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在線丨內鏡下粘膜下腫物剝離術成功治療胃底巨大間質瘤

  近日,62歲的趙先生因為突發黑便、頭暈乏力到當地醫院行胃鏡檢查,考慮為:胃底粘膜下隆起性病變伴有潰瘍形成,而黑便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胃底的腫物破潰形成的。由於本身中度貧血,加之出血量大,因而趙先生會出現頭暈乏力的症狀。趙先生平時身體很好,家裡大小事務都由趙先生打理,突然出現這樣的問題,家裡人都很緊張。在當地醫院專家的推薦下來到我院消化內科就診,消化內科二病區主任魏書堂看完患者的病歷後,建議嘗試內鏡下胃底粘膜下腫物剝離手術。

醫療在線丨內鏡下粘膜下腫物剝離術成功治療胃底巨大間質瘤

  經過術前討論,魏書堂手術組行超聲胃鏡檢查後發現病變位於固有肌層,間質瘤可能性大,病變大小約3cm×4cm。由於胃底本身較薄,並且病變位置位於固有肌層,稍有不慎很有可能造成胃穿孔及大出血,大大增加了手術的難度。

醫療在線丨內鏡下粘膜下腫物剝離術成功治療胃底巨大間質瘤

  術中,在細緻的分離了胃底粘膜層後,瘤體逐漸暴露出來,因為瘤體富含血供,每一步操作都必須小心謹慎,經過一個小時的細緻分離後,瘤體終於完整切除了。可是由於瘤體太大,無法通過賁門、食管,只能用圈套器在胃內把瘤體分成兩半,再逐漸的從口中取出來,最後用鈦夾將創面完整夾閉。手術過程順利,沒有大出血及穿孔的發生,趙先生的胃完整的保住了,患者及家屬十分感激。

  魏書堂介紹,胃間質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是一種非上皮性腫瘤,也是一種非定向分化的間質瘤,可以向神經分化、平滑肌不定向分化,其生物學特性難以預測,是一種具有惡性潛能的胃腸道粘膜下腫瘤,多數良性,少數為惡性,多以貧血及出血為首發症狀,以中年以上男性多見,發病部位以胃及小腸最多見,結腸、直腸、十二指腸發病較少,判斷良惡性的指標包括腫瘤體積、細胞密度、細胞異型性、核分裂象,有無局部壞死及侵犯等,轉移是診斷惡性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魏書堂提醒大家,年齡在40歲以上、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人及親屬有患胃癌的人都需要進行胃鏡檢查,年齡在45歲以上的正常人群需要做腸鏡篩查,胃腸道腫瘤應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