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瓷都--薛城區鄒塢鎮中陳郝村

在山東棗莊市薛城區東北十幾公里的地方,有個村莊叫中陳郝村,當地人叫做陳郝街,明清時期被稱為中陳郝鎮。這個現在看起來並不起眼的村子,卻曾經以風光秀美、交通便利、佛道興盛、陶瓷業發達而聞名大江南北。

舊時,中陳郝村地處南北大道,南瀕運河,附近有煤礦且盛產瓷土,古老的蟠龍河由北向南穿村而過,向西流入微山湖。

江北瓷都--薛城區鄒塢鎮中陳郝村

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優越的交通條件為瓷器的產銷提供了便利,使中陳郝的燒瓷業歷經千年而不衰。到了元明時期,中陳郝已經成為我國北方燒瓷業的重要集散地,官府專門在這裡建立公館,設置了巡檢司。

那時村子裡到處橋樑橫臥,廟宇林立,橋上車水馬龍、人流如織,橋下白帆點點、舟楫穿梭。沿河兩岸,窯爐聳立,煙火繚繞,十分繁盛,故村子裡至今還流傳著“九廟十橋七十二座缸瓦窯”的掌故。

這裡的“九廟”是指泰山奶奶廟、玄帝廟、大雲寺、火神廟、三清觀、觀音堂、土地廟、西天佛爺廟、三皇行宮等,其中最著名也是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只有泰山奶奶廟了。

江北瓷都--薛城區鄒塢鎮中陳郝村

圖片來源於網絡

泰山奶奶廟,也叫“太山行宮”,位於村子中央許由河畔的高臺之上。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現保存完整的有主殿8間和南房過廊,大殿前西側一株古柏,樹齡700多年。

此廟建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廟內大清光緒年間的“流芳不朽”石碑記載:“歷覽陳郝之神廟,自唐、宋、元、明、清及今屢經重修……惟泰山一廟,廟殿雖呈剝落而族祭宛如歸市。”可見建廟時間之早至少可上溯到唐代。

“十橋”是指新漳橋、嶧陽橋、泰山橋、甘橋、坡石橋、仙人橋、百納橋、榭雲橋、樂善橋、魚橋等。這十橋中最出名也是最大的就是清漳橋,當地人都叫“羅鍋橋”。

江北瓷都--薛城區鄒塢鎮中陳郝村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新漳橋始建於唐代,為水旱碼頭的中心區,是一座完全採用青石結構的縱聯式單孔拱橋。全長30米,橋面寬6米,橋孔高5.5米,寬7米,橋兩端呈斜坡狀,護坡平面為八字形,寬11.5米,中部高出兩端約1米。

遠遠望去,古橋奇突高聳,雄壯宏偉,如雨後拱虹,橫臥於蟠龍河上。這座古老的石橋歷經千年的歷史蒼桑和洪水衝擊,仍牢牢地屹立於村子中央,承載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也見證了陳郝瓷鎮的千年興衰。

泰山奶奶廟內的“流芳不朽”碑記載:“左有許水淹漾,淵來自東北,古有清漳橋臥波瀲漫。”《陳郝鎮時雍亭》碑文上還記載著這樣一首詩:“兩拱西東景物幽,一泊碧玉繞村流。花香四序青紅豔,霧仗千峰紫翠浮。國運船通徐兗路,車裝船發帝王州。亭船萬艘車書重,草綠黎元向北謳。”

江北瓷都--薛城區鄒塢鎮中陳郝村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首詩不僅表現了陳郝古鎮的優美景色,同時反映了陳郝陶瓷通過蟠龍河和清漳橋,車裝船運轉到徐兗南北大路,直通京城的興盛景象。

如今,清漳橋往日的“臥波瀲漫”已經不在了,站在宏偉的橋面上,環顧“兩拱西東”的秀美景色,遙想中陳郝昔日輝煌的盛景,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

九廟十橋的遺蹟至今還能尋跡找到,而極具考古價值的“七十二座缸瓦窯”的窯址已多埋於地下,如今能夠看到的只是村子裡遍地遺落的古瓷殘片了。

從現在發掘的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來看,瓷窯遺址可劃分為青瓷區,白瓷區和黑瓷區三大區域。其中村北是形成於南北朝到宋代的青瓷區,村東是形成於宋元時期的白瓷區,村西是形成於明清時期的黑瓷區。整個窯址總面積達5平方公里,是我國江北第一民間古瓷窯遺址。傳說北宋時期這裡已成為皇家瓷窯。據《兗州府志》記載,明清時期的中陳郝黑瓷也被列為貢品運往京城。

江北瓷都--薛城區鄒塢鎮中陳郝村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陳郝瓷窯遺址面積之大,年代之久,延續時間之長,在我國北方是獨一無二的。2006年,中陳郝古瓷窯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郝瓷鎮從南北朝開始,經五代、隋唐,一直到明朝後期,陶瓷工業在此興盛達千餘年。明代嘉靖年間,陳郝陶瓷大戶董家仍盛極一時。董姓曾出過“探花”,他家的樓亭院池曾佔據半個陳郝,現在村子西南仍有董姓探花的林地。

江北瓷都--薛城區鄒塢鎮中陳郝村

圖片來源於網絡

陳郝瓷鎮是什麼時期衰落的史書並無記載。據傳說,明朝末年,董家犯禁被抄家,當地的瓷工都去了博山,從此陳郝瓷器衰落了,博山的瓷器興盛了。

陳郝瓷器雖然衰亡了,但作為中國北方的一大瓷鎮,諸多窯址遺蹟仍在,其興衰原因以及瓷器製品的形制樣式,仍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發掘和開發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