰心驚,而從長久來看,這些波動不過是大海中的一點小小漣漪,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買賣有時候買的不是心跳,而是時間。

所以,如果想擁有高收益,那麼就要想辦法增加投資年限。目的是養老或者撫養兒女的話,適合買股票基金,目的是3到5年之間買房結婚,那麼債券基金會更加合適,至於半年左右就要贖回資金的話,那麼貨幣基金會更加合適。

5、時間的饋贈——複利

讀理財入門書的時候,常常會看到一個說法,投資開始的越早,就可以承擔更多的風險,也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究其原因非常簡單,投資越早,時間越長,複利的威力就越大。

做個簡單的算術題,一個25歲的年輕人,打算在60歲退休的時候有100萬元存款,他只需要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按照平均年收益12%來計算,每月只需要投資175元,那麼在60歲的時候,賬戶中就會有101萬元,而實際投入的本金只有73500元。

但對於一個40歲的人而言,需要每月投入1000元,在同樣的收益率下,60歲才能有97萬元的存款,與此同時他投入的本金已經達到24萬元。為了達到同樣的目的,就要多拿出17萬元,僅僅是因為投資晚了15年。

如果進行一次性的投資,差距會更加可怕。25歲的時候,拿出2萬元,按照年收益12%複利增長,60歲的時候會有105萬元;如果40歲的時候拿出2萬元投資,按照同樣的收益率複利增長,60歲時只有19萬元,差距有4倍之多。

基金公司的宣傳冊上常常能夠看到類似的小故事,比如王女士20歲的時候每月投資500元買基金,假設年均收益率為10%,她投資7年就不再扣款,然後讓本金和獲利一起成長,到60歲退休的時候,本利已經達到了162萬元;而張女士則是在26歲的時候開始投資基金,同樣是每月500元,10%的年均收益率,她需要花33年的時間持續扣款,到60歲才累計154萬元。張女士不過比王女士晚投資了7年,卻要多花25年來追趕。

計算長期收益有一個非常好用的公式“72法則”,比如年收益率是8%,那麼72÷8=9,也就是說9年資產可以翻一倍;如果年收益率是12%,那麼72÷12=6,也就是說6年收益率翻一倍。在30年的時間裡,如果年收益率達到12%,本金可以翻5番,即32倍;如果年收益率是8%,本金可以翻3番,即10倍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想獲得巨大的收益,有兩點很重要:時間長短和年收益率。如果一個人無法獲得10%以上的高收益率,那麼在尋求穩健的前提下,儘可能延長投資的時間,提早開始進行投資。如果一個人沒有提早開始投資,失去了時間的優勢,那麼就需要承擔很多的風險去謀求高收益率。兩者相比,誰更容易成功,一目瞭然。

《工作前5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為什麼人人都要學理財?


6、定投還是一次性投入

定投很簡單,與銀行簽訂一個合同,每月固定某一日,或者每兩週固定某一日,或者每週固定某一日進行扣款,一般銀行或者基金公司會提前兩日進行提醒,要求在扣款賬戶中保證餘額充足。如果一次扣款不成功,那麼就會順延到下一次扣款日進行扣款。

一次性投入就更容易理解,就是自己決定某一日在某一隻或某幾隻基金產品中投入一定數額的資金,跟定期存款一樣,買入就持基金不動,任由其淨值的漲跌。

定投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大腦比較好。因為定投不需要過度預測市場,自己賬戶中設置的是每週一次定時扣款,扣款金額選擇小一點,這樣一來每月投入金額不會傷筋動骨,經濟壓力小;二來風險被時間平滑,精神壓力小。只要經濟大體向上,短期內挑選的基金漲不上去會是件好事,我可以多買點份額。如果短期內漲上去了,那也不追加,就當短期發點小財,心裡樂一樂也就罷了。

第二,對心臟比較好

。投資中最怕的就是“貪心”,多少人在股市裡栽跟頭就是因為“太貪心”。然而,大多數人都克服不了貪婪,都認為自己可以猜到股市的漲跌,可以在這種波動中收穫額外的財富,然而結果往往是把家中老底都賠了進去。

這時定投就可以幫助你克服自己的貪婪,因為定投是一種強制性的非常有紀律性的投資方法,不用去考慮股市的漲跌,不用去猜測明天的起伏。

7、前端收費還是後端收費

前端收費是指在申購基金時進行的收費,比如我20日申購滬深300指數基金500元,那麼同時也要支付1.5%申購費用。等下個月20日我再次申購滬深300指數基金500元時,依舊也要支付這筆費用,依此類推。

後端收費是指在申購基金時不收費用,但是在贖回基金的時候收取費用。但後端收費的優點在於,如果持有基金產品超過一定的年限,比如5年,贖回是不需要支付費用的。

因此,前段收費還是後端收費,需要看個人情況。如果只是打算定投三年左右,年限並不長,或者自己對選擇的基金沒有太多的把握,可能在幾個月後或者一年後進行調整,那麼選擇前端收費就勝過後端收費。同理,如果對基金本身持續看好,同時也打算長久持有,那麼可以選擇後端收費,畢竟1.5%~3%的費用還是挺高的。

8、買入和賣出時機的把握

預測時機永遠不是人類能幹的事情,我們只知道2000點的時候進場,風險一定小於5000點的時候進場。

我們都沒有上帝之眼能夠看到大盤的精準底部,只能知道經濟不景氣就反映了大盤處在歷史低位,就這麼簡單。那麼,現在買就很好,即便大盤再跌,對我而言,無非就是用相同的資金買入更多的籌碼,我不需要一夜致富,有時間耐心等待。

那麼賣出呢?有朋友建議如果基金浮盈了25%,維持定投,就將獲利的部分了結,落袋為安,如果基金浮虧了25%,那麼就可以考慮止損離場。我個人不會做這般機械的操作。

在三公子看來,買入和賣出的邏輯很簡單,買入是因為市場風險充分釋放了,大盤點位很低,買入很划算。等到大盤上漲到不合理的狀態,市場上開始頻繁出來各種“市夢率”先生時,那麼我就獲利離場,結束這場愉快的投資旅程。我無須為了這25%的上下浮動而糾結不已,也無須為了猜測市場近三個月,後三個月的表現而整日勞心勞力。

9、分散投資和再平衡

分散投資,並不等於去買一堆亂七八糟的基金就是分散投資。

最合理的分散投資應該是投資在互相不相干的投資品種上,比如股市、房地產、黃金甚至古董等。對於基金領域,我們需要尋找那些相互關聯不是特別大的證券品種。比如股票和債券是獨立的,比如大盤股和小盤股關聯性也不大,價值股和成長股關聯性也較小。所以首先要確定股票和債券的比例,其次股票應該儘量包含成長股、價值股、大盤股和小盤股。

按照自己的投資年限和風險投資能力,制定一個股票和債券的配置比例。舉個例子,最開始的比例為7:3,一年以後,股票漲得快了,債券漲得慢了,比例變為8:2,怎麼辦?這時候要賣掉股票,買入債券。如果再過一年,遇到熊市了,股票大跌,比例變成了6:4,這時候就要賣掉債券,買入股票,使比例回到7:3,這就是再平衡。

再平衡是很微妙的事情。從表面來看,你是賣掉一個上漲快的優良資產,買入一個下跌或者跑得慢的不良資產,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高拋低吸的過程,是一種通過紀律性投資來進行賣高買低的過程。另外,再平衡也是保持風險等級的一個重要過程,有人用歷史數據做過計算,再平衡的綜合效益要遠遠高於不做再平衡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