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毛泽东之三|他不爱菊之飘逸,青莲之高洁,却为何独爱指甲花

文/朱良东

诗词毛泽东之三|他不爱菊之飘逸,青莲之高洁,却为何独爱指甲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岁月,不同时代的人其感兴趣或爱好的东西绝然不一样。我是七零后生人,小时侯所钟爱的玩具是纸飞机、弹弓、炮子枪,铁环,打纸炮,捉蜻蜓,放风筝等等,选择少,所以很容易静下心。而今天则完全不一样了,各种碎片化信息将人的脑子塞得满满的,有时是主动选择,有时是被动接受。

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以及生产巨婴的时代。因此,当我看到毛泽东在14岁时就能写出视角独特的言志诗时,深深被震撼。

诗词毛泽东之三|他不爱菊之飘逸,青莲之高洁,却为何独爱指甲花

【咏指甲花】

文/毛泽东(1907年夏,14岁)

百花皆竟放,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诗词毛泽东之三|他不爱菊之飘逸,青莲之高洁,却为何独爱指甲花

指甲花学名“凤仙花”,民间还有一种称谓“透骨花”。其形似蝴蝶,花色有粉红、大红、紫、白黄、洒金等,善变异。有的品种同一株上能开数种颜色的花瓣。

诗词毛泽东之三|他不爱菊之飘逸,青莲之高洁,却为何独爱指甲花

在这首五言诗中,毛泽东充分运用对比手法直抒胸意。“百花皆竟放,指甲独静眠”写出了指甲花不与百花争春的性格与态度。如果了解毛泽东特立独行的性格,就更加能理解他这两句诗背后的含义。

14岁的毛泽东在父亲的坚持下,离开了私塾回到家帮父亲白天下地种田,晚上计帐算帐。这些东西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毛泽东来说,不算难,但是不喜欢。因为他不喜欢把发财看得高于一切的父亲,因此凡事父亲坚持的,他都有一种条件反射的反感。

诗词毛泽东之三|他不爱菊之飘逸,青莲之高洁,却为何独爱指甲花

14岁这一年,毛泽东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这一年,喜欢他,疼爱他的爷爷去世了。同样是这一年,受父母的安排,给他娶了一个比他大6岁的媳妇。后来他说当时吓坏了,只能顺从地和新娘一起磕头拜堂。尽管成亲了,但他关注的重点已然不在农村,因此拒绝与新娘圆房,甚至都没有碰她一根指头。此时的他通过各种方式收罗所有能够得到的书籍,因为在书中他能找到更加广阔的精神世界。

指甲花有自己的定力和主张,不随波逐流,不正是毛泽东14岁的人生写照吗?

诗词毛泽东之三|他不爱菊之飘逸,青莲之高洁,却为何独爱指甲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过去的农村因为指甲花颜色艳丽多样,并且容易美甲深受女子喜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女人采其花及叶包染指甲。”指的就是人们喜欢采摘一些指甲花,将其和明矾一起捣碎,用指甲花的汁液浸染在指甲上,用丝帛包裹着指甲。慢慢等上一夜,打开纱布就会发现指甲会变成了淡红色,再重复浸染多次,颜色就变得鲜艳饱满,并且这颜色数月不褪,非常的神奇。

除女子喜爱它,一些文人墨客也竟相为其吟诗作赋。

诗词毛泽东之三|他不爱菊之飘逸,青莲之高洁,却为何独爱指甲花

“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这是唐代诗人吴仁壁的《凤仙花》,他主要从色彩和凤凰这个意象上来写凤仙花,应该说是一种白描写实的手法。

宋代的杨万里的《金凤花》“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也是从凤仙花的颜色来描写它的美。

“九苞颜色春霞翠,丹穴威仪秀气攒。题品直须名最上,昂昂骧首倚朱栏。”这是宋代诗人晏殊的《金凤花》,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去除凤仙花表面的光鲜,展现了它倔强威仪的品格。

诗词毛泽东之三|他不爱菊之飘逸,青莲之高洁,却为何独爱指甲花

与大诗人晏殊有着相同的审美,14岁的毛泽东也透过表象看到了,生于郊野甘于寂寞经过风雨的指甲花,所具有的坚强意志与顽强生命力。

因此,他在诗中豪不隐晦自己的观点,不爱陶洲明菊之飘逸,周敦颐青莲之高洁,而独爱指甲花之坚强意志。

而这一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伴随了他一生,也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

诗词毛泽东之三|他不爱菊之飘逸,青莲之高洁,却为何独爱指甲花

【@诗赋中华如是说】

今天的人们特别是有孩子的父母,都在有意无意地重复做着一件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为孩子们选择了各种五花八门的课外班。希望他钢琴像朗朗,口才比董卿,游泳赛孙扬,书法获兰亭,英语过八级等等。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更别谈他的独立人格和思想。

少年毛泽东也是一个极叛逆的孩子,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伟人。而从他的这首《咏指甲花》的五言诗中,我们看到任何外部强加给他的东西都不如他自己内心追求。

少年时期,独立思想和积极人格的养成,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对此,您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