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問題學生"的幾種典型表現及其成因

關鍵詞:初中 問題學生 典型表現 成因

摘 要:初中生大多剛剛步入青春期,他們漸漸從過去對家長、老師的順從、服從,轉向叛逆、獨立。他們開始著自己的青春衝動,同時也面臨著處理同學關係、師生關係等諸多困惑。而一些學生過去身上的一些毛病和問題開始明顯表現出來,有些問題還極具危害性。雖然這類學生是少數,但其影響和危害不容忽視。筆者現列出危害性較大的幾種典型表現,試圖分析其成因,僅供廣大教育工作者、家長做參考,期望引起全社會對青少年教育的重視。“問題學生”稱謂似有不當,僅用來有別於大多數學生而已。

表現一:蓄意破壞型

孩子從小就有天生的破壞性。如在牆壁上亂塗亂刻、把玩具拆開、把東西弄壞等,但這些大多都是好奇心驅使,並沒有明顯的故意性。而到了初中這個階段,學生應該能判斷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了,這時的破壞行為則是帶有明顯的故意性,如把課桌刻的大孔小眼、使勁哐當門窗、踐踏花草樹木等。像我校九年級學生呂某某就多次在廁所把洗手液倒掉,把肥皂扔進便池,把水池下水網扔進垃圾箱。而這個學生平時性格內向,和其它學生交往也少,但還愛惹事挑事,屬於那種“悶壞”類型的學生。前幾年附近一學校有學生把鞭炮放進廁所下水道引爆,致使下水管道破裂,糞便四溢。這類學生的表現不僅是心理問題,更是道德品質的問題,其行為令人十分不齒!如果任其發展,將來對家庭、學校、社會都極具在破壞性。

表現二:暴力傾向型

主要表現為脾氣不好,一言不和就拳腳相加。某學校就有一男生彭某某,有一次在家裡和他父親發生爭執,結果該生就揮拳砸向他父親,致使其父親眼框破裂;在學校一位女老師叫他去辦公室談話,還沒說幾句他就拿起椅子砸向該老師,幸虧該老師閃的快,否則後果難以想象。前不久媒體報道的四川仁壽中學,一初三學生竟然在課堂上用磚頭襲擊班主任老師,致使該老師住院幾個月昏迷不醒,最終全力搶救無效離世。具有暴力傾向的學生,對人缺乏容忍之心,稍有不順出口就罵,伸手就打,在校內校外喜歡打架鬥毆,往往在處理矛盾糾紛時傾向訴諸於武力,常常以大欺小,恃強凌弱,是校園欺凌事件和學生傷害事件的元兇。這類學生極具報復性,好勇鬥狠,情緒易激動、好衝動,往往不考慮事情的後果,自己極易成為害人者和受害者,對他人極具危險性和危害性!

表現三:逆反對抗型

初中學生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年齡階段,其心理發育滯後於其身體發育,其認知水平還落後於其獨立意識的形成。主要表現為:大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他們反感,喜歡和父母對著幹;如果家長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厭煩;成績下滑厭學情緒嚴重,抗拒學習;情緒波動起伏大,容易跟其他孩子發生衝突等。青春逆反期最大的危害在於聽不進家長或老師的意見,有時還故意作對,讓他做的事他偏不做,不讓做的事偏去做。在學校這類學生容易抱團和班主任、科任教師作對,嚴重影響班風學風建設,而老師管輕了不起作用,管重了怕出事情,是甚為頭疼的一件事情。

表現四:網絡虛擬型

沉溺於虛擬網絡世界,在手機上玩遊戲上癮,缺乏自控自律能力。我校八年級殷某,去年一個暑假在家用手機玩遊戲,把家裡銀行卡密碼弄出來,一個多月就支出了兩萬多,還是到校以後被學校查出,家長才知道這回事。這類學生由於迷上了網絡遊戲,如果家長不給手機他們會千方百計想辦法,有時竟然偷家裡錢、在同學之間敲詐勒索、“節省”伙食費自己偷買手機。雖然大多數學校都嚴禁學生帶手機進校,但個別學生總有辦法騙過多重關卡把手機帶進來校園,縱觀因教師沒收學生手機發生了多少起悲劇!我校有個女生由於家長把手機沒收了,就在家絕食抗議,最終家長還是屈服了。現在智能手機對青少年有著難以抗拒的魔力,嚴重著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

表現五:無視規則型

這類學生在家沒正當管教,在社會上自由散漫,在校不遵守校規校紀。把學習不當回事,經常曠課遲到,個別學生更是惡習難改,把老師和家長的話當耳邊風,軟硬不吃,油鹽不進。一到週末或假期,就三五成群在社會上閒逛,進網吧、去酒吧,甚至在大街上、公路上飈車尋求刺激。在他們眼裡沒有規則、沒有約束,我行我素,不服管教。這類學生經常挑戰各種規則,對學校管理的破壞性極強,有些還釀成了難以挽回的悲劇。

上述各類“問題學生”,他們的表現往往和心理是矛盾的。這些學生表面上看上去很強大,其實其中大多數心理很脆弱、內心很自卑,他們總是想通過一些極端方式刷自己的存在感,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如果再缺少正確的關愛和引導,有些學生就覺得“反正沒人瞧得起自己”,乾脆就破罐子破摔,將來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問題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的溺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以說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為人處世、文化素養、家庭氛圍、鄰里關係等都對孩子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調查,大多數“問題學生”都有些特殊的家庭背景,如父母關係不好,有家庭暴力;父母長年外出或忙於工作,和孩子缺少交流,對孩子缺少關愛;單親或離異家庭,孩子從小由祖輩照看,心理成長不健全等。大多數父母都是真誠的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不知道怎樣去愛,如孩子和同伴鬧矛盾家長容易護短;在學校孩子受到批評家長就去找老師茬;在家裡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不論孩子的要求正當不正當。就這樣慣著孩子、寵著孩子、溺著孩子,孩子一天天長大,缺少了是非觀、缺失了道德觀,等有一天家長髮現管不下孩子時為時已晚,於是就想把孩子推向學校。

二、學校的軟弱

“教育不是萬能的,沒有教育是萬萬不能的”。學校教育的優勢在於:一其教育的目的性十分明確;二有完整的管理體系;三有專業的教師隊伍;四有相對固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五為學生個體融入集體之中創造了條件,能充分發揮學校這個集體在育人方面的強大功能和作用。在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管理上,學校主要發揮著矯正、引導的作用,其方式主要是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去教化、薰陶、感染每一個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聽的進去“說教”,對於一些“問題學生”學校在管理整體上偏軟,缺少有效的懲罰機制和震懾手段,學生心中缺少起碼的敬畏。教師連批評都得小心翼翼,不交作業你不能逼,催緊了怕學生跳樓;嚴重違紀你不能批評,怕傷了學生自尊;逃課逃學了你還得千方百計往學校勸,致使個別違紀學生動輒以“我不上了”要挾老師。過去 “校鬧”事件時有發生,家長糾纏、輿論譴責、上級追責,所以現在的一些“問題學生”學校和老師都不敢管。通報、檢討、處分、勸其退學等,這些過去在管理學生中經常運用的方式方法,現在只能用在管理校長和教師身上了。“教師手中無戒尺,學生心中無敬畏”,當教師真的是“我好難呀”。

三、社會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來源更加多元化,人們和社會的融合度越來越高,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難免對初中學生產生影響。早幾年網吧遍地,未成年人逃課進入網吧者不在少數;現在智能手機流行,走在街上幾乎都是低頭族;一些無業青年在社會上飄蕩,抽菸、喝酒看上去很“瀟灑”,對自制能力差的學生極具誘惑力等。初中生大多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保護法》成了少數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護身符。網絡上報道的多少起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法律都很無奈!這從另一個方面助長了極端分子的囂張氣焰,使得他們變得有恃無恐。

上述“問題學生”,是多種因素致使的結果,根源在於家庭、影響在於社會、教育在於學校。如果對問題學生“家長疏於監管、學校不敢嚴管、社會放任不管”,那麼這類孩子的未來十分令人擔憂,因此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管齊下,形成教育合力。

而作為學校和教師,我們應該始終堅持:一、動之以情。我們要給“問題學生”更多的關心和關愛,經常進行家訪,瞭解其家庭狀況,爭取家長的配合和支持,有效消除他們的心理對抗,拉近與這類學生的心理距離。對個別心理不健康的學生還要經常進行心理輔導、干預;二、曉之以理。幫助“問題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提高其辨別能力,組織他們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小學生守則》等。在他們犯規違紀時,應予以恰當的、合理的批評教育,使他們從內心接受並下決心糾正錯誤;三、導之以行。學校通過開展各類活動,教育引導“問題學生”經常進行自我教育,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衛生、紀律等行為習慣;四、持之以恆。“問題學生”的行為表現具有反覆性、長期性、複雜性,我們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用愛心去感化教育每一個“問題學生”。

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我們還需要做更深入、更廣泛的調查研究,需要做更耐心、更細緻的引導工作。


(供稿:簡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