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回孃家

每年的八月十六都要回孃家看望父母,今年也不例外。女兒回家過中秋,陪我一起回去。

九點鐘,女兒才在我催促了三次之後從床上爬起來,吃過早飯,大約九點四十從家裡出發,去加油,一路上我們母女倆說說笑笑,時間過得很有意義。

女兒放假在家裡大部分的時間,都抱著手機忙活,想和她聊聊天真是不容。但是,只要我們母女一起出門,都是聊天談心的大好時機。

到家已經接近十一點,妹妹先我一步到家了,鍋裡燉著雞,計劃中午吃的魚、蝦、蔬菜都已清洗乾淨、料理就緒,只等一家人都到家就可以下鍋啦。

我們老家的風俗,不僅僅是和父母團圓,還有走親戚的習慣。我和妹妹準備了一些禮品,去看望兩個嬸子,順便再去村裡的小賣部買點東西,從小長大的村子變化太大,我們倆圍著村子繞了一圈,竟然沒有找到記憶中的小路。記憶中村東頭的大池塘,現在看起來也只是個小灣坑。也許是我們長大了,也許是池塘變小了。

午飯後,我們姊妹幾個陪母親一起去看望大姨。94歲的大姨思維依然清晰,去年還能穿針引線做衣服。大姨針線活好,我從小穿她做的棉襖棉褲,現在想來一針一線的縫衣服是多麼辛苦的事情,真心的感謝她老人家。

大姨是個明事理的人,小時候放假喜歡去她家住著,纏著她給我做好吃的。還有她和我大表嫂的關心也一直是我看到的婆媳關係的典範。

94歲的大姨和75歲的表嫂,感情依然很好,有時候覺得她們更像母女。

在大姨家回來的路上,一家人聊起父親對子女的愛,我女兒經常說,我最喜歡姥爺了,姥爺帶我去村裡的小賣鋪想吃什麼隨便拿。父親是個非常非常節儉的人,但是對他的孩子們可以說是有求必應。記憶最深刻的事情是,在我11歲的時候,父親帶我去城裡買手錶,那是三十五年前,他竟然給我買了一塊價值125元的手錶,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價值感,我知道我配擁有世界上所有的美好。現在學習了心理學,我終於明白我能長成今天的樣子,父親功不可沒。

下午四點回到母親家裡,學中醫的女兒為她姥姥和表妹把脈,把姥姥的身體狀況描述的很清楚,開心大二的女兒脈診水平尚可。

五點多,我們返程回自己的家,一路上女兒與我聊的很嗨。大一期間,試著去做兼職,打字、刷好評、APP推廣、微商,一個坑一個坑的踩下來,似乎真的成長了。沒有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人可以一生不犯錯誤,作為父母我們希望把自己的經驗、教學都給到孩子,盡最大努力支撐到孩子。豈不知,放手也許是最有力的支撐。

我們倆聊起朋友圈的秀愛情,女兒說她最喜歡舒婷的《致橡樹》,小丫頭吧啦吧啦背出了這首詩: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ji),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你的愛情如何到底如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必要秀嗎?贊同女兒的觀點。

美好、喜悅、充實的一天,我愛我自己,我愛我的家人,我愛所有一切的遇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