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人探討了中國古代的兵,他提出一種新主張,為後世兵家重視

提及中國古代軍事,人們往往會想到赳赳武夫,會想到戰亂和無序,會想到賊配軍。

這些大多是粗狂粗野甚至是野蠻的形象,但是,中國近代有一位史學家,他是一個文人,但是他面對國家殘破軍事不振卻提出一個新的觀點,這個觀點對中國軍事產生了一定影響。

這個人就是雷海宗,他的代表作就是《中國的兵》。


一位文人探討了中國古代的兵,他提出一種新主張,為後世兵家重視


雷海宗生於1902年,他曾考入清華大學並且公派留學美國,他是一位歷史和哲學專家。雷海宗回國後一直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當時的中國正值內憂外患西方列強在對世界進行重新瓜分,日本軍國主義越演越烈對中國的覬覦日漸加深。而中國軍閥混戰國家四分五裂,國民政府無力領導中國走向安定富強。

軍事不振內憂外患,所有這一切令雷海宗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想法,那就是挖掘中國古代的軍制,試圖以此發現強兵之道。

雷海宗憑藉著深厚的史學功底,經過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中國秦漢之前之所以軍事力量強大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精英即貴族、富商、知識分子都積極投身軍事,所謂“出將入相”“君子六藝”,指的就是要求社會精英必須文武兼備。

正是因為這些具備一定素質有一定思想的人積極從軍,使得當時中國的兵素質遠超周邊異族,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有了保證。

一位文人探討了中國古代的兵,他提出一種新主張,為後世兵家重視


而秦漢之後中國古代軍隊大多以囚犯、流民甚至流氓擔任,士大夫們恥於從軍,甚至不屑與武人為伍,中國自宋代以後重文輕武更加嚴重,因此宋朝之後中國的軍隊往往打不過北方異族。

雷海宗認為,正是因為兵員素質的下降,當兵的人沒有理想沒有信仰,所以造成了軍隊紀律差戰鬥力低下。

雷海宗在《中國的兵》中提出,中國的知識分子應該踴躍參軍,積極投身軍事之中,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精英當兵的傳統。他認為,一個尚武充滿武德的社會是光明坦蕩的,而一個過分強調文德而忽視武德的社會將會是扭曲沉淪的。


一位文人探討了中國古代的兵,他提出一種新主張,為後世兵家重視


雷海宗的書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後來國民政府提出所謂“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知識青年當兵,其思路與《中國的兵》頗為相似。

雷海宗的主張與時代相符,有知識有理想有信仰的兵才是現代軍隊需要的,這一點雷海宗在七八十年前就預判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