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小城模式困境:看房團糾紛,養老夢碎,淡季成空城

臨海小城模式困境:看房團糾紛,養老夢碎,淡季成空城

(2019年7月5日,山東威海乳山市街頭的海景房廣告。圖/IC)


臨海小城模式困境:

海景房、養老夢和空城計

本刊記者/楊智傑

發於2020.12.21總第977期《中國新聞週刊》


山東乳山海景房的銷售現場,充滿著魔幻的儀式感。


“現場工作人員請起立,讓我們恭喜來自河南省鄭州的××先生,成功預購金鼎·銘城8號樓××室,讓我們掌聲歡迎,謝謝加入!”主持人高亢的聲音從話筒中傳出,一位中年男士被請到眾人面前。售樓處大廳分散的數十位銷售人員暫停講解,起立、轉身立正,對著購房者豎起拇指,踏著音樂節奏鼓掌,還有人燃放了禮花。


這是乳山市銀灘金鼎·銘城售樓處。11月下旬,銀灘已是淡季,遊客在“十一”之後退潮。夜幕降臨,沿著海岸線的絕大多數房子沉入黑暗,無人居住,恍若空城。金鼎售樓處是最熱鬧的一角,兩輛大巴車停在路邊,大廳裡的幾十張桌子坐滿了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每隔幾分鐘便有人付下購房定金。


近期的一些風波並未消減乳山看房團的熱情。而針對銀灘房地產“亂象”,乳山市委市政府成立聯合調查組進行整頓,其中包括中介虛假宣傳及海景房銷售模式等問題。


多年來,看房團糾紛,養老夢碎,淡季成空城,始終如一團陰影盤旋在乳山頭頂,也是國內諸多臨海小城市發展困境的縮影。


買房團的套路


2019年4月,經熟人介紹,李夢年過60歲的母親參加了翔海房產組織的晚宴,在現場繳納了1萬元,參加翔海房產1萬抵3萬的活動後,母親加入了乳山買房團。


買房團,是國內房地產常見的一種營銷方式。地產商或中介公司以看房為由頭,組織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中老年人,低價或者免費乘大巴去某地售樓處看房、遊玩,包餐費、包住宿費、包車費。購房者看似佔了便宜,也容易走入買房團陷阱。不少樓盤因違法預售、誇大事實宣傳等行為,引發大量糾紛。在眾多濱海城市中,乳山買房團最為出名。


4月26日,李夢母親乘坐大巴到達乳山,次日在翔海房產工作人員帶領下參觀了小區。“翔海房產工作人員表示,當地配套完善,後續會有協和醫院分院在小區後方落地,有跨海隧道可通大連、韓國,極力鼓吹當地環境優越,交通發達,適宜養老,並且升值空間可觀。”李夢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母親交了7萬元定金,定下了一套50.7平方米的房子。


遠在湖北的李夢父親收到了扣款短信,聯繫李夢母親沒有回應,直到她回來,家人才知道她已經定下來一套海景房。


李夢詳細查看了認購書以及定購收據,發現宣傳手冊以及位置信息寫的是長城文華苑,而母親實際定下的房產為長城文華花苑,收款方是乳山長城房產開發公司,也不是翔海房產。她帶父母到翔海地產核實,發現了更多漏洞。翔海房產稱,小區離乳山火車站近,僅需半小時公交路程。而李夢查詢發現,乳山火車站離小區有35公里,乘公交車需要2小時左右方可到達。她想進一步瞭解小區附近醫院和跨海隧道項目,地產公司卻拿不出有效的政府文件。


乳山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對《中國新聞週刊》回應,乳山並沒有在建設北京協和醫院分院的項目。而開發商所宣傳的海底隧道,是2008年韓國方面提出的中韓海底隧道構想,但也僅僅停留在構想,近十年未有任何實際進展。


為區分買房團和本地購房者,開發商會採用兩套銷售隊伍,互不干擾,銷售價格也不同。“團裡的客戶我們是不接待的,他們過來後管吃管喝管住,這都要均攤到成本上。”一位負責接待本地客戶的業務員告訴媒體。


政府對當地開發商的銷售套路很清楚。乳山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近些年,乳山在規範銷售市場,打擊虛假宣傳、不正當招攬業務、誘騙消費者交易等行為,加強房地產銷售領域治理,制定出臺了規範中介機構、規範銷售和開展銷售價格檢查等文件。


但問題至今仍未根治,甚至收效甚微。在裁判文書網上搜索“乳山、海景房”,個人參加買房團定購銀灘預售商品房後,與地產公司或銷售中介產生糾紛的官司,近些年仍屢屢發生。


乳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成員孫英寧對《中國新聞週刊》坦言,銀灘房地產銷售很多是異地代理機構,增加了監管難度。此外,近期他們也在探索實行“冷靜期”,讓購房者在一定期限的冷靜期內可以協商退房,從制度上規避退房退款難的問題。


虛幻養老夢


乳山位於膠東半島東南端,銀灘旅遊度假區是號稱“天下第一灘”的國家4A級景區。在東西延伸21.3公里的海岸線上,分佈著200多個小區,大多是30~80平方米不等的小戶型。據乳山市政府介紹,銀灘90%的一手房都已售出。


花二三十萬元或者五六十萬元,就能擁有一套“海邊的家”,看上去是不錯的選擇。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海景房對於住房投資和消費的誘惑力是最大的,從各大房企的投資策略和銷售策略看,也比較熱衷以“大海”等為項目營銷的賣點。


外地人買房,並非都是為了居住,投資、養老、度假是外地人購買海景房的三大目的。


但近十年來,投資的效果不如人意。上述乳山官員介紹,2010年以後,大量二手房湧入了市場,多年來,二手房價都在2000~4000元/平方米上下浮動。


投資客之外,不少外地老人買海景房,目的是希望時時享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但現實中,海景房配套長期不完善,宣傳單上的美好願景無法被兌現,使當地難以留住度假和養老的外地人,也進一步限制了升值空間。


乳山作為縣級市,只有一個火車站,尚未通高鐵。人們去度假,得坐飛機或高鐵先到威海或者煙臺,再轉大巴車到銀灘,路上要花費兩三個小時。銀灘通了公交到市區,間隔30分鐘一趟。


乳山的房地產多主打“養老”概念,天然養吧、長壽之鄉都是吸引購房者的賣點。但是銀灘只有一家二級醫院,乳山市第二人民醫院。一位來銀灘定居6年的網約車司機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銀灘的醫療設備不夠齊全,CT等許多檢查沒有辦法做,他拉過不少看病的乘客,要開車半小時到市裡醫院。一個老人曾告訴媒體,她每次過來度假,都要備好半年劑量的藥品。


供暖問題也被一直被購房者詬病。上述乳山政府官員介紹,在2010年以前,銀灘的定位主要是度假區,小區周邊配套少。在200多個小區中,只有個別小區可以集中供暖,其他小區只能通過壁掛爐、電供暖、空調等方式自行取暖。


居住在憶海苑的王海燕每年都來銀灘養老。她今年60多歲,老家在河北唐山,每年4月左右來銀灘住上半年多,高血壓很少再犯。附近的宮家莊每逢三、九的日期有集市,生活也方便。但是因為沒有暖氣,一入冬就少了人氣,她住的那棟樓有13層,夏天還有六七戶人家,過了國慶節,只剩下兩戶。


11月下旬,寒潮突至,王海燕和丈夫捨不得開壁掛爐取暖。下午4點,她早早回到臥室,打開電熱毯,坐進被窩玩起了手機。她已經定了12月初的機票,準備和丈夫飛到女兒的城市過冬。


淡季成空城


銀灘只有兩個季節,淡季和旺季。


每年5月起,各地的遊客都會來此度假。而“十一”過後,遊客退潮,只剩下一些常住的中老年人和做生意的商戶。一到晚上,海景小樓和別墅漆黑一片,只有少數房間亮著燈。臨近海邊的一些餐館商鋪,大多數貼著“轉租”廣告,度假酒店、海邊的景點都歇了業。打網約車,往往要等上十多分鐘,得碰巧有司機剛從市區過來送人。


有中介曾告訴媒體,銀灘海景房夏天入住率大約50%,冬天的入住率只有10%。乳山市政府則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高峰期時銀灘常住人口10萬餘人,冬季常住人口1萬餘戶、近3萬人。


不僅是乳山,候鳥式經濟在濱海旅遊城市是常態。海南省政協曾在《進一步加強“候鳥群體”服務管理發揮“候鳥人才”作用的調研報告》統計,海南的“候鳥”人口多是來自東北的老人,佔比超過一半,北京、內蒙古、河北、山東等省區市的人口約佔四分之一。


大量“候鳥”遊客,促進了濱海城市的旅遊業,帶火了房地產行業,但也給當地帶來困擾。乳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成員孫英寧表示,人們候鳥式居住,對當地服務業有很大影響,餐飲等店鋪只在5~10月開張,淡季許多業主回家後,服務行業就關門了,景區同樣面臨這個問題。空置率居高不下,不僅給小區的物業管理帶來難題,物業費收取困難,也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乳山市希望通過改善生活配套,讓“候鳥”留下來。上述乳山官員介紹,2008年前後,很多人來銀灘買房,但當時銀灘的定位只是旅遊度假區,並非按照城市規劃建設,學校、醫院、綠化等配套與房地產規模始終不匹配。


2010年之後,向政府反映配套問題的住戶越來越多,乳山市開始“踩剎車”。上述官員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大約2014年後,除了棚改項目、開發商此前拿到土地尚未開發的項目外,當地政府在銀灘再也沒有批新的土地,還將銀灘的定位從旅遊度假區調整為新城區,開始補舊賬。


但補舊賬存在很多困難。供暖方面,銀灘東西狹長走向,當地政府研究發現,採取集中供暖管網過長,熱損耗十分嚴重,加上銀灘“候鳥式”居住特點,冬季在此居住的人口少,更加重了集中供暖熱損耗。因此,乳山市決定在保持銀灘西部區域集中供暖的基礎上,採取空氣能、燃氣壁掛爐、電採暖等分散式供暖方式,解決群眾採暖需求。


乳山市政府提供給《中國新聞週刊》的一份資料顯示,近些年,乳山市正在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已累計投入30多億元,實施了包括道路、園林綠化、亮化、供水排水、城市公交、教育醫療等系列工程。在交通上,萊榮高鐵將於2023年完工,屆時乳山將會邁入“高鐵”時代,到北京、上海僅需4個小時。


對於乳山這樣一個縣級市而言,要在短時間內明顯改善基礎設施,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乳山總人口56萬人,市區人口僅為15萬。近20年來,人口出生率負增長,老齡化嚴重。2019年,乳山市政府財政收入為46.88億元人民幣,缺乏大的實體產業支撐。


上述官員對《中國新聞週刊》坦言,很多人質疑銀灘醫院少、公交車班次少的問題,“我認為他們質疑得對,但是乳山作為縣級市,醫療水平只能如此,不僅僅是乳山,這是縣級市的普遍水平。”他提到,直到2019年,乳山市政府才有財力在市區新建3個公立幼兒園,投資1.5億元。銀灘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樣受限於政府的財政實力,“基礎設施改善肯定有一個過程,無論哪個環節,都需要很大的投資,並且經歷長時間才能完善”。


海岸線開發過度


乳山的尷尬,只是中國眾多坐擁優質海洋資源的中小城市的縮影。


北起渤海灣的大連、營口、秦皇島,膠東半島上的青島、威海、煙臺下轄的龍口和海陽,再往南,到浙江舟山、廣東惠州,以及海南三亞、廣西北海等城市,海岸線上遍佈著密密麻麻的海景房。


“如今這些動輒幾千、上萬畝的大項目,夜幕降臨時,只有一片沒有燈光的建築物,形如‘鬼城’。”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曾撰文指出。他認為,破壞了寶貴的海岸資源,卻沒有建成預期的“旅遊度假勝地”,只有成片水泥鋼筋森林,背後的深層次問題是海岸線開發的亂象。業內人士概括亂象背後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開發時機不對,過早透支了海岸線資源;二是缺乏好的規劃,開發商一哄而上,造成了破壞性開發;三是沒有一個核心產業支撐,沒有健康的經濟生態鏈,無法持續發展。


據上述乳山官員介紹,乳山海景房開發起步於1992年,外地開發商來到銀灘,當時政府沒有規劃,對房地產也沒有定位,只是覺得“臨海需要開發,我們就開發了”。大規模開發始於2004年左右,幾年之內,二十多公里的海岸線就擠滿了房子。2008年,乳山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了69.52%。2007年、2008年地方財政增長高峰時,乳山市政府財政收入中有六成來自房地產。


上述官員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乳山很難借鑑其他城市的經驗教訓,“我們開發時間早,周圍城市發展晚,反而吸取了我們的一些教訓,比如說在規劃上做了調整,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問題。”


嚴躍進認為,海景房是濱海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目前的問題是各地點狀開發,缺乏省一級集中規劃。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財經大學教授郭松海曾多次在山東省兩會上提交專項提案,呼籲山東省嚴控海岸線房地產開發。他和團隊曾實地走訪了山東沿海多個城市,幾乎每一個城市下面的縣、市,凡是沿海的地方,都建成了一片片商品房,單個項目面積超過千萬平方米的不在少數。


更惡劣的是,2010年後,借國家強調發展海洋經濟之名,一些城市明確提出“向海洋要土地”,興起“填海造房熱”。據新華社報道,在海南、廣東、山東、遼寧等部分沿海城市,不少樓盤通過填海不斷擴建“海景房”。時任國家海洋局海域管理處處長李文君指出,“填海造房熱”的背後是暴利驅動。按照當時的法規,圍填海形成的土地屬於“未定性的新增土地”,無需承擔耕地的開墾費用。填海成本每畝15萬~20萬元不等,轉手上千萬就可以拍賣給開發商,地方政府獲得豐厚的土地收益,開發商再以海景房為賣點,高價賣給購房者。


無節制的開發,給海岸線帶來了不可逆的傷害。郭松海曾舉例,“北方明珠”大連,由於在島嶼原脈、濱海溼地大規模填海造地進行房地產開發,現已完全陸地化,破壞了固有的生態環境,海岸動態平衡遭到破壞。


2016年11月1日出臺的《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是中國海岸線保護的轉折點。《辦法》中提到,嚴格限制建設項目佔用自然岸線,不能滿足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要求的用海項目一律不予批准。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董躍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提到,從2016年中央相關政策下達開始,青島以及其他沿海城市,都已經開始採取對海岸帶的專項整治。


不少濱海中小城市發展路徑證明,以房地產帶動地方經濟的路行不通。一些業內人士指出,打著旅遊地產的名義做完了地產卻沒有做旅遊,最終會導致以人氣慘淡收場的結局。


乳山也想改變當下的困境。“政府能做的就是改善基礎設施,或者爭取其他政策,吸引更多業主留下,拉動消費。”孫英寧說。但現實是,海景房吸引的多是中老年人,由於缺乏核心產業,難以吸引真正的年輕消費群體留下。


(應受訪者要求,李夢、王海燕皆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