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美好”的自己


角色效應|期待“美好”的自己


你把自己定位於什麼樣的角色,你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通過觀察發現:

兩個同卵雙生的女孩,她們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長在同一個家庭中,從小學到中學,直到大學都是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內讀書,但是她倆在性格上卻大不一樣。

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待人主動熱情,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了獨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見,在談話和回答問題時常常依賴於別人,性格內向,不善交際。

是什麼原因造成姐妹倆在性格上這樣大的差異呢?主要是她們充當的“角色”不一樣。

她們的父母將先出生的稱為“姐姐”,後出生的稱為“妹妹”。要求姐姐必須照顧妹妹,要對妹妹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要求妹妹聽姐姐的話,遇事必須同姐姐商量。

角色效應|期待“美好”的自己


這樣,姐姐不但要培養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還扮演了妹妹的“保護人”的角色;妹妹則當然充當了被保護的角色。

可見,充當何種角色對孿生姐妹的性格異樣是關鍵的因素。其實,並非只是孿生子才有角色效應,正常的人都會受到角色的影響。你給自己定位於什麼角色,你的行為就會不自覺地受這個角色的牽引。

不知道是否有人看過陳佩斯和朱時茂演的小品《警察和小偷》,大體的意思是:一個小偷冒充警察尾隨另一個小偷放風,後來逐漸忘了自己的小偷身份,竟然主動協助警察抓獲了自己的同伴。

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議,但恰恰證明了一個簡單而又往往不被人們所注意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忘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而進入另一個角色,那麼,他就會去做那一個角色所應該做的事。

據說,比爾•蓋茨上小學時,圖書館人員讓他將所有放錯位置的書按規定放回原處,他很高興——為能常常“偵察”出一些放錯位置的書而感到興奮。

角色效應|期待“美好”的自己


後來,他轉學,不能再充當這個“小偵探”的角色,覺得乏味。其父深知他的失落感,重新把他送回原來的學校,再當義務“小偵探”,鍛鍊他的細心搜索能力。這為他以後成為電腦大王打下了基礎,比爾•蓋茨的責任心、細心與耐心便由角色效應帶來。

因此,我們可利用角色效應矯正一個人的壞習慣,增強其責任感。

角色效應|期待“美好”的自己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要學會運用角色效應。每個人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尤其是兒童,給他一個積極的角色,他相信了,他就會為成為這一積極的角色而努力;相反,如果依據人性中消極的一面塑造他,他就很可能成為另一種人。

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幼年時期最信賴的人。兒童、青少年在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勢之前,往往對自己的認識是模糊的,自信心相當差,但可塑性卻特別強。在這個時期,父母如何對待他,給他提供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此時,無論你給他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他都很容易相信,並努力去做。

在企業管理中也是如此,員工不小心犯了錯誤,領導如果對員工說:“你是聰明的,上進的,這次只是粗心導致了失誤,要總結經驗,下次一定能做好!”

“聰明的、上進的”,“下次一定能做好”,這些積極的暗示性語言對這位員工的影響是巨大的。積極的角色至少會伴隨他近段時間的工作和生活中。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中,他就會成為一個聰明的上進的好員工。

作為領導者,給員工提供角色,首先要在心理上相信你的員工就是你所提供給他的那種角色,這樣才有可能使他相信他自己就是那個角色,並努力去做。千萬不要用負面的語言去批評和打擊員工,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激發員工的不良情緒,帶來負面結果。

角色效應|期待“美好”的自己


所以,既然知道了角色效應,不同的角色賦予了人不同的反應和行為,我們在生活中要好好運用角色效應。

內容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