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我們與德國差的不是一片森林

自然教育,我們與德國差的不是一片森林


在這裡,沒有霧霾,沒有令人煩躁的刺耳車鳴,也沒有工業機器不停運轉的聲響,更沒有下水溝的髒臭。

在這裡,有一片綠色的森林,有林蔭小道,有鳥語花香。這裡是我們的課堂,石子、小草、樹木、農具等作教具,天地當講臺,喜悅是老師,可以玩玩泥巴、看看螞蟻搬家……

這是我的小時候,但卻不是我孩子的小時候.............

上個月底有幸參加韓國生態教育導師李忠武老師為期三天的自然教育工作坊。其實自己做自然教育時,時常會穿越到童年的快樂時光,同時也讓我更加堅定要讓自己的孩子接受自然的教育,感受自然的力量。

自然教育,我們與德國差的不是一片森林


聽我說到“自然教育”這四個字,或許你會覺得很陌生,但實際上自然教育對於我們中國來說並不陌生。

自然教育又稱“森林教育”,而森林式教育最早源於中國。我國古聖先賢,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老子在《道德經》就曾經說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現代的森林式教育起源於18世紀的歐洲,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的斯堪的納維亞。理論基礎是法國教育家讓·雅克·盧梭主張的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的教育,使教育和人的各階段的發展相和諧。


目前森林式教育實施得最好的是德國。現在全德國已有森林學校(含幼兒園)超過1500個。

愛因斯坦曾在演講中說:“我沒有什麼特殊的天賦,只是擁有無比強烈的好奇心罷了。

”在這些森林學校裡,孩子們學習自然,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在自然中啟發孩子們對事物的好奇心,培養他們探索科學的精神和意識,在自然中感悟智慧收穫成長。


在自然環境的狀態下,不是我們造就了一個場景或者困境,而是孩子自然地在森林裡和他的夥伴去維持一個遊戲,馬上要下雨了,我們要吃午飯了,怎麼去解決我們的午餐,這些是他們特別真實的生活。

對於孩子來說就是要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問題而已,孩子在這個環境中學到的知識是豐富多元的,幾乎能夠滿足孩子除了我們所說的結構化知識以外的需要,還能發展比如挫折、交際、大小精細動作等等能力。


在我的童年記憶裡,依然有著泥土、溪流、樹林,小蟲等自然之物的存在,但是我的孩子沒有,她有很多很多我給她買的電子玩具或人工玩具。突然我覺得很悲哀,因為我父母給予我的,我卻不能給我的孩子。自然環境裡能夠教會孩子們很多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能力,比如觀察能力,自我保護能力,自我控制和判斷能力等。


德國的森林教育是以主題課程進行的,而主題課程一般都是安排好的,比如關於蜘蛛,看到蜘蛛網以後孩子們就會去思考為什麼蜘蛛網不會粘住自己,老師就會做一些功課一步一步跟學生探討,孩子們就會模擬自己被蜘蛛網粘住了,通過很多藝術形式做了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無論是從專業角度還是藝術角度都能夠打動人心。

參與自然教育的孩子,在平時的傳統課堂上學習興趣會比一般的孩子強烈,因為在自然中他們一直保持著好奇的心態,延續到以後的學習上一樣對很多事物都保持著好奇之心。這些孩子整個心態更加平和,身體協調能力好,學習能力強。


在自然教育中,孩子們學習的內容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老師進過討論設定的。每一次的自然學習,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孩子們在每一次的自然學習中,往往收穫的會比原先計劃的多的多。

因為孩子們在老師的鼓勵下發展內在的學習動機,主體性得到充分地尊重,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的從事學習和鍛鍊。


我總會在想:其實環境簡單點,人造玩具少點,這對於孩子來說應該不是一件壞事;在自然裡學習,孩子得到的或許不僅僅是快樂,還有無窮的知識。

有人說中國的自然教育跟德國的自然教育差的不僅僅是一片森林,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差的本就不是一片森林,我們差的只是給孩子們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差的是大人對於孩子學習環境的寬容,差的是家長對於孩子學習的支持和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