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要不要跳槽?看完這篇產業互聯網趨勢分析再決定吧!

1994年,狗年,中國接入了互聯網,龐大的人口開始了比春運更持久、更偉大、更激動人心的遷徙,

人從此不再是人,變成了流量。

十四年後,2008年,中國超過美國,以2.53億的網民數量成為互聯網第一大國,延續至今。

2018年,還是狗年,中國的網民數量已達8.02億,移動端佔比98.3%,幾乎已經覆蓋了全中國有條件上網的人。


年後要不要跳槽?看完這篇產業互聯網趨勢分析再決定吧!

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伴隨著網絡的全覆蓋和人口紅利拐點,中國的互聯網從業者們猛然發現,歷經了二十四年的高歌猛進,市場似乎飽和了,流量紅利似乎結束了,獲客再也沒有那麼容易了,問題,也就一個個出現了。

但是,2018年被渲染了一整年的互聯網流量紅利結束、下半場開啟,是真的嗎?

1

消費互聯網流量紅利遠遠沒有見頂,只是開始了轉移深化。產業互聯網科技革命遠遠沒有開始,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

中國互聯網發展至今,依然有5.88億人口等待著成為“流量”。隨著農村城鎮化和人口自然替換,這部分潛在“流量”的比例將會大大降低,中國互聯網行業依然有著廣闊的自然增長空間。

近五年來,每年網民的增長數量都穩定在3000-4000萬,流量紅利只是和人口紅利一樣呈現出了見頂的可能性。流量紅利可能需要到2030年,中國達到14.5億的人口峰值之後,才會真正開始消亡。而在此之前,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

如何為所有人群提供服務,發掘商業機會。

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的產值已達27.2萬億,增長20.3%,佔GDP的32.9%,同比提升2.6%,這一勢頭已經持續了近二十年。

年後要不要跳槽?看完這篇產業互聯網趨勢分析再決定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麼,這麼漂亮的增長數據下,互聯網從業者的焦慮都是幻覺嗎?不可能!互聯網的增長的確呈現出了減速的趨勢——速度依然很快,但加速度已經慢了下來,所以大家開始預期未來增長的見頂。

真正讓從業者恐慌的,其實是獲取用戶與留住用戶的難度到達了頂峰。我們再也沒那麼容易輕鬆佔據用戶注意力,再也沒那麼簡單讓用戶沉迷於我們設置的“信息繭房”之中。

一方面,互聯網、軟件行業的發展是在蠶食廣電、電信行業的蛋糕。

互聯網行業和軟件、電信、電信製造、廣電等數字經濟的基礎部分,在GDP中的佔比一直為6-7%左右,互聯網行業並沒有逾越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只是隨著GDP一同起舞、一起增長。

另一方面,真正超越GDP的“中國速度”的,是數字經濟的衍生部分。

這一領域不僅包括了我們理解的互聯網和軟件行業,更包括了農業、工業、服務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部分。這部分的增長極為迅速,是互聯網行業日趨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產業的核心動能。這部分在中國GDP中所佔的比重從2005年的7%,迅猛增長到了25.4%,貢獻了數字經濟的大多數增量,這,正是18年巨頭們紛紛開始all-in的“產業互聯網”。

因此,從發展趨勢來看,互聯網和軟件行業繼續替代廣電、電信行業的趨勢不會改變,依然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產業互聯網部分的深度融合,歷經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終於迎來了互聯網化、乃至移動化的智能革命。

你看,“產業互聯網”本就已經是行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又何來“2018年開始才是所謂的‘互聯網下半場’,中國互聯網行業不得不向‘產業互聯網’轉型”一說呢?

2

互聯網從業者應該都知道一個事實:流量不等於商業機會,因為還有“轉化率”這條攔路虎卡在中間。

轉化率問題的出現始於供求關係的變化。

在互聯網的蠻荒年代,需求遠遠大於供給,總體網民層次較高,人們上網時如飢似渴。從BBS、個人站、聊天室、博客時代走來的人一定還記得,當時一篇好玩的文章能夠在互聯網上產生多大的影響力。

隨著互聯網的逐漸下沉,產業規模的成倍增長,互聯網也來到了供給、需求的平衡點。我們猛然發現,時間過度碎片化,但用戶的需求卻瞬息萬變。

年後要不要跳槽?看完這篇產業互聯網趨勢分析再決定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以往我們不曾關注到的農村、老年、兒童、亞文化、低學歷人群所在的市場, 漸漸從靜默無聲走向了舞臺中央。

於是我們開始擔憂,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會不會如同2018年的手機市場,華米OV等佔領了廣大低線城鎮市場,因而TOP10品牌佔有率達95.8%,而整體手機市場增長率卻由正轉負,主要產值集中在TOP10品牌。

在遊戲從業者內部,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恐慌:遊戲行業在嚴格監管下增長乏力,背後卻變成了大廠挾流量優勢掌握低齡、低線城市玩家,小公司越來越難活。

微博上有一些人認為,O2O趕走了靠個人微信攬客的搬家師傅、開公眾號送外賣的小飯店、靠電話叫車的出租車公司,把線下流量全部轉到線上後,大廠的套路變成了靠投資人的補貼擠佔所有小公司的生存空間,等到自己一家獨大後再提價。那些已經決出前兩名的行業,則會在投資人的推動下進行合併,實現壟斷。

顯然,這種玩法,屬於互聯網的新時代——流量為王

用戶被動地成為了平臺的流量之後,平臺能夠嚴守“不作惡”的底線嗎?近幾年曝光的新聞似乎並不能讓我們樂觀。

互聯網企業們用智能化、數據化、標準化的解決方案,趕走了低效、冗雜、昂貴的傳統服務商,滿足了用戶需求後,卻發現自己似乎反而低效、冗雜、昂貴了起來,用戶自然也從一開始的瘋狂安利,變得唯恐避之不及。

互聯網企業們贏得了用戶的流量,卻換來了用戶的滿堂倒彩。

3

在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漸見頂時,除了抓住最後幾年的流量,我們更應該關注新增用戶的真實需求。這一需求,絕非是吃喝住行這麼基礎的需求。

捫心自問,這些需求不需要互聯網也搞得定。

農村地區的網絡普及為這一結論做出了側面佐證。截止到2018年6月,農村地區的網民覆蓋率僅為36.5%,遲遲難以突破。調研發現,除了年齡、文化程度、技術門檻等影響因素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相關需求。也就是說,如果互聯網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農村網民覆蓋率一下子就能接近50%,提供五千多萬的“紅利”。

換句話說,OPPO、VIVO、拼多多、快手、WIFI萬能鑰匙等產品,正是得益於對廣大農村的深入理解和需求挖掘。


年後要不要跳槽?看完這篇產業互聯網趨勢分析再決定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樣的現象,被觀察者認為是“消費降級”

無獨有偶,在城市生活中,“消費升級”成為了新的消費模式,相對價格的提升帶來了產品質量的提升,城市青年們似乎更在意產品“逼格”的提升。同時,“消費升級”並不影響人們去拼團、買榨菜,實踐城市版的“消費降級”。

顯然,我們可以把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視為同一現象的兩種表現方式,其背後都是對用戶消費需求的重新挖掘。因此,過去沒有被主流公司滿足的需求之中,誕生了新的商業機會。

用戶在消費時,除了自身需求以外,會更多地考慮自己是否喜歡這件產品。但用戶喜歡,卻是極難量化的標準,很多時候更為依賴經驗判斷。

以手機為例:

第一層需求為功能需求,此時此刻用戶會去挑選手機;

第二層需求為匹配需求,用戶是必須買iPhone,還是買便宜的?是拍照多,還是打電話多?

第三層需求為偏好需求,用戶需要明星同款,還是待機久?還是自拍漂亮?還是“我全都要”?

第四層為決策需求,這臺手機由誰買單?是自己?還是爸媽?還是男朋友?

到了“互聯網下半場”,如果我們還只是停留在給用戶提供一種我們想象的服務,我們以為自己滿足了用戶的需求,用戶有可能買單,但絕不會喜歡,出現替代品之後,用戶們會絕塵而去,毫不留戀。

用戶已經從“我需要”,開始向“我喜歡”進化。

4

在流量紅利減速的背景下,互聯網行業備戰備荒,已經提前進入了所謂的“存量的廝殺”。

做社交的,開始重新挖掘興趣;做知識付費的,開始重新挖掘人的滿足感;做遊戲的,開始重新細分二次元等人群。為了佔領用戶的時間,大家拼盡全力。

我們知道,人一天只有24小時,如果我們把上網時間比喻為流量之海中的一座座孤島,我們會發現,互聯網巨頭們已經滿足了大多數情況下,用戶的自住和擺渡需求,形成了大陸。同時,用戶也可以較為方便地在巨頭大陸和其他大小不一的島嶼之間來回躍遷。

所有流量島嶼都有著自我擴張的需求,但時間之海的總面積是恆定的、內卷的。顯然,所有島嶼都希望用戶儘可能久地留在自己的平臺上。

對於巨頭來說,不僅要保住自己的大陸地位,建立城牆嚴防死守自己滿足需求的核心能力,更要合縱連橫,將和自己戰略相關的其他小島納入大陸體系,提供最為方便的互通渠道。

對於小公司來說,除了避開巨頭城牆外,還得小心翼翼,挖掘用戶的其他需求,讓用戶喜歡上自己,產生認同,讓一部分用戶心甘情願地待在自己的島上。

在未來的互聯網世界,只有核心用戶,一切沒有核心用戶的島嶼,都會被時間之海殘酷地衝刷出局。

年後要不要跳槽?看完這篇產業互聯網趨勢分析再決定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何打造核心用戶群?這本質上是一個設計原則的問題。

道理其實很簡單,剋制衝動,成為用戶,用最簡潔的方式提供創新、易用、真誠的產品,滿足用戶需求,提供感動用戶的細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互聯網發展至今,變廣、變深、逐漸下沉,成為人的生活方式,即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作為數字經濟增量的關鍵,產業互聯網逐漸被互聯網從業者們關注。

互聯網逐漸向後,開始變基礎、變模糊,給社會發展呈現出了一種新的圖景,這一圖景會是怎樣的呢?

5

巨頭們高調宣佈進軍產業互聯網,一時間,產業互聯網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概念,無論是創業者、投資人,還是科技愛好者都對其趨之若鶩。

其實,正如文章開頭我們所分析的,產業互聯網十幾年來,一直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並非異軍突起。

C端遠遠沒有到頂、但產業端已經發展多年,此刻巨頭們將目光投向所謂“產業互聯網”,和互聯網本身更廣、更深的發展趨勢是密切相關的。

此外,政府倡導的“新基建”概念中,有大量信息技術的相關部分,例如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特高壓、高鐵、核電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也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管理。政策的紅利,自然會引起巨頭的覬覦。

年後要不要跳槽?看完這篇產業互聯網趨勢分析再決定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產業互聯網”和過去的“產業+互聯網”有著根本差異。“產業+互聯網”是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傳統問題,主要表現形式為IT外包軟件公司或企業的IT研發部門,主要產品為ERP、CAM、OA等系統。真正細化到工業、農業、服務業的互聯網,很多時候又以C端應用與業務的結合為主。

過去碎片化的產業需求帶來了如今碎片化的供給現狀,缺乏標準化、系統化的B端服務,有時變成了騙補貼、騙經費的“關係”市場。即使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創業公司的天然劣勢和決策與責任的脫鉤,也導致了B端生意的難做。中國至今沒有誕生Salesforce、埃森哲這樣的偉大公司,就是明證。

一切科技革命都是痛苦的。在“互聯網思維”、“數據思維”、“區塊鏈思維”、“人工智能思維”等概念都流行起來時,作為從業者或創業者,我們應該怎麼辦?

我想,至少有十二個字需要做到。

(1)

獨立思考

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互聯網這門學問太新,其發展之快又使舊經驗往往很快過時。面對我們遇到的問題,無論是互聯網的產業應用,還是互聯網技術的迭代與革新,都需要我們以排除萬難、拒絕迷信的心態去嘗試新的路徑。因此,獨立思考的邏輯能力尤為重要。

(2)

抬起頭來

互聯網從業者大多身處一線城市,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過分侷限於自己的生活圈子,

相似的教育經歷、生活方式、朋友圈層會導致互聯網人對於一線城市年輕人以外的世界缺乏貼身瞭解,不瞭解農村、老年、兒童、亞文化、低學歷人群的邊緣化市場。我們在進行互聯網創業時常常踏錯步、行錯路,容易把項目做成to VC的“自我感動項目”,忽略了真實的用戶需求。

在產業端,由於天然的行業壁壘、差異的話語體系和匱乏的交流機制,我們往往對傳統行業的邏輯、問題、模式、標準等處於盲人摸象的狀態,難以從產業互聯網的角度深入思考其中蘊藏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抬起頭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不能成為產業專家,我們很難成為產業互聯網專家。

(3)

融會貫通

無論是互聯網下沉引起的消費再選擇(升級或降級),還是互聯網泛化導致的產業互聯網加速迭代發展,都需要我們離開流量紅利避風港,去開拓進取,對曾經陌生的人群、行業的市場,進行深入瞭解、合理預判、正確引導,打通上下半場互聯網的血脈,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己和公司的價值。

6

在“新基建”的版圖中,ABCD(人工智能、區塊鏈、雲服務、數據技術)這四個領域備受關注,再輔以5G物聯網這樣的硬件層,一幅完整的互聯網工業化的圖景躍然紙上。

結合“新基建”,互聯網將運用最強有力的算法,保證數據自身的價值,降低計算和存儲成本,並打通B端、C端數據,以最快的速度,將萬物互通、互聯,產生最大的商業價值。

在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將面對B端和C端業務的根本差異,從而必須進行自我革命。我們將面對B端(G端)和C端的巨大差異,互聯網企業和IT企業的根本差異,技術服務和技術革命的根本性差異,這幾對矛盾將是傳統互聯網人進軍產業互聯網的攔路虎。

僅運用互聯網經驗,無法替代傳統行業數十年經驗積累的解決方案,C端的經驗在B端面前毫無意義,思維方式的南轅北轍,使我們只能從最底層的需求出發,逐步改變B端的現狀。

短期內,G端生意或許比B端更好做,運用好的技術去替代、革新政府的公共服務,找準決策者,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在中國政府高效、強力的推動下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並挖掘數據背後的價值,或許是產業互聯網的一種突破方向。

從C端向B端的轉移過程中,如何讓世界可靠而自由地相互連接,一方面需要新技術,另一方面需要新思路。因此,我們必須密切關注ABCDIoT5G等新技術的發展,廣泛學習每一次產業革命的每一次嘗試。

年後要不要跳槽?看完這篇產業互聯網趨勢分析再決定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時,我們更要關注政府的相關政策,跟著五年計劃和中長期規劃走,避免走彎路。當然,我們還需要發掘新技術和現實的結合點,在新舊兩個世界重疊時,預先找到機會,看準方向。

如今,我們站在2019年產業互聯網的門檻上,正如1876年我們站在吳淞鐵路剛剛通車的站臺上。我們已經能看到無數城鎮即將崛起,無數城鎮即將衰落,舊有的生活、生產、運輸方式將被徹底顛覆,世界的聯繫從此真正緊密起來。互聯網將彌散到生活的每一處,機會從此無處不在,世界之軸又一次變化,而我們適逢其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騰訊大學,本文作者:張以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