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戰勝無數同行,才能來到你們面前:《後漢書》如何變成“暢銷書”

文|大梁如姬


東漢是個落寞的王朝,儘管提起那個讓華夏子民熱血共情的400年漢朝,它也佔了整整一半時間,可歸結起來,作為西漢的續作,東漢給人的印象就像一部票房大賣後電影的第二季,各方面都是縮水的。更慘的是,東漢末年,整個天下的局勢又熱鬧起來了,三國,那是整個東亞儒家文化圈普羅大眾最熱愛的一個時期,夾在中間的東漢,就顯得是個庸常且不堪造就的路人甲,難以討到多一分的關注。

因為東漢王朝在朝代榜中難以出圈,全程記錄它興衰過程的《後漢書》,也多少有些乏人問津,儘管它也被史學界公推為最可信的“前四史”之一。接下來,我們就撥開這份蕭索寂然,去看看這個“白日不到處”的《後漢書》,以及它所代表的時代有著怎麼樣的風貌。

東漢雖然在三國之前,但傳世 《後漢書》的成書卻是“前四史”中最晚的,它“出生”在南朝劉宋時期一個叫范曄的史學家筆下。那麼,魏晉如此長的時間裡,就無人關注東漢的興亡成敗嗎?

它曾戰勝無數同行,才能來到你們面前:《後漢書》如何變成“暢銷書”

其實不然,早在范曄的《後漢書》之前,願意汲取和總結東漢歷史教訓的史學家就是舳艫相繼湧現的,除了早先東漢官方修撰的《東觀漢記》,魏晉時期還有不少史學家修撰了自己版本的後漢歷史,如三國的謝承,魏晉交替的薛瑩、張璠,西晉的華嶠、謝沈、司馬彪、張瑩,東晉的袁山松等,他們被後代統稱為“八家後漢書”。此外,還有三國蜀漢的譙周寫了本《後漢記》,晉朝袁宏有部《後漢紀》,南朝又有梁蕭子顯所寫的《後漢書》,他們都為這段歷史傾注了自己的心血。

可以說,在當時,東漢完全不是個寂寞的王朝。畢竟,相較於後面魏晉南北朝這個幾百年的亂世,不算完美的東漢也已經是個讓人豔羨的天堂般的時代了。

那麼,如此多才藻豔逸的當世史學家聚焦在這一個時代,憑什麼就被范曄的《後漢書》脫穎而出,後來居上,成為後代認可的官修史書了呢?其原因有那些史書自身的缺陷,也有時代政治等多種效應。

首先是謝承的《後漢書》,因為時代近,它對東漢的歷史記述頗豐,但因為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謝承所傳達的價值觀使得它成了不上臺面的“野史”。作為東吳的官員,謝承在編修《後漢書》時,難免宣傳的是以東吳為正朔的觀念,書中對孫吳政權見縫插針地歌頌,這讓西晉朝廷憤憤不悅。倒不是他們愛屋及烏要維護曹魏,而是,如果東吳算正朔,那麼曹魏算什麼?代曹魏而立的晉朝又算哪裡來的偏支呢?更何況,在晉武帝太康年間,西晉運籌帷幄一舉掃蕩東吳,活捉了吳後主孫皓入洛陽,並設了臣子座進行諷刺,所以,對高高在上的勝利者來說,孫吳完全就是一個笑話。該版《後漢書》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譏為“疏謬少信”,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禁書。而有了政治的打壓,想再傳播,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