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中国偶像文化因何会走到这一步?

最近,ao3站与肖战或者说肖战粉丝的争端可谓甚嚣尘上,起因是肖战粉丝因为站内内容将该站举报被封,导致了各大圈的人们与其粉丝的争端。有人说,这是偶像为粉丝行为买单,有人说这是针对肖战的阴谋行为,也更有人说这就是肖战粉丝太过膨胀,四处执法,早晚会引来的严重后果,又亦或者这就是肖战或者肖战工作室授意下的行为。当然我并不想管这件事之中到底谁是谁非,我看到的只是一次次这种类似事件背后的相似性,还有令人迷惑的争端,更有令人失望的娱乐圈文化。


娱乐至死,中国偶像文化因何会走到这一步?

看到今日的肖战,我不禁想起了昨日的蔡徐坤,还有前日的吴亦凡,鹿晗,无一例外,他们都属于我们所熟知的那一类人­­——流量小生。而每次看到现在的娱乐圈,我都会回忆起我还小的时候的娱乐圈,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能在网上把歌曲下到MP3里听就是我们和明星的唯一的交流,如果有机会可能会买一些盗版磁带,而音像店里的正版碟一般只能在一边看的爱不释手,但是看到价格又会望而却步。那个年代是明星释放才华的年代,现在视频站上也有很多这样大视频,比如“2005年华语乐坛神仙打架”,比如“06年乐坛排行榜”,每一个视频打开听到的每一首歌都是童年的回忆,每一首歌每一句词经过不同的人表现出来不同的风格,周杰伦rap含混不清夹带着炫酷,林俊杰绵长情歌诉说着深情,王力宏曲风多变,可优雅可豪迈,更不必提在我出生之前已有的香港四大天王,谭张争霸,beyond等等等等。这是我印象中伟大的华语乐坛,这也是我印象中明星应该有的样子。

然而时代在发展,慢慢的网络歌曲变多了,以前唱歌的都是大明星,制作人都是大公司,而现在独立音乐人出现,一个人一台机器,自创自唱也可以引爆网络。而再往后,网络更发达了,有一天微博出现了。这让一些原来的小明星更加活跃了,原来只有大明星才有巡回演出,开发布会的资格,也只有这样的机会粉丝才能与他们交流,小明星根本没有发声的机会,而微博给他们提供了这个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在网络上包装自己,也让更多可以喜欢他的人更好的了解到他。然而到正是源于此,微博后来逐渐成为了一个衡量流量的工具,上面开始充斥着数据,包装,而不再是真实的人的生活。

娱乐至死,中国偶像文化因何会走到这一步?

这些东西的出现把所谓“明星”的标准一再降低,慢慢的明星也没办法可以把圈内人士一概而论了,有的比较厉害的明星变成了大腕儿,他们有作品有地位,明星工作对于他们更多时候只是他们的兴趣;有的变成了演员,歌手,他们虽然还不够成熟老练,但他们选择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不求大红大紫,名利双收相信天道酬勤;而有的则变成了偶像,他们拥有最多的流量,最火爆的话题,然而往往一谈作品、业绩,却往往掰着手指头数的过来。甚至更分化出来网红这个分支,一类用最廉价的方式出名的人们。

这就是中国演艺圈的演变,说实话我都不知道今天的这个圈子是否还能用“演艺圈”这个词来指代,因为它距离最以前演艺圈的变化已经太多太多。而所谓偶像文化,大致是来自日韩的一个概念,而针对日韩,又各有不同的标准,韩国讲究的是过硬的业务能力,要求唱跳俱佳,外形也不要美丽俊朗,日本则更讲究努力、坚持的品质,保持偶像能给粉丝带来元气的理念。而当偶像这一词流入中国,似乎很多东西都没了那个味道。在中国,业务能力似乎不是评判的唯一标准,带来元气的这个理念似乎也没有进行合理的本土化,中国偶像就这样混杂着多方利益和四不像的模式出发了。

其实,在偶像这个词汇真正流行起来之前,中国的选秀也早已经如火如荼的风靡了不知道多少年了,而在选秀风口逐渐下坠之时,恰恰是偶像的概念给选秀节目又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所以,中国的偶像,表面上看是舶来概念,但实际还是旧瓶装新酒,看上去是素人变成了偶像,但无非还是10年前我们熟悉的李宇春,张杰们经历的那些东西,甚至比起那时,由于时代和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偶像更加不纯粹,他们的背后有大量大人物的力捧,有大量资本的撑腰。这就是为什么蔡徐坤被全网黑成了那样,结果该代言还是代言,该上综艺还是会上综艺。

娱乐至死,中国偶像文化因何会走到这一步?

这便是娱乐至死,我们普通人心甘情愿的为这些能力不如以前的偶像明星买单,狂热粉也好,黑粉也罢,当然还有对家粉,团粉,cp粉,我们都牵绊在这一个个代表着资本的符号人物身上。我们成天讨论他们到底是积极阳光,还是差劲败坏,微博由最初的一个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平台,变成了一个粉圈各方势力对抗的阵地,我们为之斗争,希望敌对方垮掉,我们炒热话题,键盘拍烂,为争一个是非对错。然而很多事根本就不存在是非对错,到最后,除了把流量值这个数据顶到天际,让资本家赚的盆满钵满,其他人似乎没有赢家:当红偶像对了又如何?不一样伤痕累累,路人缘尽失?黑粉对家粉赢了又如何?为争对错,他们耗费了时间、精力,或许很多人把这当成了乐趣,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这是一个令人愤怒、生气的争端,而并不是一个可乐的消遣?最惨的还有那些依然在追逐梦想的默默无闻的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前路,是偶像?还是演员歌手?抑或最后沦落成网红?至于大腕儿,他们想都不敢想,因为挡在他们面前的是资本的庞然,他们的努力被资本入场击得粉碎,就算他们再努力,身后没有资本的帮衬,他们永远也达不到当红偶像的那种位置。

所以,无论对错,存在便有他合理的地方,就算没了鹿晗还会有马晗,就算没了蔡徐坤,还会有范徐坤,就算没了肖战还会有萧战,他们只是资本树立起来的符号而已。就算蔡徐坤没有给b站递律师函,那也可能会给x站y站递律师函;就算肖战粉丝没有爆破ao3,那他们或许会去爆破ao4,ao5。这根本不是粉丝行为偶像买单,也不是偶像授意的阴谋行为,这只是资本引流的娱乐至死的必然结果,也是最令我们无法理解,令我们极其失望的现实。

娱乐至死,中国偶像文化因何会走到这一步?

所以极其怀念小时候那个华语“歌坛”的年代,那是相对更纯粹的年代,周杰伦拼了命一周写了50首歌就拼到了发片的机会,这样夸张的传说告诉我们命运终不会辜负努力的人。而现在的中国偶像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即使在和全网大战超话依然排名微博第二的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周杰伦和蔡徐坤的超话争霸,真正有才华有实力的人是不需要数据去证明的,但可惜的是现在对于大多数有才华的人,他们必须要先把那个数据想办法搞漂亮了,才有资格展示他们的才华,再也不是一周50首歌就能发唱片的年代了。20世纪初的华语乐坛,我们嘴角哼唱的歌如数家珍,而现在的偶像,我们几乎想不到他们有什么歌可以在各处传唱,在音像店播放,在某些地方被用作bgm,有的只有某些榜单空降榜首,某些销量一日破百万这样冷冰冰的数据。这是我们的悲哀,中国偶像文化的悲哀,看着列表中的歌曲越来越被日语,英语填满,而那些时常还会拿出来听听的歌曲,早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