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之前我們談過了大三元中的其中兩個焦段,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超廣角大三元鏡頭的演化史。廣角鏡頭不同於標準變焦與長焦變焦鏡頭,它需要儘可能的使用大麴面玻璃甚至是非球面鏡片矯正像差才能夠做到不錯的成像效果,而在幾十年前,非球面鏡片還需要依靠人工研磨的方式進行加工,所以發展速度要明顯慢於其他兩種鏡頭。

一、從無到有

要想找到一支鏡頭作為超廣角大三元的鼻祖有點難度,因為在膠片時代,幾乎每家品牌都在70年代推出了24-35mm F3.5規格的變焦鏡頭,按照規格演化線路倒推的話,這些鏡頭就是現在超廣角大三元鏡頭的鼻祖們。而更早發佈的28-50mm F3.5規格鏡頭則廣角端不夠廣,所以不能算是超廣角大三元鏡頭的直系祖先。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二、從24mm到20mm

顯然廣角端只到24mm的變焦鏡頭無法稱為超廣角變焦,所以在1984年佳能推出了New FD 20-35mm F3.5L,是第一個將廣角端提升至20mm的產品。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之後隨著各大品牌著手進入自動對焦時代,大家重新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開始發力:佳能1989年發佈EF 20-35mm F2.8L,更進一步把光圈提高到了F2.8;尼康在1993年發佈AF 20-35mm F2.8 D IF”鑽石廣角”;賓得在1998年發佈SMC FA20-35mm F4 AL。同樣作為巨頭之一的美能達倒是沒有跟進這個焦段,而是在1998年推出了一支小三元級別的AF 20-35mm F3.5-4.5。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三、從20mm到17mm

顯然佳能在24-35mm升級到20-35mm時吃到了足夠多的甜頭,所以繼續加快了升級速度,於1996年正式發佈了EF 17-35mm F2.8L USM,而此時的美能達和賓得就連20-35mm都還沒有搗鼓出來。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不過作為技術狂魔的美能達並沒有示弱,迅速在1997年推出了了AF 17-35mm F3.5 G,可以看得出來美能達其實是在一開始就打算拋棄20-35mm焦段直接生產17-35mm,唯一可惜的就是光圈停留在了F3.5上了。老尼家自然也是要拼到底的,1999年也掏出了“金廣角” AF-S 17-35mm F2.8 D IF-ED。就連蔡司也一度加入了戰局,在康泰時N口推出了一支N T* 17-35mm F2.8 Vario-Sonnar,可惜N口最後沒有得到市場認可。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作為差異化競爭小能手的騰龍此時也切入進了戰場,1999年推出了SP AF 20-40mm F2.7-3.5 Asp. IF。不過在其他品牌都是17mm的情況下20mm的廣角端並沒有太大吸引力,於是騰龍再接再厲在2007年推出了後來證明更受歡迎的SP AF 17-35mm F2.8-4 Di LD Asp. IF。

四、從17mm到百花齊放

大家知道,超廣角每廣1mm,視角都是差了不少的,自然設計難度也一樣會難上不少。這次升級的主角又是佳能,佳能在2001年,也就是尼康發佈了“金廣角”兩年後,迅速迭代產品,推出了EF 16-35mm F2.8LUSM,再次將廣角端推到了如今最常見的16mm。此時各大廠商紛紛表示累覺不愛,一直跟著佳能更新顯然有點吃不太消,於是紛紛放慢了腳步,看看佳能下一步會如何更新。顯然佳能也覺得如此高頻率的升級節奏確實有點太猛了,於是在2007年推出了EF 16-35mm F2.8L II USM,對一代16-35mm進行了小幅度的改進。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此時的尼康看到佳能發佈的這支鏡頭後不禁笑出了聲,因為尼康在這幾年裡憋了個驚天“大招”—— AF-S 14-24mm F2.8G ED在佳能發佈後4個月正式發佈。這支鏡頭率先使用了大麴率前組玻璃,並且噸位也提高到了一公斤級別,但這並不影響它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超廣角變焦鏡頭,因為它畫質夠好,焦距夠廣!因為這支鏡頭的推出,在攝影圈中開始出現了“尼康拍風光,佳能拍人像”的論調,足以說明它的江湖地位是多麼的高。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此時,收購了美能達的索尼也加入了戰場,在2008年推出了具有蔡司小藍標的Vario-Sonnar T* 16-35mm F2.8 ZA,這支鏡頭和尼康一樣,由於採用了更新的光學設計,在畫質上都要明顯優於佳能的EF 16-35mm F2.8L II USM。此時在規格上領跑了近20年的佳能真的是啞巴吃黃連,相當多的風光攝影師因為鏡頭的關係選擇了換門。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此時隨著大口徑非球面玻璃加工技術的逐步成熟,興起了一波燈泡超廣角熱潮。圖麗在2010年發佈了超廣角AT-X 16-28mm F2.8 PRO FX,騰龍在2014年發佈了第一支帶鏡頭防抖的超廣角鏡頭SP 15-30mm F2.8 Di VC USD,並且還特別優化了最大光圈下的畫質,使這支鏡頭成為了當時最適合拍攝婚禮/活動的超廣角大三元鏡頭。4年後的2018年,騰龍將SP 15-30mm F2.8 Di VC USD進行了升級,發佈了SP 15-30mmF2.8 Di VC USD G2,使用了更好的AX抗反射鍍膜,與後來發佈的超廣角變焦鏡頭進行正面對抗。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不過燈泡頭中最喪心病狂的還是佳能。2015年,佳能再次創造了新的規格記錄,推出了EF 11-24mm F4L USM,至今這支鏡頭還是單反系統中焦段最廣,畫質最強的超廣角變焦鏡頭,不過F4的光圈讓大部分人認為它並不是一支“大三元”鏡頭。隨後佳能在2016年更新了EF 16-35mm F2.8L III USM,大幅度提升了畫質表現,與EF11-24mm F4L USM形成了規格上的互補。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同樣受益於成熟的大口徑非球面玻璃加工技術的還有適馬,2016年適馬發佈了DG 12-24mm F4 HSM Art,隨後又在2018年發佈了 DG 14-24mm F2.8 HSM Art兩支超廣角燈泡變焦,實在的價格搭配實在的畫質,讓不少硬核用戶有了更多的選擇。

五、依然百花齊放的無反時代

2017年,作為全畫幅微單領域的領軍者,索尼一口氣發佈了FE 16-35mm F2.8 GM與FE 12-24mm F4 G,在規格上儘可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並且在體積和重量上相對於單反鏡頭有大幅度的減低。事實證明這兩支鏡頭都相當出色,並且重量上的減負使得FE 16-35mm F2.8 GM特別適合安裝在各種手持穩定器上拍攝視頻。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隨後騰龍與適馬也先後發佈了超廣角大三元鏡頭。騰龍率先發布了17-28mm F2.8Di III RXD,提供了小巧的體積,內變焦以及同類中最小的67mm口徑。小巧的體積,實惠的售價加上非常出色的銳度,讓這支鏡頭成了不少視頻用戶的首選。而適馬則在同一年發佈了DG 14-24mm F2.8 DN | Art,規格正好卡在了兩支索尼原廠鏡頭之間,並且還提供了非常極致的畫面邊緣銳度,使得不少硬核風光用戶對它愛不釋手。


【科普】大三元鏡頭髮展史——超廣角篇


作為單反時代的兩巨頭,佳能並沒有延續16-35mm這一經典焦段,而是進行了一點自我突破,在2019年推出了帶鏡頭防抖的RF 15-35mm F2.8L IS USM。而老尼家也即將在今年發佈Z口的14-24mm F2.8鏡頭,不過這支鏡頭將是平面鏡組而不再是一支大燈泡鏡頭了。

顯然超廣角大三元的故事遠遠還沒有結束,規格上的不斷突破也還沒有到頭的跡象,不過我們還是希望各大廠商能夠加大力度,繼續推動光學上的進步。以上就是這一系列文章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大家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